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8 11:38:54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

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总结: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临床医学理论教育模式也必须要有所创新,根据不同的生源结构而变化。卫校中职医学生必须作好长期学习的思想准备,充分认识和理解医学生涯概念和阶段性学习的方法。教师在尊重理解学生学习方法的前提下,变理论教学为技能培养。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走出具有特色的中等职业医学教育之路而奋斗。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临床实习带教;导师制;儿科

临床医学生实习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深化和延续,直接影响到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和临床实习效果[1]。我院儿科从2012年起陆续承担本科医学生实习教学任务,为探索适合临床医学生在基层医院临床实习的有效实习带教模式,我科从2013年7月起实施了“一对一”的导师全程跟踪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1儿科临床教学传统的实习方式及其弊端

1.1传统实习的组织方式落后

以小组为单位是儿科实习最常用的实习方式;医学生被科教科随机分成平均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入各临床科室,每1~2名实习医生跟随1名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工作,日常生活和心理指导主要由科教科或教学秘书负责。师生之间很难深入了解,沟通效率差,教师难对学生进行管理。

1.2实习带教质量评价标准不一

医院没有针对带教医师与实习生建立齐全的制度,没有统一的进行带教效果的评估与考核,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评教评学制度,使得带教好坏没有约束力,教学结果不够理想。

1.3临床医师带教热情欠佳

实习带教教师承担医疗、科研和教学三重任务。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加之近年来实习医学生人数日渐趋多,一名医师同时带数名医学生的情况较为普遍,老师对教学疲惫不堪;另外有的医师由于资历浅、缺乏带教阅历,表达能力欠缺等因素对教学不主动,带教热情不强。

1.4临床实习带教方式落后

过去的“填鸭”式讲解理论,或是走马观花式的义务性带教,实习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口头上的理论教条,实际的临床操作极少[2]。老师没有及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实际演练和纠错,不利于培养实习生动手能力。难以适应目前带教的需求,导致儿科带教效果明显减弱。

1.5实习医学生学习能力欠缺

许多实习生初次步入真正的临床工作中,感到惶恐和不适,缺乏自主学习观念和有效的方法,对参与带教持轻视和抵触态度;部分同学认为临床带教阶段的学习情况对今后的工作影响很小,仅是被动地在教师带领下进行查房,参与积极性不高;学生不能通过自己独立的思索来对问题进行正确的剖析与处理,由于很少主动接触病患,无法理论联系实际[3]。

2我院儿科实施导师教学策略

2.1制定导师资格条件

(1)导师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良好,学术道德端正,医德医风高尚,热爱教学工作,能认真履行导师职责;(2)临床业务能力强,学术造诣较高,具有较高临床实践教学能力;(3)具备10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4)儿科疾病诊疗经验及授课经验丰富,演讲能力较好,可对案例及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5)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熟悉儿科学专业国内外研究动态;(6)由本人申请,经儿科教研室讨论无异议后,通过多级考核,上报科教科同意方能成为导师;(7)有参加省市级或以上教师资格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优先考虑。

2.2明确导师工作职责

每位导师指导1~2名临床实习生,导师在实习期内指导实习生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定期与实习生交流沟通,对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及困惑,进行指导;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交流,交流学习成果、心得体会以及临床实习中的具体问题,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发掘教学思路,指导学生进行临床工作,实习期结束导师对实习生进行评估及考核。

2.3入科培训

每位学生除了参加医院层面的岗前培训,还要参加儿科教研室组织的入科培训,加强对实习生的医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介绍科室的基本设置和实习规章制度,儿科常见的病种和诊疗规范,科室的医师职称结构和导师简介,了解导师的临床与教学工作能力情况,为接下来的导师见面会打下基础。

2.4培训方案及评价方法

制定严格的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内容包括科室相关所有基础操作技能。实习过程中定期举行专题讲座、教学小讲课、教学查房;定期进行技能培训,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收集学生意见并向导师反馈,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建立学生档案,根据定期考核结果随时记录更新,采用学生考核教师评价表及理论和技能考核表(技能操作考试)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导师制的实际应用效果[4]。

2.5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制定学生用教学记录评教表,建立评教评学机制,将实习医师导师的职称晋升、评先进相关事宜与学生座谈会及出科考试成绩情况结合,每学年进行考核;此外对带教优秀者适当给予经济补助。

2.6导师制的质量监控

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的质量标准,师生共同参与监控标准的制定过程,保证所制订的标准能有效推广。明确导师和学生责任,强化临床导师责任意识,加强对导师的带教培训及进修,转变教学理念。注重过程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进行相应调整并做好反馈[5]。

2.7儿科实习医师导师制的阶段性成绩

我科自实行实习医师导师制以来,“重医轻教”现象明显改善,医师参与教学工作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实习生出科技能和理论考试成绩均明显提高,实习结束前的全院性技能考核中成绩名列前茅,对老师的评价质量及对儿科医疗工作的认同感明显改善,工作方式明显有亲和力,积极参加附属医院举行的实习技能操作大赛,成绩斐然;2名医师获得院优秀教师及优秀教学工作者称号;2名老师获得优秀带教老师;儿科教研室连续两年评为“优秀教研室”称号。

3总结

导师教学加强了老师与实习生的联系,对医学临床实践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在我国多所医学院校的本科教学进行探索运用,明确了实习带教老师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师生交流以及实习生的管理,有利于提升实习生的临床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为未来执业医师考试和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打下基础。导师制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在临床医学生实习阶段中推行导师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消除传统实习方式中教师频繁更换并有效地调动导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有效的医患沟通技能、并初步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和文献阅读技巧,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为我国的医疗行业培养出优秀的接班人。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形势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 规划医学生涯 阶段性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71-01

临床教学属卫校的核心工作。作为一名临床医学教师,我在内科临床教学工作已有十年经历。从2000年到2012年期间担任我校内科学教学工作以来,经常和学生们交流和探讨学习方法,对实际情况较为了解。也深刻地体会到中职医学教学的特殊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调整教学模式。

在医学教育方面传统模式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高中理科为基础进一步完成医学基础科目的学习,如《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诊断学》等科目,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从基础学科向临床学科推进,逐渐掌握《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儿科》的诊疗理论和研究方法。

传统教学模式优点是基础理论扎实。从完成第一阶段以后,学生就具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基本上能自学临床医学教材的内容。对疾病的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已经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些内容教师上课时只要简要讲解即可,而把重点放在诊断和治疗方面。

这样将会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学生容易形成独立的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了大量实用型的医学人材。

2.基础扎实,在科究方面有相当的潜力,为少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提供理论基础。

分析:很显然传统教学模式符合人类思维和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是理想的教学方法。但是科学的教育理论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开花结果。美好的愿望在现实残酷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中等职业医学生来说不太适用。如果在中职医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以上的教学模式。将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由于学生对发病原理和发病机制的了解不透彻不够深入,无法理解在诊断和治疗疾病中出现的种种纷繁而复杂的情况。导致学习兴趣严重下降,甚至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二、为了探讨中等职业卫生教育的内在规律,我们一直在实践摸索,走过很多弯路。最后提出医学生涯的概念和阶段性教学方法。

医学生涯指中职医学生要作好长期学习的心理准备。不但在校期间学习理论,而且要在毕业以后从事医疗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医学理论。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的循环往复过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采用阶段性学习方法,主要分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变理论学习为操作技能培养,初步掌握一般性疾病的诊疗技能。

临床医学是以经验总结为主的学科。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的发展,这一学科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但是从总体而言并没有改变它的基本属性。临床实践证明,对于一般性疾病,采用以问诊和体格检查为主的诊断方法,往往已经可以得出正确诊断。而对于少见的疑难病例,常需要用到特殊检查和深入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研究。中职医学生的培养目标既是对一般性疾病诊疗的实用型人材,所以掌握一般疾病的诊疗技能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2)中级阶段:指进一步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在这个阶段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基础和临床经验,也懂得要对少见病疑难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精确治疗,需要加深医学基础科目学习的道理。

(3)高级阶段:指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学习方法基本接近于传统模式。

中职学生在校期间基本属于第一阶段教育。初学者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目睹医生护士处理病情的实际操作步骤和方法。所以教师应多带学生去医院见习,把复杂的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之中。比如我们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如何和病人交谈的,如何采集病史资料,如何分析病情作出诊断,如何组织和书写各种病案资料。这些内容均应详细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实践证明采用以上的教学方法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

其次,必须注意对教材进行取舍,重点讲述病史的问诊、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一些课本上暂时难予理解的内容,建议放到第二、第三阶段中继续学习。讲述理论课程最好结合实际病例来讲。如果暂无相对应的病例,可以在多媒体课件中插播视频资料讲述。不能全盘照搬课本内容,以免加重学生的思想负担和降低学习兴趣。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1 通过典型案例,培养医学生对美学重要性的认识

学生在进入临床见习/实习之前,对疾病的认识,例如皮肤及体表器官的创伤修复等往往停留在书本知识及老师的讲述上,缺乏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医学生能充分认识医学美学对疾病治疗的重要性,笔者收集了以往大量的未按照美学原则治疗的病例图片及资料,对其进行视觉冲击,使其认识到未按照美学原则治疗对病患所造成的身心影响,从而在思想上认识到医学美容学习及美学素养养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以皮肤创伤后外科缝合及美容缝合作为对比,收集了常见病例的术前、术中、术后以及长期随访的照片以及患者采访的视频,向学生展示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优劣及对患者的影响,使学生一目了然。同时利用不同的典型病例,逐条列出破坏人体美的医源性因素,比如粗大的缝合针及缝线,术区张力的大小,手术切口的选择等,引导学生总结出破坏人体美的医源性因素。

2 利用自建的数字化模型,灌输美学原则

我科自建的“多层面3D数字化美学模型”是利用数字图形技术,在计算机上模拟3D人体,并以不同的色彩和分隔线明确的将人体的美学单位分隔开来,将美学参考数据(针对东亚人群)录入对应的美学单位,相应的美学单位都设置了扩展项目,包括“实例图片、详细数据等”,学生可以通过旋转人体模型,搜寻感兴趣的美学单位进行该区域的学习。利用该数字化模型,医学生可以比较形象的理解比如人体中的黄金分割之美、女性和男性不同特点的曲线美、对称之美等,从而对人体的美容原则进行系统的学习。该学习模型同时亦带有测试模块,测试内容即美学原则及美学参考数据。该系统的最大特色是拥有交互功能,操作简单,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学生往往更喜欢这种互动模式的学习,对学生掌握美学原则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3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现在的学生相比于过去,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所以应更多的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2-3]。在课堂上以多媒体教学为主,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动画、文字、图像和录像等各种媒体集为一身,并可利用数字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传输、远程交互、遥感控制等功能。由于教案中有大量图像资料与中外优秀的手术操作影像资料,用多媒体展示能做到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动静结合、信息量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4]。例如在面部肿瘤切除手术时提问:你会选择何种切口?在皮瓣的设计中有多种方式,你选择哪种皮瓣,优点及缺点分别是什么等等。采用这些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强化记忆,同时也做到知识点条理清晰,重点分明。另外,由于美容医学的学科特殊性,在讲课中将娱乐明星的整形美容案例结合到实际教学中来,更增加了课程的娱乐性与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及氛围中学习到了知识。

4 通过临床见习/实习,巩固学生在治疗疾病时的美学观念

由于大部分学生将来会从事临床工作,所以他们对临床见习/实习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利用见习/实习过程中,对具体病例的分析和学习,能更好的体会在课堂学到的美学原则。门诊教学过程中,由于我科出诊的大多是教授、副教授以及高年资的主治医师,他们均具有较强的教学意识以及较高的医学美学素养,所以无论是对疾病的认识还是手术前的设计,学生均可能得到非常正规的熏陶和训练。在手术室中,学生希望能观摩、特别是参加每台手术,因此可以在手术操作中培养医学美学的审美情趣[5]。一方面通过手术,向学生介绍不同的切口缝合方式的差异,如皮肤的间断缝合、连续缝合、皮内缝合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介绍和使用不同的缝合器械和缝线,使学员直观地体会不同缝合方式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具体的治疗过程,形象感性的向学生展示人体美学理念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巩固美学观念贯彻疾病治疗过程这一临床思维在医学生心中的认识。

5 通过考试和问卷调查等形式,评估教学效果

在每一阶段的学习后,安排相关内容的考试,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医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需要改进的方面等。我科同时也组建了在线教学论坛,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将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内容在论坛发帖,教员会及时解答。构建一个新型的学习平台,拉近师生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兴趣,为教学更好的完成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

在临床实习中对学生进行医学美学教育,能让医学生从医者和患者的双重角度去体会医学美学的观点带来的医疗成果,同时了解如何在医疗行为中实施。通过对比法、典型病例示教、临床实践操作等具体方法,摆脱了以往抽象的美学教育模式,更易实现医学美学的教学目的,从而取得临床基本技能和医学美学双重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在未来医学实践中的医疗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曾旸.浅谈医学生的医学美学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 3):28-29.

[2]吴勇.医学美容技术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美容医学,2006,15(7):859-860.

[3]李春英,刘斌.皮肤科医学美容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4):465.

[4]徐薇. 皮肤科教学中关于多媒体教学、PBL和双语教学的体会[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8):1434-1435.

[5]陈金萍,刘宝华,罗东林.如何在普通外科临床实习中进行医学审美教育[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606-607.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1翻转课堂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蛋白质、酶、核酸和脂类是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内容,而关于蛋白质的实验内容为重中之重,我们首先选取了“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内容进行了实践。蛋白质是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要分析某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前提需要将它从蛋白质混合物中分离纯化出来,而且尽量不损伤蛋白质的空间构象。血清中含有多种蛋白质分子,通常采用透析、盐析、电泳、层析及超速离心等物理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盐析法沉淀蛋白质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对蛋白质活性具有稳定作用,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的分离、提纯。层析是分离、纯化蛋白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应用最广。“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应用盐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多个专业的重要实验内容,为综合分析实验,实验操作复杂,对学生实验技术和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本节课的实验目的:1)熟悉蛋白质分离提纯的总体思路;2)掌握盐析法、分子筛层析法、离子交换层析法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术。课前将本次实验课的3个教学重点硫酸铵盐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除盐和DEAE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蛋白质分别录制成了3个时长在10min左右的微视频。视频内容包括实验器材、试剂、演示实验操作等。实验器材部分,重点介绍了本次实验课所用的葡聚糖凝胶G-250、DEAE纤维素,并强调此两种实验材料属于价格昂贵的实验材料,实验结束后必须按要求处理后仔细回收。由于本次课所用实验试剂比较繁杂,而且所用3种醋酸铵缓冲溶液只有浓度的区别,所以在视频展示实验试剂时,对学生给予提示。实验操作采用真人录像的形式演示操作步骤并配以同步讲解操作技巧,为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操作演示的录像中,只有出现演示教师的操作,教师的头像以及其他与操作无关的实验台上的物品均不出现。录制完成后上传到网上,要求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学习,并对视频内容进行总结。课堂上首先检测学生是否认真观看了课程视频,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并评价他人的总结,并要求每个学生必须针对课堂前所自学的内容提出问题。问题设置的比较灵活,不针对问题的内容和形式做过多的要求,问题可以是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或认为其他同学会对这个问题感到困惑,对概念解释的扩展、实验流程的质疑等等。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后,老师对学生首先简要说明本堂课的活动安排:1)检查实验仪器和试剂是否准备齐整;2)学生讨论安排组内成员的分工后开始实验;3)对分离、纯化的清蛋白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在学生实验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到每个实验小组内,观察实验情况,及时纠正实验操作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提示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准确的记录等。课后,老师主要运用形成性评价来检验翻转课堂是否显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从学生完成的书面实验报告质量、本节课采用翻转课堂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生操作过程给予评价等多个方面,与采用传统模式的平行班级实验效果进行比较。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实验操作的准确掌握、对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明显好于采用传统教学的班级。课后,任课教师进一步与其他教师开展对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讨论,并进行经验总结,对不足之处进行调整和完善。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可以针对课堂前和课堂实验过程中的感受进行交流,并对课堂安排通过讨论进一步完善。

2结论

翻转课堂在医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我们在“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项目上进行了实践,改变传统的教学流程,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通过实践发现翻转课堂显著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而且它的“先学后教”流程符合教育规律,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课前对教学重点、难点高质量的“习得”有效地提高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交流的质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翻转课堂毕竟是一个新的教学模式,虽然我们在“血清清蛋白分离、提纯和定量”这个实验项目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而且不同的实验项目都具有独特的特点,是否都适合采用翻转课堂,如何翻转才能发挥翻转课堂的优势,都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039-02

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医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而构建系统、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坚实保障。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逐渐扩大,在医学精英教育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矛盾下,为保证达到医学生高素质、强能力、厚基础、重实践的培养目标,各医科院校都在不断探索和完善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学院也做了一些具有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取得初步成效。

1 医学生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并完善的背景和依据

(1)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推进,医科院校的发展迅猛,在校生人数剧增,而能提供学生作为教学需要的临床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使得医科院校不得不考虑构建完善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在校学习尤其是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弥补在临床阶段学生学习机会的不足。

(2)随着大众化医学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患者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等,医学实践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1],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对病人的诊断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受到制约。

(3)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颁布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对医学本科毕业生今后从事医生职业所达到的各基本(核心)要求,予以了详尽规定。提示目前我国对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存在不足,必需按GMER充实和完善。

(4)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生物―― 心理―― 社会”的转变,医学的发展进步及医学技术的提高,要求我们培养的医学生除了学好医学知识外,还应加强对人的心理需要以及社会发展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等各方面知识的扩充[2]。

2 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几个阶段

(1)2002年以后,随着医学教育规模的扩大,在原有的临床教学资源前提下,为保障医学人才的培养发展,开始注重校内临床技能实验室的建设。同时,对基础医学实验开设并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创建多学科整合的综合性实验[3]。由此,出现了按学科组建的基础医学实验中心。如,机能学实验室、形态学实验室、病原学综合实验室、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等。

(2)2005年以后,跟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医科院校承担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及构建。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医院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力,保证医学生的培养素质。并以附属医院为龙头,带动各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临床教学基地的作用。

(3)为了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及真正达到让学生在校内训练基地得到仿真的培养,学校积极开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改革[4]。开展如,PBL,CBL教学,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及实验条件加强学生的技能培训;举行临床技能大赛,制作优质的多媒体课件增强教学效果;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探索标准化病人(SB)在临床教学及学生考核中的作用。

3 昆医海源学院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思考

3.1 构建基础医学综合实验中心

3.1.1 机能学实验中心

机能学实验中心开设的医学机能学实验,作为一门包括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实验内容的基础医学课程,将此三门学科的实验内容有机融合、优化重组,进行学科间内容的有机衔接,形成了一门综合的实验学科。学院机能学实验中心已制定《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大纲,并使用学院自编的医学机能学实验教材。

3.1.2 病原学实验中心

病原学实验中心是基于独立学院的新型办学模式和教学改革新思路,以及医学教育前、后续课程的相关性和相近学科的关联性、交叉和渗透性,实现教学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师资的一专多能而构建的综合实验室。该实验中心由细胞生物学、病原学、免疫学、检验诊断学综合实验室,共同组成,并共同承担细胞生物学、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学、免疫学、检验诊断学等五门医学课程的实验教学。

3.1.3 形态学实验室

形态学实验室与组胚教研室、病理教研室共同承担学院各专业的组织胚胎学和病理学两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实验室已自制病理实验大体标本150个,组胚教研室制作胚胎标本120个。完成了学院2001级至2010级10个年级14个专业的组织胚胎学实验教学。

3.1.4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

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由原有的临床技能综合实训室、检体诊断实验室以及外科总论及手术学实验室整合而成。目前,中心除承担全院各专业的《诊断学》《外科学总论》《临床医学概论》的实验课程教学外,还负责完成各专业学生临床实习前的操作技能强化培训,并且每年定期举办学生临床操作技能大赛,以此检验和促进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水平。通过开展实习前的强化培训,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实习学生较快适应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2 开展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3.2.1 发展临床教学基地

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是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临床教学基地是在单位申报、学院考察及确认、双方签订协议的前提下,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进行合作。一方面临床教学基地按照学院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纲,负责组织实习生的实习带教,同时,根据学院的相关文件及管理规定对实习生在实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并为有序开展教学活动创造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学院通过加强临床教学基地的师资培养、教学和医疗巡回指导及专项经费的投入,为临床教学基地顺利完成教学工作提供必要支持。

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教高[1992]8号)等文件精神,学院制定了《昆医海源学院实践教学基地考察申报管理程序(试行)》,对临床教学基地的筛选、考察、审批等一系列程序作了明确。

3.2.2 制定管理制度

为保证临床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有效监控教学质量,学院完善了临床实践教学管理规定及临床实践教学各环节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规程》《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补充规定》《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工作及各部门责任细则修订》《昆医海源学院关于加强毕业实习生院外住宿管理的补充规定》和《昆医海源学院毕业实习学生请假管理规定》等。

3.2.3 对临床教学基地师资培训

为增强教学和管理水平,学院定期举办临床实践基地骨干教师讲习研讨班,通过专题讲座、专家授课、到省级附属医院实地参观、学习,有效地提高了临床教学基地教学人员的带教水平和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从培训班举办以来,为各临床教学基地培养了200余名骨干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经过培训的教师在各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带头作用。

3.3 教学方法改革

3.3.1 医科类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独立学院的本科招生一般按第三批录取批次进行,基于对“三本”生源以及医科教育特点的分析,医科类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该定位在依托母体院校的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灵活有效的特色办学机制,培养接受过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和相关能力训练、人文社科素养充实、实际动手能力强、社会适应良好、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5]。基于该理念,学院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开设了整形美容以及肿瘤学的专业方向课程,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两个辅修方向。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初步达到临床医师的基本要求外,具备临床整形美容以及肿瘤学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毕业后进入实践与专科教育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对于非医学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导论、临床医学导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使其具备医学背景,突出医科院校特色。

3.3.2 调整教学计划

对于教学计划的调整是学院推行教学改革,完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的一次探索。为了达到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临床医学专业的毕业实习时间从原来的第8~期调整为第8.5~10学期。在加强内、外、妇、儿各科实习的同时,在临床综合实习结束后增加了两个月的选科实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及方向,以及自学能力、搜集信息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专科医生打下基础。

3.4 实践与思考

3.4.1 加强内涵建设

独立院校在经历了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之后,应逐步转入内涵发展阶段,在保持一定发展规模的同时,将重点转向如何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只有狠抓教学质量、落实人才培养方案,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医科类独立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需要通过健全管理制度、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建立青年教师培养体系、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等手段,既要保证校内临床教研室、临床技能实验室的教学效果,又要对校外各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3.4.2 加快临床教学基地建设

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至关重要。学院在共用母体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正大力发展学院自己的临床教学基地,目前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临床教学基地的级别、数量、师资与母体院校仍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打造独立学院的附属医院,培养学院自己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学院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3.4.3 突出人才培养特点

人才培养目标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医科类独立院校应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激发“三本”生源的潜力,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突出人才培养特点,即培养拥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人才,让实践教学体系为该目标服务。

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各医科院校发展的重点环节,对于医科类独立院校来说更是重点和难点。为保证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学院做了相应的努力和尝试,在此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构建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马明霞.构建以培养医学生“三有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16):125-127.

[2] 王立杰,刘英利,敖宝寅.从医学模式的转变看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4):46-47.

[3] 柳爱华,宝福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思路[J].科教文汇,2009(2):46.

[4] 郭政,程牛亮,王斌全,等.以临床教学模拟医院为平台实施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J].中国医院,2007,11(10):76-77.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7篇

1合适病例着重讲解

内科是一门理论知识运用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对病例进行反复的分析、观察才能培养较好的临床思维能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实习医学生抱怨“实习三部曲”:被动地跟着带教老师询问病史,抱着病历查房,僵硬地书写病程记录。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而增加其学习兴趣,是每一位带教老师首要思考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临床病例进行教学,能使课本上枯燥的知识变成活生生的事实,形象生动,易于理解,记忆深刻,然而临床病例多而杂乱,带教查房的时间又有限,选择少数合适的病例着重讲解尤为重要。首先应选择常见病、多发病中病情较为典型的病人,且具备比较完整的病案、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学生可以通过这个典型病案完成从问诊、查体、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预后这样一个完整的临床过程,基本掌握此类疾病的发病特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遇到类似病例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其次要注意选择难易适中的病例,过于简单,难以给学生讨论和鉴别诊断的空间;如果过于复杂或罕见,则会使带教查房变成填鸭式的教学讲课,不利于激发学生对疾病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还要注意病例选择的中医特色,可安排一些多证型相兼或者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辨证的案例,培养学生基本的辨证思路,使学生逐渐认识并掌握临证时应有的思维技巧和治疗思路。此外,还可以选择中医和西医两方面都具有可争议性的病例,争议性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思考并展开讨论。当然,查房前应提前告知第2天的查房内容,让学生翻阅病例,熟悉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情况,并事先查阅该类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相关知识,对需解决的问题有初步的了解及疑问,有利于查房时的师生互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问诊体查样样基本

疾病都具有一定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病史、症状的收集在于医生的“问功”,而阳性体征的发现在于体格检查的正确与否。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面对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问题的脱节,在问诊时常常思路不清,主次不分。带教老师应针对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经验及应变能力、缺乏独立性的弱点,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增强其临床实践的思想性和科学性,避免随意、盲目性。另一方面,由于临床思维的对象是不同的病人及其不断变化的病情,要认识到观察和判断有明显的动态性[2]。学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学习如何尊重病人,如何把握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如何引导病人述说病史,这对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医德医风,获得可靠的病史资料,都有切实有效的帮助。体格检查手法生疏且不规范,检测顺序错误,遗漏阳性体征是医学生的常见表现。带教查房时对每个病人都进行系统全面的体检示范是难以办到的,带教老师可以对轮科的每一批学生作一次全面的体检示范,以后每一天的查房中有顺序地针对某一个体检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的讲解和示范操作,次日再对另一个体检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如此连续进行,把众多的内容分解消化在每一天的查房之中,学生容易消化,老师也不用屡次示范操作[3]。在实习生进行专科检查时,带教老师及时纠正学生操作错误的同时,要特别引导学生注意所查病人重要的阳性体征及其在病程演进中的变化,培养学生操作的细心、耐心,学会从体查中寻找临床诊疗的线索。善于运用舌象与脉象寻找辨证依据,是中医院内科带教的特色和重点。刚进入实习期的学生常会感到难以掌握舌象、脉象的辨证要素。可首先让学生结合八纲辨证,学会用舌象辨寒热、脉象辨虚实的基本运用,再逐步深入。舌诊时注意提示学生从舌形、舌态、舌质、苔色、苔质、舌底络脉等各个角度观察、比较;切诊时一边结合患者的典型脉象,一边让学生默默回忆相关脉象的文字描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将书本知识转化为临床技能。

3师生互动好问连连

临床带教学习的时间、方式和氛围与大学理论课程学习是完全不同的,“填鸭式”的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被动学习的情绪而事倍功半,这就需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自律性,强烈的学习热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问题,从而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然而,在查房过程中,很多实习生很少发言,偶尔被问时还常常不能把心中的想法完整正确地表述出来,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带教查房和查房后的讨论需要一个“相互提问”的活跃气氛,强调师生的教学互动。带教老师在查房中,要处于引导地位,注意倾听学生的汇报、从他们的分析中找出其思维曲线,及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寻找正确答案。由于受到知识水平、性格和带教环境的影响,学生不一定能提或敢提出问题,带教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多提问。尤其在床边查房后的讨论中,学生要克服胆怯心理,畅所欲言,将自己查房前准备的内容充分展示出来,对于不理解、带有疑惑的问题敢于提问,针对带教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回答,要做到知无不言。对于具有争议的问题,可以让他们展开讨论,尽可能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老师则加以适当的提示和引导。激发学生以学为乐,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对学生的成长是很有意义的。比如从中医角度而言,讨论一个病例的辨证治疗,并没有唯一和绝对的正确,带有充分辨证依据的结论都是具有可行性的,正是中医治疗方法灵活多样的体现。关键是同学们在充分互动讨论中,不断加深他们对临床每一个问题的理解,提高对问题广度和深度的认识,对问题分析、观察的能力,加深学习体会,达到教学相长,寓教于学的“双赢”。

4中医西医齐头并进

由于中西医结合是中医院内科的未来发展方向,因而在临床教学中,应贯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原则[4],向学生传授中西医两套知识。在中医院现在的医疗环境和培养体系下,中医学生在学好中医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现代医学知识的学习。在现代很多疾病领域,中医都有着独特的价值和地位,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2种治疗方法各自的优势为患者服务才是可取之道。目前的临床诊疗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已经是中医学广泛应用的诊断方法,较好的西医基础知识可以为辨证施治提供素材,引入不断更新的现代医学知识也有助于推动中医的辨证施治。因此,临床带教老师的责任是结合各系统疾病本身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各疾病中西医治疗优势,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样既能树立学生对中医的信心和自豪感,还能培养学生灵活、全面的临床思维,尽可能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取得最佳的疗效。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们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形成的诊疗疾病的经验总结,是他们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相结合的产物[5]。因此,在带教过程中,老师还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有关名老中医对于该病证的临证用药习惯和特点,尤其是某些名家的“专病专方”。对加强学生临床辨证论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习信心都有积极的意义。

5总结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8篇

1.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与欧美国家的医学生选拔方式不同,我国的医学生生源几乎都是来源于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而我国的中学教育因为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高中时期就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从文理科生源比例上医学生以理科生居多,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只对理科招生,造成大学生入校时艺术、文史、伦理等基础人文素养整体缺乏,直接导致学生在考入医学院校后偏重专业理论知识的积累,机械式的背读,缺少对史诗、名著、时事的兴趣,轻视对社会历史的研究,对现今政治的剖析了解,遗失了对现实人生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认识。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素养和人文服务知晓度甚低,完全没有听过的占41.1%和54.6%,仅听说过但完全不了解的人占55.6%和45.1%,这些数据充分体现出了医学生人文素养知识的匮乏[3]。2.医学生培养模式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侧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是生物医学模式的体系,注重知识的完整性,但未将对人文知识、综合素质的教育列为重点[4]。医学院校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重过多,由于这些课缺乏生动性,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大都“一心二用”。人文类课程门类少,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关于政治教育的课程占据了较大比例,而社会经济类和历史文化类所占比例较小,同时人文教学缺乏连续性,绝大多数院校在入校时开设大学基础课,大二以后的辅修课程门类十分有限。不同院校间开设的课程各不相同,开设课程较多的有原上海医科大学,人文课程的学时数在医学教育的总学时中占到了17%~20%,国内院校的平均水平在7.54%左右。[5]3.独立院校校园文化薄弱。人文素养教育是需要长期培养、多方协作方可完成,良好的人文环境也是推进人文教育和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推力。一个大学校园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努力。而独立院校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办学模式,成立于20世纪末,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办学资历浅、历史积累少等等原因,导致独立学院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积淀和形成自己特有的校园文化,难以让“三本”学生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因而很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形成助推力。4.“三本”学生自身原因。“三本”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大多本身基础知识稍显薄弱,或者在高考中发挥失利,或者志愿填写失误,因此独立学院学生与公办本科院校的一本、二本学生相比,存在文化功底较浅、接受能力差、学习目标不够明确、自卑感和依赖性较强等特征[6]。他们对于人文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且接受能力有限,学生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少。尤其是医学类学生,专业课知识繁多,同时还要接受各种医学技能、实验操作的训练,完成基本的专业知识学习尚且吃力,人文知识的加强更加无从谈起。

二、医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人文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其独特的感染力,引领人们前进。1.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受“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当前医学教育注重要求学生机械的复述书上所提到的知识经验,刻板的学习先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技术医学、实用医学等观点的影响下,医学生的培养过分注重专业技艺化,强调各类化学检验和机械检查等方面的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医学生往往只是高级技术人员,而不是人格全面发展的个体。社会的发展包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相辅相成,医学生的教育过程也应该包含知识技能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两个方面,这样培养出来的医学生才能具备独立健全的人格,才能胜任治病救人的职业要求。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人文素质教育对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着促进作用。现代医患关系强调尊重病人,将医生诊治病人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双方交流互动的过程,是一种主体间交互的心理和社会过程。一位优秀的医生,首先要有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这样才能关怀和理解病人所处的情境,才能对病人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用机械、淡漠的态度面对病患。医生如果不能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将病人看做鲜活的生命个体,就无法对病人的病痛产生同情,对病人的心情形成体会;医生如果没有浓厚的人文素养做依托,就无法与病人进行交流,无法给予病人人文关怀,专业技能的提高必然会受到限制。因此,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3.人文素质教育能够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医生与病患之间的信任危机一触即发,这也反映了医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因为在缺失人文素养的医生眼中,病人将变成“待修理的机器”,而不是具有知、情、意的鲜活生命。生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病人得不到预期的人文关怀,就会更加加深医患之间的误解,这也是造成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源之一。因此,新的医学生教育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医学生学习最新的文化成果,不仅学习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也要不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从维持病人自我尊重的人文精神出发,尊重病患,爱护伤者,真正做到医者仁心,重建患者对医者的信任体系。不断增进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形成机制,让医患之间有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从而不断缓和当前的医患矛盾,进而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1.深化教学改革。学校合理的安排教学课程按实际情况将有些重要的人文教育课作为必修内容实行考核,奠定低年级人文素养;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加强人文素质方面的考量,巩固加强高年级的人文教育;及时对人文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阻止人文教育流于形式化;拓宽人文教育的途径,将人文教育渗透到各门课的教学中。2.提高师资力量。“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教师作为神圣的教育工作者,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人文素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从事教学的老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熟练的临床技能和诊断技巧,还应该不断学习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美学等人文知识,加强自身人文修养,并且努力贯穿在理论和临床的教学中。通过气场强大的人格魅力不断地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梦想的执着、对理想的追求,做到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3.营造先进的校园文化氛围。独立院校应该在吸收母校历史文化积淀的同时,结合“三本”这一特殊学生群体,探索自身校园文化特色,例如开办一系列人文讲座,引导学生提高人文素养;以校刊、校园网和广播站为载体,拓展校园文化活动空间;增进人文社团的建立,如新闻、文学、书法、摄影、歌舞、音乐等协会,着力构建积极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通过人文环境感染学生,使人文知识不单只是一种知识的内化,更深化为在学生品质中的内化。4.注重在临床教学中的渗透。签约等级较高的实习医院,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人文素养;加强岗前培训,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道德,严格按照医学生誓言,做到求真求实;加强实习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不断提升实习生语言表达能力。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操作是真正走向临床的基础,而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则是实习生转型为医务人员的关键。综上所述,在医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人文素质教育不容忽视。只有通过各种途径,使医学生不仅具备一技之长,还要达到“仁心,仁爱,仁术”的人文要求。医学毕业生走上医护岗位,不仅医学知识底蕴、职业道德情操是必须要具备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需要牢记于心的,真正的做到以独特的人文精神,研究人类的疾病;以博爱的人文情怀,探索新的医患相处模式。尊重病人,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在如今紧张的医患关系中找到突破口,使得医患关系逐步理性文明,由此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和谐发展。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9篇

1慕课与内科学教学

传统的内科学教学建立在理论教学的教室和临床见习的病房基础之上,而慕课作为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的概念决定了其是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二者的结合,是临床教学和网络虚拟教学的有机融合。内科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医学生掌握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研究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还涉及到医学生的职业素质、临床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很多教学过程需要医学生去亲身经历、观察和体会,这也是内科学临床见习必不可少的原因[6]。在内科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在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由于内科疾病涉及到的知识点特别多,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教师授课进度会很快,对一些疑难点的讲解可能不够细致和深入,而课下仅仅靠医学生看课本和查阅资料自学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没有方向感;这个时候可以针对医学生的这类需求,由教师提前录制重点知识点和疑难知识点微课,一系列的知识点微课加上课后练习和考核组成内科学慕课课程,形成内科学理论课堂教学和网络上内科学慕课课程并行的局面。二者齐头并进,互相促进,从而更好地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

2内科学慕课课程知识点的选择

慕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内科学慕课知识点微课的选择和制作上[7]。因为医学生在附属医院进行教学和实习阶段很大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在床旁实习,利用网络进行慕课学习的时间和精力相对不足。因此知识点的选择应以重点知识、疑难点和罕见病例为主。常见病例涵盖的知识如为临床实习中会经常遇到和实践的内容,应用于慕课教学,不易引起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显得枯燥无味,丧失挑战性。在罕见病例的慕课选择上,应该涵盖基础性病例的一般特点,遵循由简入繁的原则,应由一般症状和体格检查特点中发现异常情况,由特殊的异常检查引入到罕见病例中去,体现层层递进的特点[8]。同时内科学慕课知识的选取也要体现趣味性和易讨论的特点,慕课视频的引入,在讨论环节可以诱导更多的医学生参与共同讨论和分析,培养医学生发散性的临床思维,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最终形成诊断的共识。同时慕课讨论区带教老师的引导也很关键,应在医学生讨论陷入困惑或方向不对时及时进行引导。

3内科学考核体系的调整

对比传统的内科学的教学模式,植入慕课的内科学教学新模式对内科学的考核方式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传统的内科学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一般占40%权重。引入慕课应用于内科学教学后,在理论考核部分新增加慕课课程成绩的权重,初期实践时慕课成绩占理论考核权重的10%,后期准备根据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适当增减慕课成绩权重比例,但总的比例不应过高。慕课课程成绩不应设置过高的原因主要是慕课成绩的评判比较困难,初期设计包含章节知识点测试、章节知识点讨论区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及期末考核三方面,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发现带教老师需要投入的精力巨大,对医学生的测评公正性有所欠缺,比如有时无法判断网络终端慕课账号学习者的真实身份等[9]。综上所述,将慕课应用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教学,是一种逐渐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内科学慕课知识点的设计与选取、视频的录制与处理、章节知识点的练习及慕课课程的考核方式等尚需进一步完善,但慕课在内科学教学的应用价值和前景广阔。目前,高校大学生笔记本、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较多,利用新型移动学习的需求增加,在相对琐碎的时间内进行学习的模式已经成熟,移动学习的习惯逐渐形成[10],对内科学慕课课程的建立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内科学慕课课程的设置使医学生有选择性的摆脱了课堂教学的束缚,可以相对自由的开展自主学习,有效地调动了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所以无论从时展还是传统临床医学课程改革的方向来看,设计和开发优质的慕课课程并应用于课程改革,都势在必行。但慕课教学的虚拟性在临床医学课程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教与学的互动不足、小组间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不足和慕课课程知识点的不完整。内科学慕课课程的教学学时远少于内科学课堂教学学时,医学生在利用慕课课程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的连贯性无法保证,慕课知识点在选择时存在选题不当和知识点切分过细的双重问题,一般仅仅是针对重点知识点的讲授。如何更好地把慕课融入内科学教学,提高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内科学的教学质量,是下一步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转珍,董春霞,马艳萍,等.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2):117-120.

[2]李蕾,李剑,庄静丽,等.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7(10):57-68.

[3]袁颖,蔡映云,陶振钢,等.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28(6):96-97.

[4]张向荣,李尤,孟绚,等.案例教学法在内科学教学中的经验总结[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3):384-386.

[5]姚惠云,黄海,谢宗江.面对慕课医科课程资源构建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7(21):62-64.

[6]金国玺,高涌,毕娅欣,等.内科学教学中CBL和PBL教学法的联合运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4):672-675.

[7]王永利.临床案例在超声科实习带教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5):17-18.

[8]王蔚琛,夏永富,石磊,等.微课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6,18(5):394-396.

[9]李德恒,李文娟,李超彦,等.慕课在生理学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31):1-2.

[10]郇玉龙,梁洪瑞,焉旭光.微时代背景下有关教学微视频的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6,30(1):55-58.

医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实验动物;外科手术学;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实验动物外科手术学是理论向实践过渡的最基础学科,是医学生向医生角色转换的桥梁课程,其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联系临床实践,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动手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实现培养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其临床外科实践能力的目标。

1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师对实验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工作缺乏经验 外科手术教学工作主要由各临床科室择优遴选的外科医生主导进行的,虽然每位带教老师都具有丰富的外科临床工作经验,但由于实验动物外科手术与临床手术本质上还是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且每位教员的专业方向各不相同,所掌握的临床操作技巧也迥然有别,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产生混乱,反倒不能熟练掌握技巧。

1.2学生对实验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从历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开始从理论课过渡到实践课时往往都是热情高涨,但这种积极性在经历过一两次实践操作后就会逐步淡化。因此就存在个别学生对教学不够重视,常常表现出思想懒散、态度不认真等现象。另外,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存在"外科医生只需手技好"的错误观念,这就导致某些学生只想担当主刀医师,而不愿担任助手,未能领悟到手术的整体观念。

1.3硬件设施不过硬 我院在以往的手术学教学模式中,主要是以组为单位,带教老师在活体动物上进行手术示教,受硬件设施条件所限,整个示教过程无法实现多媒体实况直播,学生观摩手术时会因为手术视野小、手术不能重复进行等问题难以掌握操作要领。

1.4考核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们手术学教学的考核成绩仍分为三部分:理论考试成绩(70%)、操作考试成绩(20%)以及平时成绩(10%),考试内容依旧传统化,而非随机化,这样就导致学生认为内容简单而怠慢考试。

2 解决方案

2.1从我做起,加强自身素质建设 外科手术学教学工作主要是通过教员与学生现场面对面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热情普遍比较高,在授课过程中教员的言谈举止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实验外科教研室在教学前必须对所有教员进行集体培训,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一致基本的外科操作手法;同时严格要求各教员脱产,积极投身于教育工作中,认真备课,以身作则,在重点培养学生临床外科实践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医德医风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2.2激发学生积极性、团结协作、提高自信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在外科教学过程中,教员要结合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其对教学内容加深理解,同时掌握外科学习的方法和规律。例如,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包括手术敷料打包、消毒和实验动物备皮、麻醉及绑定,均鼓励学生参与到其中,只有切身体会才能更深入的理解手术中每一步的重要意义。另外,在手术示教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全程直播手术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直观、更清晰的观摩手术。

手术中各小组成员的默契配合对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十分重要。每小组均由5位成员组成,每台手术轮流充当麻醉师、巡回护士、器械护士、术者及助手这五种角色,在手术过程中,每位成员各司其职,互相信任,认真配合工作,保证每台手术顺利完成[1]。

学生在初次接触尤其是大型实验动物时,难免会表现出紧张的情绪,导致手术时不忍心下手、动作僵硬,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教员应以"七分鼓励、三分严厉"的原则对待学生,切记勿向学生大声讲解,应耐心指导学生,保持师生之间良好的氛围可增强学生对教员的信任,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3明确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在我国医学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多年来一直沿用的"粉笔+黑板"、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灌输式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把学生束缚得很死。因此,现代的外科学教学方式应该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PBL结合LBL双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提高学生外科临床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以培养未来亟需的创新型高素质医务人员[2]。

2.4完善考核制度 考核的目的并非是要给学生划分出等级,而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地是帮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的薄弱之处。此外,考核同样也是实验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因此,除了传统的理论考试之外,应根据学生在手术实践过程中的表现,给予适当的鼓励或批评,同时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团体协作精神的学生,可以考虑对其平时成绩进行适当的扣分,使学生意识到外科手术锻炼机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每一次动物手术实践中,以提升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此外,实践操作考试内容应由学生随机抽签决定,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教学内容,包括外科打结、实验动物麻醉及绑定、刷手、戴手套、穿手术衣、消毒铺单、器械认识等内容要点,避免既往学生只掌握单一内容的局面。最后,在整个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应严格书写实验报告,认真总结每一台手术中的要点及所遇到问题,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今后步入临床外科工作奠定坚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与荣,强化动物外科手术教学促进临床医学人才培养[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9):966-969.

[2]张国伟,靳瑾,周杰.PBL+LBL教学模式在《动物外科手术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0,(6):818-820.

[3]樊俊,李青,漆松涛,等.实验动物外科手术教学方法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2(6):444-445.

上一篇:财务部学习经验总结范文 下一篇:培训班学习经验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