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0 14:09:08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a)-123-01

临床医学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临床实践不仅能使医学生加深对医学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观察力、科研能力以及规范的操作能力。我院自2003年以来在如何规范化管理临床实验室、进一步为教学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效果,现讨论如下:

1 临床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目标

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指导思想:以临床实验教学为中心,把培养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放在首位,做好教学物品的管理和使用两项基本工作,树立量化管理、全面管理、全过程管理和程序化管理四个基本观点;实现由定性管理向量化管理的转变、由单纯的管理向以实验教学为中心的全面管理转变、由被动的无序管理向在实验教学计划指导下的有序管理转变、由单纯个人经验的主观管理向有标准的规范化管理转变四个转变。其次,明确实验室所肩负的教学任务,依据本院实验室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实验室肩负任务,制定临床实验室的管理目标:①使常用物品处于完好的备用状态,并保持数量上的动态平衡。②确保临床实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并能满足第二课堂的需要。③确保医学生安全和实验室物品的安全。三者是互为联系的一个统一整体,它既是评估实验室水平的依据,也是使规范化管理达到预期目标的必要手段和保证。

2 进行规范化管理要抓好四个环节

2.1 实验物品的存放管理

临床实验操作物品有两个特点:一是品种繁多,功能各异;二是有些物品特别是专用仪器(如检眼镜、外科专用电钻)一年中使用的次数和使用时间是有限的,大部分时间处于保管状态。因此,做好物品的存放管理是一个必要的环节,也是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必须抓好的第一个环节。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使各种物品和仪器保持良好状态,使它的实验教学效果得到充分发挥。我院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了以下工作:①搞好临床实验室的环境管理,营造一个整洁、舒适的实验教学环境。②每次课后做好实验教学物品的检查验收工作。③建好临床实验室的物品登记册。④做好实验物品的陈列摆放工作,根据实验物品的不同功能、特点、使用频率归类保管,并在橱目上标定标签。⑤定期整理清点常用物品的数量,及时处理过期药品和陈旧老化物品。⑥开展临床实验教学研究活动,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2.2 实验物品的使用管理

在实验物品管理中,“管”是手段,“用”是目的,管是为了用,而用中有管。做好实验物品的使用管理是实验室必须抓好的第二个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临床实验室应做下列工作:①认真制定每学期实验教学计划,并保证实施有序管理。②做好每节实验课前的准备工作,使主讲教师随时有配套齐全的、功能完好的物品可用。③做好物品回收工作。医学生分组实验课中指定实验小组负责人,确保物品发放、清洗、回收和实验室的整洁美观工作。④利用课外休息时间向医学生开放实验室,搞好第二课堂活动。⑤引导医学生积极开展自制实验教具活动,通过自制或改进实验模型,增强实验教学效果。⑥在实验室损坏物品,根据损坏程度,执行赔偿制度,以增强医学生爱护实验室物品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3 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在实验室内有物品存放不安全因素,如高压消毒设备。有的存在消毒不严格的隐患,如手术器械等。因此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是实验规范化管理的第三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临床实验室管理人员应加强这一环节的工作:①要有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提高防护意识,把防护工作做到位。②凡进行无菌操作的物品均需严格消毒,并要求医学生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过期、消毒不严格、密封不合格等物品严禁使用。

2.4 实验室的登记管理

实验室的登记管理是现代化管理的需要,详细的管理记录是总结管理经验,评估管理结果的必要依据。因此,登记管理是抓好临床实验室规范管理的第四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实验管理人员做好以下工作:①做好登记管理。每次实验课学生进实验室必须签字。详细记录实验物品的种类、数量、用途、位置以及部分仪器本身配套的有关资料。②记录每次实验课设备使用情况,并每学期整理一次。③做好每学期实验室管理工作总结,填写各种报表。

总之,通过临床实验室的四个环节规范化管理,我院在实验室管理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成效,不仅促进了实验室建设、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物品的使用效能,而且进一步加强了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责任心,为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科学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价值观多元化 医学院校 90后医学生 消费现状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了一个价值多元化时代,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和后现代价值观纵横交织。大学生由于其自身文化层次水平较高,接收新生事物特别迅速,思维最为活跃,最有朝气的特点,更是首当其冲的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时下这个物质生活极度活跃的新经济时代,“90 后”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不仅是他们异于先辈的行为方式,还关乎他们超前的消费理念,当今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社会讨论和媒体报道的热点问题。本课题组通过对医学院校“90 后”医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全面分析了解他们在消费方面体现出来的特点和状况,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归纳,对“90 后”医学生的消费做出了比较客观全面的概况和总结。

一、“90 后”医学生消费概况

本课题组对温州医学院“90 后”医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550份,回收472 份,有效回收率为85.8%。调查样本中,男性大学生占41.5%,女性大学生占58.5%;大一占50.4%,大二占12.1%,大三占37.5%;家庭经济富裕占1.9%,一般占85.2%,比较困难占12.9%;临床专业占61.2%,麻醉专业占9.7%,中医专业占5.7%,检验专业占11.9%,康复专业占11.5%。

调查发现,“90 后”大学生平均每月生活费500 元以下的为12.8%,500元~1000 元之间的为57.9%,1000元~1500 元之间的为22%,1500 元以上的为7.3%。71%的学生认为每个月的生活费基本够自己开销,25.9%的学生认为自己消费偏高,剩余3.1%认为自己的消费偏低。

二、“90 后”医学生消费特点

当代的大学生的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单调生活,尽管伙食仍是他们主要的消费对象,但已不是唯一的消费项目。消费结构存在多元化,但消费结构欠合理。交通、通讯、服饰、人际交往、旅游、娱乐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消费内容多、消费范围广、消费多元化已成为明显的趋势。

1.人际交往费用增加,人情消费现象严重

调查数据显示,62.1%的同学朋友过生日的时候会买礼物,否则觉得没面子。87.1%的同学有出去聚餐或请同学吃饭的行为,这部分消费基本上每学期需要50元~150元之间。72.2%的同学反映在获得奖学金后会请同学吃饭。调查中了解到,大学生和同学朋友聚会一般会选择在学校附近小餐馆,但也有的选择在高档餐馆。聚会请客的理由多种多样:逢年过节、获奖学金、当选干部、比赛得奖、放假归来等等。生日宴、老乡宴越请越多,情人节、圣诞节,逢节必过,形成了人情消费的马拉松。

2.网购现象严重,品牌消费热

调查结果显示,网购已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主流之一。大学生频繁购物,一方面是满足自己的实用需求,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增加自己的被关注度。购买名牌产品更是能够满足人们这样的心理。在对"当您拥有一件名牌产品时,您最希望谁能够注意到您拥有这样的品牌"调查发现,61.2%的大学生希望自己的朋友同学能够注意到自己拥有的某个品牌,10.8%的人希望陌生人能够注意到自己,7.1%的人希望自己的恋人能够关注自己拥有某个品牌,4.4%的人表示希望自己父母和家人能够了解,16.5%的人表示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大学生由于在读书期间,主要生活费来自父母,而购买著名品牌的消费品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所以大学生只有4.4%的人愿意父母知道自己使用名牌的产品。

3.手机及电脑消费热

手机已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高校学生是手机使用率最高的人群之一。调查结果表明,98.9%的90后医学专业大学生拥有手机,他们的手机价位一般都在1000元~2000元之间,月话费消费在30元~100元之间,约占调查总人数的92.6%。另外,49.4%的同学仅将手机作为联系工具,而60.1%的同学将手机做为娱乐工具。

调查发现,97.9%的“90后”医学生拥有电脑,电脑价格在3000元~4000元的占31.8%,4000元~5000元的占46.4%,5000元~6000元的占10.0%,6000元以上的占5.9%。办理了校园宽带的同学占调查人数的98.7%,月宽带费30元。而一些被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套住的“网迷”们则每月花费几百元。

4.恋爱之支出过度

对问卷中“你恋爱了吗?平均每学期的恋爱费用为多少?”的问题,39.2%的大学生承认有恋爱经历,每学期用于恋爱消费的钱大约在300元~600元,最高的达1000元以上。从调查看,大学生恋爱支出主要在吃饭、零食、逛街、娱乐等方面,礼品消费在恋爱消费占有较大比重,逢年过节(情人节、圣诞节等)或是俩人过生日及特殊的纪念日,恋人之间必要互送礼物,此项花费少则几十元,多则数百元,甚至有几千元者。

三、“90后”医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1.消费自控力薄弱,理财观念淡薄

调查结果显示,“90后”医学生生活费来源主要是靠父母及家人的给予占93.6%,勤工助学占2.1%,奖学金占0.8%,兼职占2.1%,其它占1.3%。在“您对自己赚钱找兼职工作的态度”的调查中,为增长社会经历的占33.5%,为补贴日用的占31.7%,为渴望独立的占10.4%,无兼职计划的占16.1%,因为空闲而从事兼职的占7.2%,为赶时髦的占1.1%。以上调查数据表明,一方面学生生存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另一方面反映出中国高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重视培养学习能力的同时忽略了独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另外,调查显示,18.6%的学生花钱有计划,21.2%有计划但坚持不久,51.3%无计划却有节制,8.9%无计划。多数学生由于首次拥有支配各种费用的权力,往往表现为不会理财,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消费。消费超出个人和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导致借钱消费、透支消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2.消费差距逐步增大,存在两极分化

在问及"平均每月生活费"时,有7.0%的学生少于500元,29.4%的学生500元~800元,40.0%的学生800元~1000元,19.5%的学生1000元~1500元,另外有4.1%的学生高于1500元。以上数据显示,可见,医学生消费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呈现不平衡性,两极分化比较显著。

四、结论

以上的研究表明,“90后”医学生要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学习一定的理财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理财”能力,进行健康消费。因为健康消费不仅是一种个人消费行为,而且是消费意向、消费心理与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所以“90后”医学生应从自身出发,摒弃不良消费行为,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

参考文献:

[1]王志坚.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透析与引导[J].高教研究,2006.10:19.

[2]郭金丽.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9):788-789.

[3]张秀春,赵海.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8(551):165.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教育;儿科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R-0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0(c)-120-02

在临床医学教学计划安排中,大多数课程的教学时数跨度为一个学期。该学期结束时,常为一门课程理论教学计划的完成。临床理论课程通常按系统或疾病纵向讲授,多数教学单位的课程中,最后一节课也往往是某一系统或疾病的理论讲授,并无归纳或总结。笔者在20多年的临床医学教学,以及在多年的教研室管理过程中发现,在最后一堂课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意义非常重要。现将发现的问题、有关思考,以及所采用的对策与效果,简要归纳与总结如下:

1 背景与方法

1.1 学期末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

1.1.1 缺乏总体归纳能力一门课程经过一个学期或周期的教学,将涵盖较多内容。目前医学生学业繁忙,平时难以进行阶段性归纳与整理,学期结束时常缺乏对该课程所授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与把握。

1.1.2 难以进行横向联系临床理论课程通常按系统或疾病纵向讲授,在未进入临床实习,缺乏实践经验之前,学生难以独立地将各系统疾病进行详细地横向对比与理解[1]。

1.1.3 容易出现课程间混淆在理论课程学习阶段,往往有几门临床学科同时学习,各门课程中同一系统疾病内容常有雷同之处,如内科与外科、儿科与内科等,在缺乏实际临床经验之前,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常易出现混淆[2]。

1.1.4 紧张与焦虑情绪学期将尽,考试在即。在缺乏足够临床实践经验之前,理论内容绝大多数依靠记忆。目前医学生课程繁多,平时难有足够时间进行复习与整理,故大考之前有较多内容需要归纳与背诵,难免产生紧张情绪,降低复习效率[3]。

1.1.5 外部环境影响考试之后将迎来较长假期,目前业余生活比较丰富,某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免受到外部因素的不良影响,或因思考与计划假期生活,而影响复习质量[3]。

1.2 笔者教研室所采用的对策

虽然因目前比较强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各门课程的学时数有所减少,如儿科学总时数为81个学时,见习与理论课时数之比为1∶2。虽然可供安排的理论课程时间有限,但教研室在课程安排上仍保留最后一堂课为归纳与总结,共2个学时,详细计划各部分内容具体时数(表1),由课程主讲教师担任授课,具有针对性的进行下述讲解:

1.2.1 纵向归纳采用PPT列表形式对整个学期儿科学所授内容进行归纳,简要罗列所有课程主要内容后,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重点提出各系统疾病的要点与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所有教学内容的全面了解。

1.2.2 横向整理对于曾经独立授课的各系统疾病内容进行横向联系,如①新生儿各常见疾病的相互关系:以新生儿窒息为主线,联系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黄疸与感染性疾病相互间的关系;②小儿各系统疾病的相互影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线,联系常见传染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热等其他系统疾病的相互关系;③以某一常见症状(如惊厥)为主线,列举各年龄段的常见病因,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手足搐搦症、各种类型中枢感染等。

1.2.3 概括儿童与成人各系统疾病的区别将容易与成人内科某些章节混淆的内容进行对比和归纳,如心力衰竭、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疾病的常见病因、疾病类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与转归等。在上述“横向整理”阶段,适当解说。

1.2.4 难点解读前几届学生理论考试中答题错误概率较高的内容,往往是学生的难点。由此,课前进行认真归纳,找出3~4处常见难点进行认真解释,帮助与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弥补理论授课时可能存在的缺陷。此法并非片面提高考分,主要是为了教学质量。

1.2.5 提高答题能力目前的考卷中的考题形式存在多样化,可有多选题、名词解释、填空题、是非题、问答题和病例分析等诸多形式。如果学生缺乏对于各类型考题的解答要求理解力或正确答题的能力,虽然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较高,仍有可能影响在试卷上的表达能力,而不能客观正确反映学生对理论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需简要告知各种体型的答题基本要求,尤其是问答题与病例分析等内容较为丰富的体型。如问答题需抓住要点,简明扼要、回答切题。病例分析解题过程中,避免只表达主要诊断,而遗漏次要诊断;诊断依据需显示分析思路,答题将具有逻辑性,也能避免疏漏;治疗方面突出重点等。

1.2.6 人文与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以人为本,以正确的方式、态度和语言,鼓励学生认真复习、舒缓焦虑与紧张情绪、正确面对外部影响,端正学习态度。

1.2.7 讨论与答疑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提问,进行详细解答。酌情出题或进行启发,增加师生互动性,及时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2 作用

2.1 学生学习质量提高

学生在对儿科学整个课程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在①重点内容掌握程度;②综合分析思维能力:③复习阶段自我归纳整理质量;④解题能力等方面均可有明显提高。通过充分讨论答疑,解决教师未能发现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可能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儿科教研室自从采用这种,在学期最后一堂课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教学方式后,在教材与试卷题库未作改变的情况下,期末考试成绩明显提高。

2.2 为了临床实习打下基础

通过整个儿科学理论课程内容的纵向整理与横向比较,教师在课堂上所提供一系列归纳式表格与思维线路图,在实习阶段也发挥了比较明显的作用,学生能够对照具体病例随时参考,加深理解,拓宽思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

2.3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由于教学质量提高,降低了学生复习迎考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应考自信心,是学生能够更积极地进行全面复习与自习整理,也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外部不利因素干扰。

2.4 提高教研室教学质量

①以归纳与总结形式上最后一堂之前,教研室必须检验前一学期试卷中,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因教学质量缺陷,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理解错误的共性问题。②主讲教师在该堂课中与学生讨论答疑,进行充分互动之中,可以发现其他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或见习实践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利于教研室及时进行总结与整改。③这种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教学质量督查作用,提高了对于每一门课程授课教师的态度与质量要求,有利于促进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端正教学态度,自觉努力提高教学能力与水平。

3 讨论

随着医学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经验的逐步积累与交流,临床医学教育的水平正在逐渐提高。各种先进教学方法也得到积极地的探索与实施,如BPL教学、医学模拟教学、各种先进的电子教学课件辅助教学等,然而课堂理论教学仍然是医学基础教育的主要方法。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对医学生要求的提高,需要临床医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达到更为有效的教学质量与效果[4-5]。笔者作为儿科教研室主任,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在历年教学总结时所发现的问题,提出“上好学期最后一堂课”的重要性,并在教学安排,以及最后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上进行了系统准备,并认真付诸实施。实践结果,显示对于提高儿科理论教学质量,具有明显的效果。

在总结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笔者体会如下:

3.1 课程安排

虽然根据目前的教学要求,为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自学时间,并为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归纳能力,各科的学时数有所精简。在课程安排上,需要对其它各系统理论课程进一步加以精简,以便留有最后一堂课进行总结与归纳。

3.2 教学课件

最后一堂课的PPT制作质量非常重要。由于仅有2个学时,内容涵盖系统回顾、横向比较与重点解读等多个方面。因此,PPT文字需要精炼,许多内容需要列表归纳,以及思维线路图,并辅以必要的图片和教学模具,提高讲课效率。

3.3 主讲教师

最后一堂课内容较多,需要突出重点,并准确解答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非常熟悉整个课程内容与教学大纲要求。因此,以教研室主任或本学期主讲教师承担这堂课的教学。必要时,教学秘书与见习带教负责教师一起参与,以确保教学质量。

3.4 教学目的

由于涉及到讨论与答题技巧。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始终坚持归纳与加深理解的宗旨,避免使学生产生本堂课仅仅是考试前准备的误解。

3.5 教学总结

考试结束以后,需要根据考试成绩与考卷所反映的问题,以及在临床实习阶段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教研室需要对“最后一堂课”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进,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牛丽红,南克勉,王增田,等.解读问题式教学中的师生角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7):27-28.

[2]朱舜.标准化病人在全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06,5(8):493-494.

[3]孙红艳,谭静,董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十项结合”措施[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83-86.

[4]谢晓恬,傅晓燕,唐晋清,等.提高七年制医学生儿科临床综合技能的教学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0):1-4.

[5]黄素霞,俞芳.谈PBL教学教学模式与医学生素质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02,(9):69-71.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1.1教学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2010级临床医学专业16个班整群抽取了6个班共371名学生作为循证医学教学形成性评价干预的对象。

1.2研究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医学生授课前及授课后的循证医学认知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对循证医学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循证医学对临床实践的帮助、证据的重要性及病人参与意愿以及医学生查阅文献的频度等。

1.3形成性评价方案及特点

本次教学过程中采用“形成性评价”干预方法,从平时表现评价、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评估,相比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不同点在于教学过程中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态度、能力,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循证病案撰写、小组讨论、自我学结及自我评价等教学环节的拓展训练;以往教学仅为上课理论讲解,学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不考虑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反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份录入数据,逻辑检查核对无误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到的方法主要为χ2检验。

2结果

2.1一般情况

共调查临床医学生371名,其中男生154人,占41.5%,女生217人,占58.5%;生源地是城市的125人,占33.7%,农村的246人,占66.3%;独生之女144人,占38.8%,非独生子女227人,占61.2%;学习成绩优秀38人,占10.2%,良166人,44.7%,中等135人,占36.4%,差32人,占8.6%。

2.2授课前后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比较

临床专业医学生在“循证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是必须的、在未来感兴趣应用循证医学到临床实践中、EBM可以改善病人医疗保健质量、EBM应用于临床实践中可能增加个人收入、目前用于病人的多数干预措施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EBM对我制定临床决策有帮助”6个方面的认知,授课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循证医学授课前后医学生查阅文献行为比较

医学生的行为方面:一学期阅读的文献篇数11篇以上的由授课前0.00%增加到36.12%,使用Med-line或其他英文数据库查询文献的次数,查询与临床实践相关的信息途径,获取循证医学相关知识的途径,授课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授课前后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态度比较授课后医学生认为临床实践在解决难题时的最佳方案是:检索证据者305人,占82.2%,自己的经验解决者8人,占2.2%;咨询上级医师者58人,占15.6%;医学生对所查到的研究证据如何应用:认为直接应用的是18人,占4.9%,评价后应用的353人,占95.1%。医学生对学习循证医学的目的。一半以上学生认为学习循证医学可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提高科研,授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循证医学发展的关心程度中“关心”由原来的21.83%增加到了50.40%,授课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临床医学生对开展形成性评价的认识授课之前认为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循证医学有帮助357人,占96.23%,授课后370人,占9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9,P<0.05);授课之后医学生对形成性评价这种学业成绩评定方式认为有帮助的280人,占75.5%;一般的72人,占19.4%,不合理的14人,占3.8%,无所谓的5人,占1.3%。2.6授课后对医学生能力的提高情况经过循证病案的撰写,小组讨论这样形式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习循证医学是否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为是的有361人,占97.3%,认为否的有10人,占2.7%;对于学习循证医学是否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认为是的有363人,占97.8,认为否的有8人,占2.2%;对于形成性评价的开展是否可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认为是的有367人,占98.9%,认为否的有4人,占1.1%。

3讨论

形成性评价开展之后,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认知、态度、行为发生了转变。在认知方面,94.88%的学生认为循证医学可以改善病人的医疗保健质量;80.32%的学生认为用于病人的多数干预措施还缺乏强有力的证据医学生。在态度方面,授课后医学生对循证医学的发展程度明显关心了,认为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所获证据应该采用评价后应用的占到了95.1%。在行为方面,医学生一学期阅读文献11篇以上的由授课前0.00%增加到36.12%,使用英文数据库查询文献2-5次由原来的12.67%增加到46.90%,查询与临床实践相关的信息途径医学生主要采用特殊检索库(Pubmed检索),由37.20%增加到72.51%。医学生知识的增加将改变态度,态度会影响行为,最终也必将影响能力的改变。本次授课增加循证病案撰写及案例分析计算等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每一种具体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批判性思维,养成了自主学习能力,这在学生的自我评价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尽管形成性评价有诸多优势,改变了传统的学业评定模式,突出了“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应用中应该因不同课程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最终的着眼点一定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一名终身自我教育者。形成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循证医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在应用中需要继续完善方案,比如小组讨论的反馈如何质量控制、自我评价如何做到评后并有改善等,诸如此类问题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评价、不断完善。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医学生;基础知识

一、研究背景

医学生以其特有的就业前景及医生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其必须具备扎实的功底,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牢靠且能灵活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去。同时,目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形势也警示加强医学生基础教育的必要性。我们通过走访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最主要、最具影响力的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医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产生倦怠感

据研究统计,医疗、护理等专业的学生学习倦怠高于计算机、外语等专业,考虑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繁杂,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且医护行业服务的对象是人,也给从业者带来较大压力,且医学专业学生同样也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都使得医学专业学生学习倦怠程度较高。此外,部分医学生只注重临床技能,认为基础知识枯燥乏味,而完全忽略了基础课程与临床实践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

(二)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匮乏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医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

现阶段,医疗纠纷不断,医患关系日趋紧张,除了患者对医生行业的认识不够、舆论压力、媒体偏激的报道等因素之外,医生的专业技能与人文素养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一方面,部分医生过分依赖高科技,而忽视传统的体格检查,问诊环节缺少,医患沟通匮乏,医生不能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而单纯凭借化验单、检验报告,往往会导致一些患者病情延误。另一方面,部分医生由于知识的欠缺,在选择检查项目上存在疏忽,不能正确选用特异性的检查,患者花“冤枉钱”的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错误的诊断结论。

二、医学生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医学院校基础课程不仅仅包括细胞生物学、解剖学、遗传学、生理学、分子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病理学等,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以及英语等方面的教育。医学生充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基础知识是医学生思想升华的知识源泉

思想政治、伦理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有助于培养准医学生们高尚的人文素养,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弘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奖助学金、评模评优的有力依据

医学生由于其培养周期和成长过程较长,费用昂贵,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大多数医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凭借自己的努力获取奖助学金,来缓解一部分家庭压力。现行大学期间为促进当代大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各项评优评模的文件都明确要求学生的学业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较强。医学生只有学好基础课程,才能得到较高的学分,在参评奖助学金时具有超强的实力。

(三)稳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医学就业形势严峻,医学生们纷纷选择向更高的学历进修。但是,医学研究生考试与其他考试有所区别,其专业性质决定其考查知识点综合且理解难度较大。本科期间基础课程的掌握有利于医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做到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疾病为主干,贯穿各科内容的复线。

(四)夯实的基础知识是临床实践必不可少的条件

有效掌握基础医学,首先,增强医学毕业生的职业素质,助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次,提高未来医生的专业水平,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再次,能够为临床中出现的相关现象和问题做一些基础性的实验和研究。同时,可以从病因诱因、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等方面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积极有效的治疗和预后措施,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三、强化医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途径探究

(一)个人方面

1.提高自我认识。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身份、肩负的重任以及基础教育对于自身、患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观念和理想。这样,才能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并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基础知识的学习中去。

2.寻求正确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的重要条件。医学生在学习过程应针对各科目的学科特点,选择恰当的方法,勤于归纳总结,巧妙联系前后知识点。

(二)学校方面

稳抓“三风建设”、深化教学改革。学生干部在教室学习园地和宣传栏实时更新医学前沿信息,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院适当安排学习经验交流会或举办知识竞赛、讲座等,以达到知识的共享。教师应一改往日传统的说教形式,在基础课程学习开始及过程中,适当地结合临床内容,由临床问题引出要学习掌握的基础知识,对一些基础理论进行精辟和深入的讲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增强摄取新知识的本领。

(三)社会方面

实践活动是完善基础知识的重要手段。医院应多开展一些志愿活动或组织生产实习,学生才能把理论知识学得更活,而且记忆持久、巩固。同时,医学生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参加各种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其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才比较完善和全面,才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各种能力。

医学生承载着未来医疗卫生发展的希望,应加强基础课程的学习,并不断探究创新。只有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临床实践中,将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玲,沈勤,沈梨芳.医学院校大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教育,2013,10(5):199.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医学新生;角色转换;环境适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44-02

每一年的新生报道季都有大量的新面孔注入学校,大学对于刚参加完紧张激烈高考的大一新生而言陌生而充满新鲜感。一部分同学在忙碌的、有人为其安排好所有学习时间学习内容的高中学习生活之后,进入了有自主可支配的时间、却没有人规定其学习内容的大学生活,出现了学习目标方向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的现象。能否迅速完成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顺利适应大学的环境和生活对新生而言至关重要,关系到个人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培养完善,而医学生学成后更是肩负着救死扶伤的重任。因此,观察研究大一新生对大学的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帮助医学新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奋斗目标以顺利融入大学生活成为近年来医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医学新生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

很多大一新生在大学新环境下感觉紧张、焦虑甚至恐惧,而医学院校专业学习任务繁重,一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随着与新环境的磨合逐渐浮现,甚至严重影响学习、生活和身体健康。

1.角色转换障碍。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看,大学新生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每位新生的心中都存在着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以往高中的生活、学习有家长及学校老师安排,而当代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占了很大的比重,独立自主的能力更是相对较弱,进入大学后主要由个人自主安排的学习和生活让部分同学茫然不知所措,脱离呵护的焦虑与恐惧成为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此外,在大学新环境中,能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的多为成绩优异或有专长的优秀学子,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成为普通的一员,与其以前在中学里作为佼佼者的感觉落差巨大,使之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诱因之一。

2.环境适应障碍。部分新生产生环境适应障碍,原因首先是现实与理想的落差,如有些同学在高考中没有把握好,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所上的大学与心理预期的大学不统一,感觉失去了成就自己的机会进而精神颓废;其次是上到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非理想中喜爱的专业,这使他们处于冲突与痛苦之中,加上医学课程负担过重,学习方法欠佳,都会造成精神上的过度紧张和压力;再者,学校内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与预期相差太远,部分受到家庭过分保护的学生无法适应相对艰苦的环境,也是其进而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诱因;此外,一部分同学跨过了高考这个门槛后,感觉如释重负,当面对更广阔和复杂的大学生活时,目标方向不明确,学习动机不足,不但没有从心理和生理上做好迎接更大挑战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幻想着轻松度日,沉迷于电脑网络和游戏,甚至影响学习和生活。

3.人际交往障碍。大一新生的交际困难主要表现为独立生活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交往的技巧与原则。有的同学有自闭倾向,不愿与人交往,有的同学为交际而交际,不惜牺牲原则随波逐流。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的新生均为90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并深受网络的影响,他们常带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社会锻炼。对其教育不当造成的不良影响包括任性自私、为所欲为,缺乏集体感与合作精神,而家长的过分包办等等均容易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甚至沉迷于网络交际而无法融入现实交际圈。此外,一些大学新生来自于贫困的农村,进入大学新环境后,周围家境富裕的同学的互相攀比造成的自卑感也是导致其交际障碍的重要原因。新旧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的无所适从,这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原已产生的矛盾冲突,而且可能引发新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学生在大学期间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它包括大学期间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规划和职业规划。近年来,大学生的数量在扩大招生的政策影响下逐年增加,就业压力也随之逐年上升。而在医学改革新环境下,医学生的培养模式逐渐趋于被称为“5+3”的主流模式,即5年的院校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医学生从进入校园学习受教育到最后步入社会就职的时长明显高于其他高校。在此教育思路的指导下,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有无及好坏直接影响到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学业后求职就业甚至未来职业生涯的成败。

1.帮助医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医学生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自我分析,认识、了解和评估自己,根据自身的特点,明确自身优势所在,正确设计职业发展目标并科学制定未来学习、生活和就业计划,充分发挥自身才能。

2.帮助医学生鞭策自身努力学习。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根据规划逐步努力实现目标,通过不断的自我鞭策努力提升自身的新高度。

3.帮助医学生明确重点。通过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根据自身状态安排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调整学习、社团活动和工作重点,增加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4.帮助医学生激发个人潜能。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医学生能按规划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身努力方向,集中精力利用自身优势向实现职业目标迈进,并促使学生发挥最大的可能潜力以帮助实现最后的目标。

5.帮助医学生评估自身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能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自身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向和重点,成为学生自我评估的重要手段。

三、职业生涯规划对医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我国高校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已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在紧张严峻的医患关系和复杂的医疗改革环境中更突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准则。如何正确引导医学生树立未来职业目标任务迫切。而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对医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助于医学新生完成角色转换。大学初始阶段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可以引导新生迅速进行角色转换,使学生在入学初始即重新审视自我,探寻自身特点与特长,明确自身的缺点与不足,纠正错误的学习及就职思想,正确树立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科学制定成长计划,尽快适应和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避免学习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2.有助于医学新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对医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本专业的优势,形成良好的专业认知,及时树立专业自信心,增强新生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新生对在医大开启大学时代充满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学生根据学校的多种资源进行自我设计及调整,可帮助迅速融入大学新生活。

3.有助于医学新生构建正常人际交往。医学生尤其是临床相关的医学生,今后的就职岗位多是直接面对患者,需要直接与患者进行沟通。而目前国内医患关系紧张,医疗改革环境复杂,对医学生的面对面沟通交流能力要求显著提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训练,使医学新生了解未来职业目标,对大学生活有更加清醒的认识,随后通过参加学校以专业思想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为重点的各类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实际交流沟通能力,构建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最终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实现“医者仁心”,为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新生入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新生迅速适应大学新环境并顺利成长至关重要,而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是入学适应性教育重要环节,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校园内教育的成效,而且也与学生未来的择业就职密切相关。结合医学新生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根据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出现的疑虑及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系列讲座和活动,向新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并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可帮助学生顺利转换角色,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校内外环境,正确树立生活理想和奋斗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通过职业生涯规划使医学新生对职业目标和实施计划了然于心,能目标明确地不断提升自身符合职业需要的能力素质,提升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并便于从宏观上予以自我调整,在职业目标实现过程与自我发展过程中少走弯路;此外,职业生涯规划还能激励学生产生学习、实践的动力,激发自己不断为实现各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而进取。当前医学院校要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关注医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避免注重就业指导而轻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加大投入支持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加强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提升辅导员的专业指导能力和专业水准,积极扶持相关训练课程,根据新生的心理适应和环境适应的特点不断丰富辅导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策划,积极推进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跟踪总结,不断为医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注入新活力,促进教师和学生培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闵琰.大学新生心理冲突与角色适应问题的探讨[J].品牌,2015,(02):219.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提升;对策

一、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内涵

自我效能是社会认知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自我效能和职业领域联系过程中产生了职业自我效能的概念,它是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和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的信念的具体体现[1,2]。职业自我效能包括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自我效能和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自我效能,前者是个体对自身完成某一职业所规定的有关内容的能力的信念;后者指个体对自身完成有关职业行为过程、实现行为目标的能力的信念。职业决策自我效能(career 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属于后者,是指决策者在进行职业决策过程中对自己完成各项任务所必需的能力的自我评估或信心[1]。

20世纪80年代,Taylor和Betz依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结构,提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概念[3]。他们认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包括五个部分:①自我评价:有能力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与职业有关的需要和价值以及自我概念等;②职业信息:有能力获得职业信息;③筛选匹配:有能力将个人的属性与工作特点进行匹配;④决策规划:有能力做出职业决策并实施职业规划;⑤坚持执行:有能力解决或应付在职业决策过程中所遇到问题或障碍。

职业自我效能理论能够解释广泛的职业行为问题:为什么个体在能力足够的条件下,会选择这种职业而不选择那种职业;为什么实际能力相差无几的个体,有的有多种职业选择,而有的则局限于某一两种职业;为什么有些人面对职业选择能果断地做出决策,而另一些则不行?

研究表明[4],个人对自己职业决策能力的信心越强,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为选择和规划职业生涯所做的探索的水平也就越高,越能够成功做出职业决策。

二、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今就业形势严峻,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研究也被视为解决就业难题的关键一环。研究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普遍偏低。同时,大学生职业决策受到家庭教养方式、生源地、专业方向、职业指导、人格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医学生也不例外[5-7]。这说明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并不能凸显出其职业决策的优势。

1.教育方式、家庭环境及人口学特征对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随着年级升高而增高,且男生高于女生,实习就业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水平明显低于一至三年级学生[7]。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高的学生大多集中于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有兼职经历的学生,来自母亲受教育水平高(在大专及以上)的家庭学生和温暖型家庭的学生,身心状况良好的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也相对较高[8]。

2.应付方式对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

应付方式是指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方式。积极的应付方式表现为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消极的应付方式表现为将退避、放任等。崔焱等的研究发现,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及其各维度与应付方式中的问题解决因子有显著正相关,而且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应付方式积极,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者应付方式多是消极的[9]。

3.心理控制源与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

医学生的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因子与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正相关[10],即医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随着其内归因的程度而变化,内归因的程度越高,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越高。并且内控性因子对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即总是将成败原因归于自身努力程度的医学生,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较高。

4.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观影响因素

有研究[11]将影响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主观因素划分为考研、择业首选因素(发展空间、工资待遇)、择业单位级别(市级及以上、市级以下)、选择单位地域、对薪酬的期望、自评影响就业因素(个人综合素质、家庭及社会环境)、就业信心(有信心、信心不足)等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把工资待遇作为首选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危险性高于其他;有意在市级以下单位就业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危险性高于选择市级及以上单位就业者;将家庭和社会环境作为影响其就业因素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危险性高于归因为个人综合素质者;对成功就业信心不足的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危险性是充满信心学生的3.9倍。

三、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提升对策

1.提高学校教育针对性和阶段性

传统的大学校教育仅仅关注到了学生的专业差异,除了学习无大事。却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爱好和兴趣倾向的关注和引导,更忽略了对即将入职学生的职业教育。因此,学生首先不能很好地在专业领域展示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其次在入职时,无论是实习还是正式工作,也不能很好地贴合工作需求,更容易碰壁,打击自信,导致职业自我效能降低。

同时还应关注到,社会分工的精细化需要细致细化的未来职业人才。因此,在接受普遍的高中教育之后,学生进入大学,应该有细致细化的人性化教育。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可以先针对学生做职业倾向测试,根据学生的职业选择倾向征求学生的意见,给学生提供不同的专业选择机会。其次,根据学生的性别特点安排课程,研究发现,男学生更适合于于挑战性的专业和职业,女生则更多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倾向于传统的职业,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当中,男女生都会拥有更多的自信,增加职业信心会帮助增加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在专业和课程安排上,可以尝试根据男女生的性别不同而提供不同的专业选择和课程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在适当的阶段(入学期、实习期、就业前期等)给予适当的职业指导。对医学生来说,通常大学四五年级为实习期,而原本在校园内由于适应能力增强和专业知识的增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逐渐提高,但进入实习单位后,又面临全新的工作场景,又会存在不适应和知识掌握不扎实、新的工作和人际问题要处理等状况,职业自信往往会经受打击而下降。此时应当给予学生一些鼓励和适应技巧指导,帮助学生快速转换心态,建立自信,提升其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从而提升其对自我和职业的把握度,进而减少失误,增加成功和创造更高业绩的可能。适应良好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良性循环,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同时,要提供各种机会尽量鼓励和支持兼职和学生干部锻炼,锻炼中任何的突破进展,在学生的行动和心态上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进其未来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2.将家庭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家庭教育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在高中以前,对学生和人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不予关注,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行,而当高考到来时,才会考虑帮助学生选择一个什么专业。这是家长的失误,更导致家长和学生对选择专业方向的迷茫。大多家长要么把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建议强加给孩子,要么放任不管,任由孩子自己选择,不提供指导意见。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信上的极大打击。可想而知,带着怀疑和不确定甚至否定的选择,使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专业困惑和职业决策时,自信心很可能不高,那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必然会受到消极影响。

家庭关注学生的职业自信,应当趁早。家长应当留心孩子的爱好和特长,并及时关注相应专业的发展信息和状况,及时与孩子交流,这样不仅能够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还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经过一段时间的信息跟踪,在孩子做出高考决策之前,能做出充分的准备,给与孩子充分的客观的建议。久而久之,学生在家庭中会培养自己的自主意识,这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决策习惯,当面临决策问题时,其自我效能自然会比较高。

3.目标明确的自我教育

根据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定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是建立在个体对其行为能力的认知评估基础上,并影响个体目标的确立、行为的选择和坚持性。个体要想成功地做出职业决策,首先,就是要清晰地认识自我,在生活中留心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和生活中的事件处理能力水平做总结,敏感把握自身的职业方向,这是做出职业选择的第一步,这样才能做出会契合自身目标的选择。其次,是充分了解职业信息,随时随地,可以从发现自身需要和兴趣的那一刻起就搜集信息,这样长时间跟踪搜集信息能帮助自身及时做出完整准确的取舍判断,不至于临阵手忙脚乱。在充分了解自身和信息的情况下,严格审核、选择信息,帮助自己做出决策。然后,根据决策信息做出职业规划,按照规划坚持不懈执行下去。

根据班杜拉的理论,成败经验、榜样示范、生理心理状态等会影响个人自我效能的建立,个体通过对以上信息的综合认知加工,形成自我的效能判断。因此建议个体做到:①根据个人的行为成败经验,做合理的成败归因。成败往往可以归因于能力、运气、任务难度、努力程度等方面,其中运气、任务难度不可控,一段时间内能力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可控的只有个人的努力程度,努力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失败,但要相信努力才可以创造成功。②观察学习,充分利用机会和资源,观察总结他人的成败经验,作为一种资源信息为我所用,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办法。③听取他人意见和建议,经常充实大脑,锻炼身体,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也会给自身带来自信,增进自身的自我效能[12]。(作者单位:1.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2.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

通讯作者:张东军

参考文献:

[1]郭本禹,姜飞月.职业自我效能理论及其应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2003(5):130-137.

[2]Bandura A.Self-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W.H.Freeman and Company,1997.

[3]周d,徐海波.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研究综述[J].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5(4):50-53.

[4]邵雅丽,吴s潍.大学生自我评价的客观性研究[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4):294-296.

[5]王鹏飞.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及其应对方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8.

[6]朱璐,刘晓,丁亚萍,等.医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现状极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86-1889.

[7]邱志海,张洪波,潘莉莉,等.某医科大学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65-567.

[8]王桢,时勘,高晶.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6(2):162-164.

[9]崔焱,丁亚萍,孔丽萍,等.医科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1(4):304-307.

[10]李佳媚,吴思思,李珊珊,等.五年制医学生心理控制源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2):1894-1895.

[11]汪江平,李绍华.医科类本科生职业期望对职业决策能力的影响[J].安徽医学,2012,33(5):605-607.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医学生 公益活动 基本情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224-02

大学生是青年公益事业的主力军,医学生属于大学生团体,具有参与慈善事业的先天优势,同时,医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医学技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1]。在本次调查中,课题组着重调查医学生参与公益的方式、途径,参与初衷及体会,探讨现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数据支撑为始发点,为公益活动开展的理论策略提供方向。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川北医学院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调查大一学生210名,大二学生223名,大三学生39名,大四学生样本量太小,不计入比较,共计483名。

2.研究及统计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共设计22个问题,最后一题为开放性问题。问卷在参照国内同类研究资料基础上,结合医学生特点,并经多番修改完成。按年级随机发放,问卷皆由课题组成员面对面交谈填写完成。后期进行整理工作,剔除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72份。后期问卷经统一编码后,经专业人员审核,使用Excel2007录入数据,SPSS13.0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

1.一般情况

共472名同学参与本次调查,大三样本数虽少,但仍具有代表性。其中,男生179名,女生293名,符合医学院校女生多男生少的现状。在影响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因素中,经统计,年级、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居住地对参与公益活动的频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其他研究中,将是否参加过公益行为作为因变量,将"年级、性别、家庭居住、对个人的意义等作为自变量,采用前进法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可能是影响参与率的因素[1]。在被调查的同学中,49%的同学一学期参与一次公益活动,一学期四次或以上仅占8%,而12%的同学从未参与,医学生参与公益率达88%(图1),高于同类研究中非医学专业公益平均参与率。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参与初衷与体会

将“参与活动的原因、参加活动的收获、收到的激励”这三个问题作为一组关联题。参与的初衷总结为“乐人乐己、现实需要、朋友影响、无特殊考虑”四个方面。其中,“乐人乐己”与“现实需要”分别占38.5%和34.5%,而“朋友影响”和“无特殊考虑”占总体的12.6%和14.3%。对照“收获”一题,“乐人乐己,现实需要”组的活动收获率普遍高于初衷为后两组的同学,集中在实现人生价值、丰富简历与实践经扩大交际面三个方面,占到了68.5%。而“难得的情感体验、激发爱心、了解社会现状”等偏情感方面的收获,仅占31%左右。这说明公益活动偏向于对学生能力的训练,而忽视了其公益精神的培养[2]。另有文献表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对公益活动满意度较高,大二次之,大三最低[3]。本研究并未进行年级与活动满意度的交叉分析。另外,在问及公益活动对象的反应时,68.2%的活动对象表示解决了实际问题,31.8%表示没有解决实际问题,其中1.6%的人表示打扰了正常生活。这说明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3.参与公益活动的趣向

当调查了医学生对哪一类公益活动感兴趣时,结果如图2所示。整体结果较分散,选择医疗的人数最多,达20%,符合医学生专业特点。其次是教育、环保、扶贫、助残类。这五类合计占总数81%,而特殊人群的帮扶(如艾滋病等)的选择率只有4%,作为医学生,应该对特殊人群有更深的理解与爱护,面对如此低的选择率,值得深思。

4.参与公益活动的途径

在参与途径方面,通过学校社团组织参与公益占到49%,其次是社会公益组织占22%,而在网络与新媒体高速发展的今天,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参与率仅10%,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可以借助新媒体增加参与的渠道同时扩大公益活动影响力。

5.参与的阻碍因素

当调查对于公益的态度,91.2%的同学持积极态度,尽管现在社会上公益受到质疑和猜忌,仍愿意参与公益活动。统计结果显示,阻碍医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因素中,时间与经济因素占62%,时间与经济非一时能解决的问题,而占16%的参与途径少和14%的社会因素却是可以通过政府和学校等多方努力改进的。

三、意见与建议

大学公益文化建设有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开展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亟需解决,大学公益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重要性还未能充分体现,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管理和引导作用[4]。而医学生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应该明确自己的社会公益责任。政府应该努力培养专业机构,使公益机构更加专业、规范化;社会慈善机构公开账目,增加透明度和监管力度,共同构建一个公信力良好的公益环境;最重要且可行的是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学校多开展医疗类活动

学校作为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具有指导、组织、规范学生公益活动的责任。根据医学生的兴趣导向,医学院校可以多开展与医疗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奉献爱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对特殊人群(如艾滋病等)的公益活动中,医学生更应该比其他专业学生有更高的积极性,挑起医学生的责任。学校要加强宣传,使同学正确认识疾病,进而关爱特殊人群。

2.学校增加参与公益的途径

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是学生参与最广的途径,而微博微信等在学生中使用率极高的网络工具却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如若不能将学生目光从电脑手机上移开,就将其变成宣传活动的好工具。运用得当,会使参与公益活动更方便快捷。

3.学校适当增加社会、师资、财物支持

首先,学校的学生公益组织必须进行一定的整合和规范化,定期进行专业培训,确保活动开展有理有序。同时,开展公益培训如定期的公益讲座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益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要一定的师资支援。适当增加与校外公益组织的联合,以川北医学院为例,可以加强与高坪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其中就牵涉到了学生的涉外安全,由学校出面作出一定协定有助于学生公益见识的增长。第三,任何活动的成功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财务支持,适当的支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活动。

无论在何时,大学生都是祖国的未来,是青春活力的源泉。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强大离不开大学生的修身。每个专业都有它的特殊性,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医学生的社会角色就显得尤为特殊。培养良好的公益习惯,公益思维,都有助于医学生将来成为秉守医德的医生,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崔萌萌,纪颖,钮文异,黄丹. 北京市某综合大学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公益素养的比较[J]. 医学与社会,2014,02:44-47.

[2]刘振中,罗成翼. 略论大学生公益精神培育的德育价值及路径[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11:24-26.

[3]刘晓坤. 武汉地区高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状况调查[J]. 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03:37-39+55

[4]周维维. 当代大学生公益活动和大学公益文化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11:240-241

作者简介:王斯斯(1995-),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本科,川北医学院。

俞姗(1994-),女,汉族,福建省福清市人,本科,川北医学院。

张雪琪(1995-),女,汉族,四川省广安市人,本科,川北医学院。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9篇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称为结构主义,是瑞士哲学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最早提出来的。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和传授重点在于个体的转换、加工和处理,而非“输入”或“灌输”。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自居作用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协作能力,教师主要提供学习情境和指导作用,这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提出在我校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以促进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及其他相关基础课程的兴趣。

二、建构主义在医学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1.教学改革的对象

目前我校设置了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八年制招生,这个专业的特点是临床和科研相结合,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以促进现代中医药的发展。首先我们对该专业学生特点进行分析,目的是对我校医学生物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探索。我校中西医结合专业七年制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

(1)入学之前均为理科生,在高中学习过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果我们课堂上只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会使他们觉得大学的医学生物学和高中的没有多大区别,学习该门课程的兴趣不大。

(2)均为中西医结合专业,该专业培养能运用中医诊疗思维与技能和一定西医学知识,掌握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技能,从事中西医结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以及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中医临床专业人才。这就要求必须掌握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并能将生物学很好的和中医药相结合。

(3)均为硕士毕业,要求培养具有较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要求具有一定的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以上对医学生物学教学现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及中西医结合专业八年制学生特点的综合分析,以中西医结合专业八年制学生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其他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照,以基于教材基本知识教学为指导,结合学生自主课堂、知识竞赛等方法,进行医学生物学构建主义教学理论的探索和应用。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课程设计及安排: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进行医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的改革,将医学生物学中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其中基本知识、基本概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进行讨论,将每个教学章节中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内容挑选出来,作为建构主义教学的“学习情境”,如在“细胞膜基本特性”一节中提出“细胞膜的基本特性如果出现问题细胞会怎样”,“有机体会有如何的改变”等问题,然后请大家去查阅相关的一些文献,看看何种过程改变会对细胞及机体造成哪些影响。

(2)学生自主和协作学习过程: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自由分组,每组6个人,分成5组,利用图书馆的文献、期刊和网络资源去查阅相关资料,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将自己查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进行分组讨论,完成自主和协作学习过程。

(3)学生自主课堂过程:每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抽出15分钟的时间,进行学生讲解、提问及归纳总结。然后学生从不角度进行评分包括:讲解的过程、讲解的内容以及资料的前沿性等方面。

(4)知识竞赛:学生自己就课堂所学内容及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后,每组出一份知识竞赛题目,教师进行监督管理,组织知识竞赛。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我们发现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兴趣很大,不仅锻炼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而且了改变了他们思考科学问题的方式,很多同学因此申请了大学生科研课题,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效果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应用到医学生物学教学后,课堂效果较好,实验班级的学生课堂积极性较高,随时会有同学举手提问,在老师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学生们也会从不同角度回答问题,并接着提出问题及质疑,有不同意见时,课后学生会主动查询相关文献解决问题,课堂气氛及学习气氛较好。此外,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学生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在文献检索、获得前沿知识的能力以及增加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了解等方面有很大的进步,在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促进学生及时了解目前生物学发展的动态,主动抓住前沿知识,培养其科研兴趣。

三、结语

由上可知,该教学改革可有效地改善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即学生上课听课、下课就忘的无趣状态;同时,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医学生物学这门基础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其他医学基础课提供借鉴。教师在进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同时,发现“教”和“学”的过程相辅相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教”而且也“学”到了很多,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医学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10(a)-0129-0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four stag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WANG Lu1 CHEN Yuanyuan2 ZHANG Jing1 HAN Jiming1 ZHOU Xiaoyan1 LIU Xiaobin1

1.Ya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Shaanxi Province, Yan'an 716000, China; 2.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an'an University, Shaanxi Province, Yan'an 716000, China

[Abstract] Proceed from the reality of Yan'an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our school" for short), to explore ways and method, which is suitable for clinical medical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our school. Many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shows that centralized on courses is the current teaching mode of our school, which ignore the interre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edical knowledge, making stages of teaching disjointed. Aimed at the situation, the model of teaching should be improved, "four stages"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clinical medicine specialty has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based learning-bed trainee-clinical practice-return to ascend, hope to provide valuable reference for improve clinical medicine professional high-quality talent training in our country.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Talents; Training mode; Strategy

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借助改革春风蓬勃发展,但是一些新的变化也随之而来,临床医学专业目前采用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1]。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目前医学教学国际标准已经实施,国内各大医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且医学教学服务模式也进行了相应改革。我国现有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不能满足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高的发展需求[2-3]。为了更好地适应目前形势的需要,延安大学医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拟对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方法,从整体设计培养方案、分段实施教学任务、分步进行考核认证、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初步设计,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几点思考,并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工作的提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临床医学专业“四段式”高素质人才培养策略

1.1 回顾与展望

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模式是借鉴西方国家的“解释型”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后把前苏联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引进中国,把西方国家的“解释型”教育和前苏联的临床医学教育模式有机结合,以前苏联临床医学教育模式为主导[3],把五年制本科教育划分为每年两个学期一共10个学期。不同级别的院校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如:部属医学院大部分采用的是“5+5”教育模式,部分地区性医学院校则多应用的是“8+2”教学模式,即学生在校4年8个学期,这期间进行理论学习,最后1年即第5年的2个学期则到各大医院进行临床实践。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是生物-医学模式,此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基础与临床的关系产生脱节现象。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设置由低到高,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逻辑连贯性,不能适应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深入挖掘当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组织相关学者和专家开展调查研究,积极探索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制订了适合本地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医疗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法,并开展了相关实践工作[4]。

1.2 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

科学的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方案的纲领,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5]。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核心是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基本原则是把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积极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构建由人文素养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医学基础模块、临床专业模块、预防医学模块、方法能力训练模块六大模块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见图1。

在优化课程教育的同时,也不放松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医学生承载着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重任,在医学生教育过程中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医学生对他人、对社会应负的职责,坚定的医德信念,对于实现未来做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是否具有道德行为将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行动统一决定。道德心理是道德产生、发展的心理基地,道德知行的心理机制、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培育道德心理是道德观念与行为养成的基础和根本。良好的医德表现是由良好的医德心理所支配的,恰当的医德教育为良好的医德形成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还必须通过医德心理内化作用才能奏效。医德教育必须注重医德心理的构建,以医学生医德修养的心理过程为基础,根据其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变量因素,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心理体验,把医德原则与规范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上升为自己的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增强其心理发展与医德教育内容的相容性,医学道德规范只有融入学生的人格,成为其人格的组成部分,才能充分体现出它的价值和力量。这种持续递进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基本临床技能及合格的医德水平,进而培养一批医德高尚、医术高超、乐于奉献的优秀医学人才。

1.3 “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1.3.1 医德系列教育

我校地处陕北延安,相对较偏远,在人文素质、学术等方面和发达城市比较还有差距。其他院校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要目标,鉴于我校的特点,我们坚持以培养优秀本科生教育为主,稳定本科生教育。而且我校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优秀大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和肯定。每年新生入校都要进行“入校教育-课堂教育-系列讲座-第二课堂-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教育-入科教育-实习教育”等医德系列教育,完整人文教育体系,加强人文建设,加强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而且培养学生要尊重老师,热爱学校,珍惜学院荣誉,与老师一起塑造学院形象,维护学院尊严。作为人必须有责任心,特别是医学生更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教育学生要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还要敢于勇于承担责任,这也是对祖国、社会、父母和自己高度负责的精神,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和一点一滴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的习惯,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1.3.2 构筑“强化学生技能+改革评价”体系

通过强化学生社区实践、社会实践、手术学、临床技能培训、床边见习、临床实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毕业临床技能综合考试等实践教学环节,建立一套完整的有我校院特色的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体系,强化训练考核-出科考核-临床技能考试-技能综合考核-考评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教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1.3.3 学院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互动机制

1.3.3.1 建设一批稳定的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把临床教学基地教学、科研、教改、师资队伍建设等纳入学校规划之中,本着“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设一批稳定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为培养临床医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1.3.3.2 强化实习基地多元化互动模式和合作机制 实习教学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是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我校认真分析学生、老师、教学特点及教学基础现状,并结合学院的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基地教师教学能力;同时邀请教学基地专家来校本部开展“延安大学医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系列报告会”,启动“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计划”项目,召开临床教学工作研讨会,以研究项目和合作会议建设为平台,强化学院和临床教学实践基地间的互动交流。

1.3.3.3 推进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良好的师资队伍,打造教育人才高地,需要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为此,我校根据实际需要,选准突破口,大胆改革,大胆创新,着眼激励,着力完善,构建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有效地推动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师德建设工作要坚持正面导向、榜样激励,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使抽象的价值观和师德规范条文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考核、奖惩机制,把师德表现作为职务评聘、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并把师德建设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列入学年度学校工作考核之中。逐步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修养,逐步形成师德建设的激励机制。同时我校根据《延安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兼职教师职称、职务聘任实施办法》[6]进行临床教师的遴选工作。通过多个环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临床教学效果。建立“双师型”临床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部分医学院教师取得双职称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聘任医院指导实践教师为学校名誉教授。实行“临床导师制”,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课的学习、临床实习和专科定向实习。

1.3.4 发挥医学院校综合性高等院校特有的优势

根据医学发展特点,始终注重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合校以后,学校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结合科学发展趋势,积极调整学科布局,整合多学科力量,在原延安医学院只有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上,新增加了护理、检验、影像、麻醉专业,对整个医科水平的提升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同时鼓励教师提高学术水平,高水平的学科基础是高质量医学教育的重要保障。具体如下:①加大医学专业学生选修数理化等自然学科的力度,从而提高医学专业学生科学文化素质;②注重外语教学以及计算机教学,坚持外语、计算机连续五年的教育,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技能;③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水平的提高;④合理增加选修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7];⑤重视专业方向需要设置的医学课程,如眼耳鼻喉科学、肿瘤学、社区医学、老年医学等科目,采取措施不断进行加强[8]。

1.3.5 建立健全临床医学教学评价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专家和教师的评估,从多层面、多角度进行教学质量的监控,将评估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教研室及主管部门,将评估结果与教师见面,对教学质量差的、不负责任的教师进行交流教育,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9]。积极引进科学的临床医学专业考试方法,实施客观结构化临床技能考试,开展计算机网络考试,从学生的临床医学知识、操作技能以及工作态度等方面对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10]。不断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坚持育人为本,依托于校园科技文化活动这个载体,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完善校园文化体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论文报告会等,注重社会医疗服务实践,提升学生的学术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品位,以推动学生的全方位发展[11-15]。

2 临床医学专业“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

树立“品德、知识、技能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我国特别是西部地区医学事业发展的“医德高尚、技能过硬、踏实肯干、创新进取”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本研究构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学习-床边见习-临床实习-回归提升”共四段式,分四个阶段贯彻执行: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学习区间在大学1~5学期,完成基础学习和社区实践任务。组织学生进行社区、疾病控制中心见习,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在医院当导医,观摩、体验医院工作程序和诊疗过程,增设医学导论课程,加强学生的专业认知度,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鼓励部分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第二阶段:床边见习阶段。学习区间在大学6~7学期,学生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完成临床医学课程学习。加强临床师资培养,改革评价体系,强化学生临床知识和技能,提升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第三阶段:临床实习阶段。学习区间在大学8~期,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和社区服务、实践阶段。通过入科教育、实习教育、课堂教育、系列讲座继续加强人文教育。第四阶段:综合提升,回归基础阶段。学习区间在大学第10学期,为专业知识与技能强化训练阶段,包括职业医师资格考试培训、专题讲座、开设医学科研设计和灾难医学等课程,并进行毕业技能培训考核等,综合提升学生素质,回归基础,为学生顺利毕业和就业奠定基础。

3 总结

本研究通过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法,构建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学习-床边见习-临床实习-回归提升”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从通识教育及医学预科培养开始,强化数理化、生命科学导论、计算机等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教育,开设新生研讨课,使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和社区保健,感知临床工作环境和人文关怀精神,奠定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的基础。在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体育等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减少课堂讲授,增加社会实践、学生社团和俱乐部等自主参与式的教学活动,同时充分利用自主学习平台,培养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促进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进行基本科研训练,培养医学生的科研探索精神,分析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后期培养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习与实践能力,使医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理论、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和规范的临床操作技能,掌握基本的预防医学及社区保健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我校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学习-床边见习-临床实习-回归提升”四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形成了成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了人文素质培养体系和临床技能培养体系及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临床教学基地15个,临床技能培训中心2~4个,取得了良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医学院校承担着为医院和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重任,应创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和我校实际的教学管理方案,从机制入手,不断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意识和教学积极性,培养一批适应目前医疗发展需求的专业的高素质的临床医学人才,改革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林萍,管远志.学制―我国医学教育的困惑与出路[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4):62-63.

[2] 蒋t,陈俊国.论我国医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立[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11(1):18-19.

[3] 孙宝志.世界医学课程模式改革百年历程与借鉴[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0(1):1-7.

[4] 顾呜敏,黄钢.医学院校试行“医学士+X”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29(6):36-38.

[5] 文历阳.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6):14.

[6] 王德炳.中国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和学制学位改革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7] 赵玉虹,孙宝志.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现存问题的调查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1):13-15.

[8] 柯杨.大医学背景下基础医学教育的定位与改革的必要性[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641-643.

[9] 崔华贞,战海艳,邓卫红,等.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物济经学,2014, 10(5):193-194.

[10] 杨彩铃.人文精神与当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和谐发展[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2):55-60.

[11] 林蕙青.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医学教育探索,2002,54(1):101-105.

[12] 达建.深化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全面体现高等教育价值观[J].医学与哲学,2013,36(4):88-91.

[13] 张玉龙,李一鸣.传统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13,69(4):1002-1006.

[14]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12.

[15] 段江.以临床需要为本的医学教育模式探讨――新加坡与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比较[J].卫生软科学,2012,(6):1003-1009.

上一篇:中职生学期个人总结范文 下一篇:幼师学期末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