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诗歌教学的语言的品味

时间:2022-07-22 01:10:27

谈谈诗歌教学的语言的品味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是诗歌语言的高度凝练性,诗歌语言区别于一般的记叙描写性的语言,也区别于一般的议论说明性的语言。因为“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就必须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雅可布逊《何谓诗》)。诗歌的语言十分富有表现力,它是诗人独创的高度锤练的个性化语言,是最富有文学性的语言,往往‘以一当十”,力求“一字传神”。

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正因为诗歌语言具有凝练性,有较强的表现力,所以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就要十分重视诗歌语言的品味,通过品味其语言的丰厚意蕴,进而达到对诗歌内涵的深刻把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品味诗歌的语言呢?或者说,什么样的语言是最富有“品评”价值的语言?

一、品味诗歌语言的情感性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由于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语言几乎都是带有作者思想感情倾向性的表达,也是作者内心世界或直向或曲折的直接体现。世上没有平白无故发生的事情,诗歌也不例外。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无不在诗的字里行间。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入意境,并沉浸其中,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变成自己头脑中的艺术形象,即要进行“再创造”,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语言品味去想象,对诗歌作品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作品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思中,从而获得对诗歌意蕴深刻理解和审美感受,引感“共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读到这句诗时,我们自然会在脑海里想象成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的全景图,这是一种再造想象。然而不止于此,读此诗句,我们也不难想象到,在无比壮阔的自然美的面前,作为自然之子的人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劳动,是何等的欢乐和美好!这句诗又是一首多么快乐而又优美的草原牧歌!这“人”的内容在诗中是没有的,这是在诗歌鉴赏中的创造想象的表现。如此吟诵着这诗句,读者就仿佛被带入神奇美丽的北方大草原,领略千里草原、牛肥羊壮的绮丽壮阔的美;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和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品味诗歌语言的跳跃性

诗歌是需要跳跃的,所以句与句之间往往显得不是那么连贯、符合语法规范的逻辑思维规律的,以语言的歧义、变形、含混等造成诗歌语言同日常语言比较起来显得与众不同。诗人常常追求一种深层内在的表达,这种追求深层内在的表达,不单是为了强化这种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为了强化、突出语言所承载的内涵与意义。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仅仅九个景物词就构成了一幅意境深邃的画面,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的意象群,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不知引起过多少漂泊异乡游子的共鸣。在‘枯、老、昏、古、瘦”中,单一个“昏”字就可解释成“黄昏”或“昏头昏脑”的意思,这种歧义性的词句往往使得诗的内容拓展了,更有玩味的余地。

如此种种越轨行为的诗歌语言品味,就能品味出诗的不同凡响,这样更能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三、品味诗歌语言的委婉性

诗歌语言中通常采用象征、双关、比喻、隐语,典故等迂回委婉方式表现语义,由此产生诗歌语言的含蓄、丰富、朦胧、多义等复义性。

象征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运用恰当,可以使抽象的思想情感得以形象生动的表达,如艾青的《镜子》“有人喜欢它/因为它自己美/有人躲着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这里已不仅仅写物质的镜子特征,而是能够引发读者对于生活某些现象的联想。

此外,品味诗歌语言的用典,就能深刻把握诗中具体形象负载丰富凝重的文化内涵,使表达更加深刻鲜明,比喻是使诗歌语言含蓄、丰富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诗更富有文学性的重要方法之一。

对诗歌的鉴赏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关键,因为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都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表现出来,所以诗歌教学中就必须注重诗歌语言的品味,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

上一篇:论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下一篇:浅论日本文学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