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研究

时间:2022-06-21 06:03:00

【前言】医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研究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1.1 对象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将安徽医科大学学生按照年级分为5层,然后从每一层中整群抽取17个班级共2 487人,发放调查问卷2 286份,收回有效问卷2 160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其中一年级472人(21.9%),二年级435人(20.1%),三年级434人(20.1%),四年级402人(...

医学生心理―社会因素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安徽省某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及其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为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一般情况调查表、Beck自杀意念调查表(BSSI)、症状自评量表(SCL-90)、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安徽省某医学院校一~五年级2 16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 大学生1周内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4.6%,女生、单亲家庭的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低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率以及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不良人际关系、较高的抑郁、焦虑和精神症状是自杀意念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高校教育者和相关部门应针对主要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力求把大学生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的发生降到最低。

【关键词】 生活变动事件;社会支持;精神卫生;自杀;意念;学生,医科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61.5 B 8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4-0328-03

自杀是指主体蓄意或自愿采取各种手段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自杀率较高,是同龄其他人群的2~4倍,并且呈上升趋势[1]。自杀意念是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早期的心理活动,是自杀死亡的强危险因素[2]。大学生是极其宝贵的未来社会人力资源,其自杀是社会的重大损失,并给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笔者以自杀意念为研究重点,以医科大学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医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心理健康的关系,旨在为自杀意念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按照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首先将安徽医科大学学生按照年级分为5层,然后从每一层中整群抽取17个班级共2 487人,发放调查问卷2 286份,收回有效问卷2 160份,有效回收率为94.5%。其中一年级472人(21.9%),二年级435人(20.1%),三年级434人(20.1%),四年级402人(18.6%),五年级417人(19.3);男生1 198人(55.5%),女生962人(44.5%)。平均年龄(20.15±1.67)岁。

1.2 方法

1.2.1 调查问卷 (1)一般情况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年级、家庭住址(农村或城市)、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等项目。(2)Beck自杀意念调查表(BSSI)。

共21项,每一项采用0,1,2记分,量表的第4项(自杀念头)和第5项(危急关头,是否会拯救自己)为判定有无自杀意念的主要依据,以任意一项得分≥1为有自杀意念,两项得分均

1.2.2 调查方法和质量控制 采用统一编制的调查表,经预试验后修订,由经培训的研究生担任调查员。调查前首先说明调查目的,并告知所有调查内容都将严格保密,在自愿的前提下,采用无记名自填问卷的方式集中填写,填写完成后由研究人员当场收回。

1.2.3 统计分析 所有资料进行统一归类、整理后用Epi Data 3.1软件进行双重录入,并纠错,然后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百分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状况 在2 160份有效问卷中,有315人(14.6%)表示自己在过去的1周内有过自杀念头,其中98人(31.1%)表示自杀的念头持续时间较长,其余均是瞬间有自杀意念;有267人(84.8%)表示在上次自杀意念产生时,自杀念头较弱,自杀念头中等和较强者分别有25人(7.9%)和23人(7.3%)。在所有被调查对象中,有8人(0.4%)在过去的1 a中有过1次自杀未遂史,无2次及以上自杀行为者。有自杀未遂史的学生近1周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5/8)明显高于既往无自杀行为者(309/2 152;χ2=11.246,P=0.001)。

2.2 自杀意念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分布 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在性别、是否单亲家庭间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学生来源、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有无躯体残疾、不同家庭经济收入之间无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单亲家庭可能是自杀意念形成的影响因素。一年级新生和五年级毕业学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高于二、三、四年级学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 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自杀意念为应变量(0=无,1=有),将社会支持量表总分(32.51±7.04)和3个因子分、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总分(43.68±12.21)的总应激量、症状自评量表总分(52.85±8.53)和各因子得分整理成二分类变量(

将单因素分析筛选出P<0.05的变量,负性生活事件总应激量、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和SCL-90各因子及性别(1=男,0=女)、单亲家庭(1=是,0=否)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以后退法进行分析(进入标准0.05,排除标准0.10)。结果显示,较高的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是自杀意念发生的保护性因素,而较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量、不良的人际关系、较高的抑郁、焦虑和精神症状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见表3。

3 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医学院校大学生1周内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4.6%,略高于2006年汪雪莲等[3]对1 388名福建医科大学学生的调查结果(13.6%)。高宏生等[4]在2003年对山西省5 243名大学生进行的自杀意念调查显示,大学生1周内自杀意念的出现率为13.18%;于情等[5]在2005年对武汉市某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3.8%。可见本次调查的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自杀意念在单亲家庭学生中高发,而在年级、学生来源、是否独生子女、不同经济收入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结果与徐慧兰等[6]在中南大学获得的研究结果一致。

有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与抑郁情绪密切相关,负性生活事件是大学生产生抑郁等负性情绪的重要因素[7]。新的人际关系适应对刚入校的大学生来说,是重要的生活事件,面对全新的人群,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活尤为重要。而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五年级毕业学生来说,同样面临着新人际关系的考验。如果在新的环境中被周围人群冷落,得不到认同,有人就采取逃避、忍让、迁就等应对方式,继而出现心理问题。此外,学习压力大、考试失败、个人丧失、感情受挫等生活事件都会给医学生带来一定的应激反应,一旦反应超出其个体承受能力,就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反之,焦虑、抑郁情绪又会导致医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人际关系不良和认知功能减退,甚至出现严重的精神问题。而这些抑郁、焦虑情绪和精神问题恰恰正是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影响应激反应结果的一个重要中介因素或缓冲因素,可以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同时对应激状态下的个体提供间接保护。有研究表明,个体可通过寻找和利用情感支持和物质支持来减少紧张刺激,降低自杀意念的发生[6,8-9]。本次调查也发现,较高的客观支持分、主观支持分和支持利用度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保护性因素。

针对上述情况,学校应该加强对医学生的宣传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讲座;鼓励医学生参加一些健康积极的社团活动,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教育他们对生活事件建立正确的认知评价,培养他们以合理方式去应对负性事件,降低不良应激反应,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努力,增加医学生可能获得的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量,如在大学校园内设立心理应急机构、配备专业的心理学教师,对于发生重大负性事件的学生,多些关心和交流,及早排解他们心理上的困惑,防止和减少抑郁情绪的产生,从根本上改变医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社会支持网络、支持利用度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间的良性循环,让医学生自杀的悲剧不再重演。

4 参考文献

[1] 翟书涛.危机干预与自杀预防.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94.

[2] NORDSTRM P,SAMUELSSON M,ASBERG M.Survival analysis of suicide risk after attempted sicide.Acta Psychair Scand,1995,91(5):336-340.

[3] 汪雪莲,许能锋,薛洪亻弟.医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6):653-655.

[4] 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9):765-768.

[5] 于情,王礼桂,黄艳.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相关因素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5,26(3):205-206.

[6] 徐慧兰,肖水源,冯姗姗,等.中南大学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4):288-291.

[7] 张月娟,阎克乐,王进礼.生活事件、负性自动思维及应对方式影响大学生抑郁的路径分析.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1):96-99.

[8] NOCK MK,BANAJI MR.Prediction of suicide ideation and attempts among adolescents using a brief performance-based test.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7,75(5):707-715.

[9] CHENG ST,CHAN AC.Multiple pathways from stress to suicidality and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in Hong Kong adolescents.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2007,37(2):187-196.

(收稿日期:2007-11-08)

上一篇:白族大学生565名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下一篇:黑龙江2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