上海观察:商轮无增量

时间:2022-07-22 02:39:39

笔者去年5月为《印刷经理人》的“2010商轮调查报告”撰文,定义“商轮处于蛰伏期”, 一年过去了,这一局面依然故我,而且,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印刷工价的持续下跌,这一连串的信号告诉我们,这一局面还将持续相当时期。

本篇把“商轮无增量”定为主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说一年来商业轮转印刷机在上海没有新的增量,依然维持在30台出头;二是说商轮涉及的业务范畴也没有新的突破,依旧是在印刷杂志、轻涂纸的彩报、卖场广告及彩色的教科书。

2000年就开始从事商轮印刷业务的上海中华印刷公司,是上海地区单体持有商轮数量最多的企业,2011年从息业的上海三印时报公司调入1台海德堡商轮后,总数达到6台,全年商轮完成的产量占到企业全部印刷量的80%,商轮能够承印的尺寸也涵盖了546、578、598、630毫米四类,做到了全覆盖。相比于产能的增加,业务量的增速并没有所期望的那么大,很少时间能做到设备全部开足。从实际出发,在教材印制旺季,商业轮转印刷机就成了彩色课本印制的主力,不光速度快,而且同步完成折页,为装订提供了方便,大大加快了教材的完工进度。

商轮企业在实际运营中遇到的问题是,出版社虽然认可商轮印制教材的质量,但为了不放弃自主采购纸张留存在社里的四个百分点的进项与抵扣项之间的差额,大多采用提供平版纸由印刷厂自行串换的办法,结果导致印刷厂里积存的平版纸越来越多,既占库容也占资金,存放时间长了,纸张还容易变脆。这也说明,在编印发各自为政的情况下,出于维护自身利益,三方很难完全想到一起。为此,也不难理解财政部早几年前发文明确“印刷厂代料承接有刊号或书号的出版物可以享受13%的增值税率”为什么在大部分省市得不到落实!

从侧面了解,在上海,有着商业轮转印刷机的工厂能做到饱和印刷的为数不多,做得较好的单位,其开工率大致也就在70%,有的可能更低一些。

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是2011年商轮印刷企业遇到压力最大的一件事,根据上海市政府已经公布的数据,2011年上岗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从上年的1280元递增到1450元,增幅为11﹒28%;该年全市平均工资水准由上年度的46575元递增到52655元,增幅达到13﹒05%。印刷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准可能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但增长也是必然的。更主要的是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企业使用外来员工由以往缴纳综合保险改为与本市员工一样缴纳社会保险,这一调整大大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单位尚且可以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向使用者摊派上升的成本,但供过于求的印刷行业,包括也已经处于相对饱和状态的商业轮转印刷生产企业不面临工价下降已属上上大吉,根本没有可能向客户转嫁这块新增成本,唯有通过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与减员来维持经营,有些企业甚至宁愿停机都不接可能导致企业亏损的活。

面对现状,商轮生产企业努力在降本上做文章。比如使用CIP3系统,将印刷与印前制版联网,在装版的过程中实现墨量预调,开机后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校版,减少调试过程中的纸张损耗。也有企业做到纸库剔除破损后过磅进车间,在完成印刷后再将多余纸张过磅返回库房,对节约纸张的给予奖励,对超申放使用纸张的则要求生产机台酌情赔偿,以此来鞭策员工增强责任意识。

事实上,像发达国家一样,适当提升设备的自动化配置,比如采用自动装版或半自动装版、在成品堆放部使用机械手替代人工,在减少机台员工使用数上还有文章可做。

鉴于2006年起上海的中小学教材就由政府埋单,除了平张机印刷教材外,近几年商轮印刷教材的比重在日益增大,但六年来,物价在上涨、劳动力成本在上涨,而教材的印刷工价却始终不动。为此,去年上海也有印刷企业就此事专门打报告给市物价部门,罗列了一大堆数据,要求批准同意适当调整印刷工价,但最终以教材由国家发改委统一定价为由打回。显然,如果有关部门对印刷厂的困难处境没有切肤之痛,一味推诿搪塞,最终势必影响企业印制教材的积极性。

在沿海地区为商轮生产现状发愁的时候,在内陆地区,由于引进商轮的时间相对较晚,总量又不多,他们的情况听上去要好点。以山西省为例,至今还只有2家企业拥有2台商轮,而且还是二手的,这样固定成本会低些,业务量也相对饱满,在印刷工价不高的情况下,似乎还显得自在。

(作者为上海印刷(集团)有限公司顾问)

上一篇:速热式电热水器性能提升仍有空间 下一篇:需求推动下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