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内外控和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2-07-22 01:49:04

医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内外控和自尊水平的关系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医学生人格特征、内外控、自尊水平与自杀意念的相互关系. 方法: 使用艾森克人格问 卷(EPQ),内外控量表(IELCS),自尊量表(SES)对7236名医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 医学生自杀意念率为24.5%;有自杀意念大学生组EPQ?E、内外控、自尊水平分数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组(P<0.01),而EPQ?P和EPQ?N分数则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组(P<0.01). 结论: 有自杀意念大学生情绪稳定性差,性格内向,具有精神质倾向和外控个性,自尊水平低.

【关键词】 医学生;自杀/心理学;人格

0引言

自杀被描述为以自杀意念开始,然后是自杀计划,自杀准备的连续体的终结,最终以自杀威胁、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结束[1] . 自杀意念是偶然体验的自杀行为动机,个体胡思乱想或打算自杀,但未采取或实现到此目的的外显行动,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偶发性、个体差异性等特点[2]. 在关于自杀的众多理论模型中,人格是自杀意念及行为产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探讨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内外控、自尊水平等因素的关系,对于自杀的预防干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国内关于自杀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关于自杀意念与人格特征的关系仅有少量报道,而自杀意念与内外控及自尊水平关系的研究则十分罕见. 为此,我们对广东7236名医科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探讨医学生自尊、内外控人格等因素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期对预测自杀及预防自杀的发生提供一定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广东某医科大学各专业年级学生进行调查, 涉及临床医学、医学影像、中医学、中药学等20多个专业,共7236人. 问卷填写完整者共7189人,问卷有效率99.3%. 有效样本的年龄15~25(20.3±2.7)岁,其中男3793人(52.8%),女3396人(47.2%).

1.2方法

1.2.1调查工具① 中文修订版艾森克人格问卷(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EPQ)[3]:问卷含88个条目,包括精神质(P),内外向(E),神经质(N),掩饰性(L) 4个维度. ② 中文修订版内外控量表(interal?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 scale)[4]:检测个体对现实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类型. 包括10个条目,计算总分,分值越高,表明内控性越高,自我控制性越强,越能积极主动地应付现实及能正确的自我评价,分数越低,表明其外控性越高,自我控制感弱,认为事件结局主要由外部因素所影响. ③ 中文修订版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5]:检测自我价值和自己接纳的总体感受. 包括10个条目,分四级评分,非常符合、符合、不符合、很不符合分别计1,2,3,4分,统计总分反映自尊程度高低,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④ 自杀意念的评估:自杀意念的有无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第69条“你曾有过不如死了为好的愿望吗?”进行筛选,回答肯定者被选入有自杀意念组.

1.2.2研究程序及数据处理由心理学专业人员进行团体测试,每组100人左右;测试前用统一指导语详细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方法以及保密原则,答卷现场收回. 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χ2检验,均值比较用t检验.

2结果

2.1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状况7189名医科大学生中,1763人曾有过自杀意念,自杀意念发生率24.5%,女性高于男性(P<0.01),更易出现自杀意念(OR=1.598,表1).

表1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略)

χ2 =72.609, aP<0.01.

2.2医科大学生自杀意念与人格等因素的关系自杀意念大学生的EPQ?P, EPQ?N得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精神质倾向越严重,EPQ-E的得分却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学生较无自杀意念大学生性格更倾向于内向(表2). 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内外控得分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生,自杀意念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相对较低、内控性相对较差,更倾向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表3).

表2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EPQ各维度分数(略)

aP<0.01 vs无自杀意念.

表3有无自杀意念大学生自尊水平及内外控的比较(略)

aP<0.01 vs无自杀意念.

3讨论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在某些高校频有发生,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我国大学生(18~22岁)自杀率高于同年龄段的非大学生和一般人群,已得到共识[6],这与国外的一些情况不同,美国大学生的自杀率仅为同年龄、性别、种族样本人群自杀率的一半[7],这更说明了中国大学生自杀问题的严峻性.

本次研究发现医学生的自杀意念率为24.5%,呈现出与大学生的高自杀率相一致的趋势,与国内相同自杀意念筛查标准下得出的大学生自杀意念率接近[8],说明自杀意愿的偶然体验在医科大学生中是一种较普遍现象. 自杀意念是自杀行为的前奏,如何对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阻止其进一步向自杀行为发展是降低大学生自杀率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报道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女性自杀率比男性高25%,女性自杀未遂率是男性的3倍[9]. 本研究结果发现,在医学生这一群体中,自杀意念呈现出与自杀率、自杀未遂率相一致的趋势,即女生自杀意念率显著高于男生,这与国内一些研究的结果相一致[10]. 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特别关注有自杀意念的女大学生群体.

本研究中也显示,有自杀意念大学生较无自杀意念者表现出情绪稳定性差、精神质倾向、内向、掩饰程度高等心理特点. 情绪稳定维度得分高的人常表现为焦虑、紧张、易怒、睡眠不好、甚至患有各种心身障碍[3]. 在同样的生活应激情境下,情绪不稳定的个体更易发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11]. 一项为期6a的追踪研究显示,与神经质关系密切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是重度抑郁的一个较敏感的预测指标[12],而重度抑郁又是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和预测指标. 精神质分数高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适应环境、不近人情、感觉迟钝、与别人不友好、喜欢寻衅搅扰、喜欢干奇特而不顾危险等人格特质,而这些特质易使个体认知歪曲、情绪消极、社会隔离严重、行为冲动、使用极端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 本研究中有自杀意念大学生较无自杀意念大学生更偏于内向,这可能与内向性格多与一些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不成熟的防御方式关系密切有关[13].

自尊是重要的人格变量,是自我意识中的核心要素,是对自我的情感体验,它与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呈高度负相关[14]. 低自尊和应激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高度正相关,并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自杀意念[15]. 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一结论. 自尊的情感模型认为,自尊包含两种情感体验,即归属感和掌控感. 低自尊使个体对自我的归属感和掌控感降低,使自我价值感降低,造成个体自我否定感和丧失感增强[16],产生生活及自我无意义感体验,产生存在性挫折,这些因素都极有可能导致自杀意念的产生.

内外控倾向是个体对活动与结果的归因倾向,它是对人的心理与行为长期发挥作用的一种心理力量[17]. 外控倾向者通常具有事情结局不由个人努力的一种普遍信念. 大多数的研究结果显示,外控与抑郁呈正相关[18],心理倾向于外在控制的人正性情感少、负性情感多、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19]. 我们研究显示,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外控,即相信一切事物成败都是受外在力量所控制,所以他们便不会设法去克服所面对的困难,更难以应付紧张的生活情境,从而一方面导致了抑郁、焦虑等负性情感的不断出现,另一方面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感进一步丧失,他们往往选择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外控倾向可能是自杀意念形成的人格基础. 【参考文献】

[1] Kachur SP, Potter LB, Powell KE, et al. Suicide: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treatment [J]. Adolescent Medicine,1995,6(2):171-182.

[2]何兆雄. 自杀病学[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49.

[3]龚耀先. 修订艾森克人格问卷手册[M]. 湖南医学院,1986.

[4]于欣. 控制圈: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4-336.

[5]汪向东. 自尊量表: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6]翟书涛. 选择死亡: 自杀现象及自杀心理透视[M]. 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1:156,98,94-96.

[7]Silverman MM, Meyer PM, Sloane F, et al. The big ten student suicide study: a 10?year study of suicides on Midwestern university campuses [J]. Suicide Life?Threat Behavior,1997,27(3):285-303.

[8]钟向阳,曾璇,杨利江,等. 大学新生自杀意念与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校医,2003,17(3):216-218.

[9]北京回龙观医院. 卫生部/WHO预防自杀会议报告[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5):295-298.

[10]荆春霞,王声勇,吴赤蓬,等. 广州市高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的危险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5):469-470.

[11]陈少华. 人格与认知[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4-38.

[12]黄希庭主译. 人格手册:理论与研究[M]. 2版,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78-479.

[13]高宏生,曲成毅,田茅华.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5-768.

[14]张向葵,田录梅. 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2):139-141.

[15]Wilburn VR, Smith DE. Stress, self?esteem, and suicidal ideation in late adolescents[J]. Adolescence, 2005, 40(157): 33-45.

[16]陈浩莺,薛贵,曾盼盼,等译. 自我[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73-174.

[17]童辉杰. 孤独、抑郁、焦虑与心理控制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1,9(3)196-197.

[18]钟慧,李鸣. 心理控制源与抑郁[J]. 心理科学,2004,27(1):171-174.

[19]赵国秋,孙建胜,王义强,等. 心理控制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70-372.

上一篇:消毒副产物总致癌风险的首要指标参数-卤乙酸 下一篇:军校大学生自尊及其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