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欲破中国消费密码

时间:2022-07-22 12:44:26

美国欲破中国消费密码

美国究竟怎么了?金融危机让美国乃至世界疯狂。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报道,华盛顿与北京近来开始将改善中美贸易失衡状况的希望寄托在降低中国的储蓄率,期望当地居民拿出更多存款购买美国商品。

近日,伊顿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柯仁杰(Alexander M. Cutler) 先生和流体动力集团首席执行官Craig Arnold来到深圳,柯仁杰表示:“中国业务的持续增长是伊顿全球业务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英特尔董事长格雷格贝瑞特(Craig Barrett)日前表示,美国经济危机并未给英特尔造成太大影响,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等市场的持续发展。

“谁也不能忽略了中国这个市场。”在由美国家禽蛋品出口协会主办的研讨会上,美国火鸡生产者表示:“中国有13亿人,大约3亿中产阶级,我们对市场前景相当乐观。”

美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中国市场,如何运用中国在全球业务中的优势成为实现公司商业目标的重要因素。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众多的人口意味着较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潜力并不等于现实。

潜力≠现实

现从长远看,不断发展的中国经济必然使中国出现一个巨大的市场。但作为经济建设其中一部分的市场建设更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违背其规律而人为地加快与“健全”。

赵玉敏认为:“对于不同的消费人群,消费能力也体现得不同。相对来讲,高档奢侈品市场受到的影响会小一些,对于中低档的消费品,开拓中国市场难度则比较大。”

美国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达71%,而中国居民的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37.5%。原因是中国老百姓的收入普遍太低。对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工资是他们唯一的收入来源,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工资收入的增速却低于GDP的增速,可以说国富,但是民并不富。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在现有的体制下,收入低的中国老百姓还要存钱来供子女上学,供自己养老等等。老百姓基本上不敢大方地消费,只是把钱存在银行里以备不时之需。

“不能说美国对中国市场潜力的估计不正确,但是对中国消费市场的估计或许过于乐观了。部分外企并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国情,一方面他们只看到了经济危机下中国的地位与优势,另一方面也受到美国因素的干扰。华盛顿有数据统计,中国的肉类消费是美国的2倍,中国目前消费的钢铁是美国的3倍,中国在大多数基本商品的消费上已经超过美国。这些都容易使跨国企业走入极度看好中国消费的误区。”赵玉敏分析。

中国社会科学院拉美研究所经济研究室主任吴国平在接受《中国联合商报》记者采访时,对此问题的看法是:“中国真正的消费能力应该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重视,同时,中国市场的承担力与容纳力也是有限的,在看待中国消费市场时要全面考虑,不可过于偏激。虽然中国作为美国的出口市场潜力较大,但是要将潜力转化为现实还需要一个建设的过程。”

消费有“度”

长期以来,美国是一个消费主导型的国家,储蓄率非常低。正是这种巨大的内需拉动美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巨大的消费力量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快速增长又不断满足居民更高层次的消费。消费成为美国经济的不竭动力,被其他国家包括中国津津乐道。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百姓十分羡慕和推崇的消费模式。而中国从古到今的“量入为出”的消费模式被批评为落后、保守。“一个美国人依靠贷款立马住上房子,一个中国人依靠攒钱买房到老才住上房子”的故事犹在耳畔。然而,什么事情都要有“度”。

华尔街金融神话的破灭同美国社会的消费文化干系甚大。一夜之间,美国消费模式受到质疑。为维持高消费水平,除疯狂工作外,美国人开始大笔借贷。随着近年来房价飙升,他们把自己的家当成了提款机,通过二次抵押贷款和再融资,房子实际上已经变成一张可以透支的信用卡。他们拿着信用卡尽情购物、疯狂消费,却似乎忘了“欠债还钱”的道理。随着房产泡沫的破裂,美国房产价值逐渐蒸发,现在有近1/6的美国房主背负的房贷要高于其房屋的价值,这也增加了拖欠偿还按揭贷款的可能性,从而为次贷危机乃至金融危机埋下了祸根。

事实上,这种借贷促进消费的发展模式并非美国专有,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地采用了这种模式。中国现在也要从投资驱动型的模式向消费驱动型的模式转型,美国恰恰看到了这一转变,“挣中国人的钱”立刻为部分美国企业打了一针兴奋剂,可是他们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消费能力与消费理念。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进一步分析:“‘十七大’报告对中国消费模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构建生态文明型的消费。由此可见,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既不能盲目追求和仿效西方国家的发展方式,更不能盲目追求和仿效西方国家的消费模式,必须顺应人类发展的趋势,选择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消费模式。任何过度的经济行为背后都会是投机者自己买单,中国何以承担世界各国的‘看准’。遵循消费市场的正常发展规律,不仅是中国,也是美国和世界其它各国当前要做的。”

■链接:收入不增 消费难火

根据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的预测,2008~2010年,中国年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幅约为9%,这一增长趋势最终将令中国超过日本、德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GDP强国,并逐渐接近与美国的距离。这也就是为什么全球企业都把中国视作商机无限的市场的原因。

但是,就目前的中国GDP增长因素来看,投资是主导,消费市场的前景虽然是乐观的,但短期依然不能看出明显的繁荣。尽管促进内需消费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在消费领域存在着购买力不强、城乡居民消费断层、供给与需求结构的不衔接等方面的问题,影响消费市场的优化和升级。有70%人口的农村消费,是中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份。但农民收入不增,农村消费难火。

早在2008年8月的数据就已经显示,美国消费市场已经呈现放缓趋势,其中服装业销售额增幅由去年8月的5.37%降至今年8月的1.20%,休闲娱乐从去年的5.85%降至今年的2.28%,汽车及零件、百货、酒店业的营业额增幅也已经开始大幅下挫。但值得关注的是,即便在这种形式下,美国的食品销售额却仍旧保持快速增长,今年8月的数据为同比增长6.86%,远高于去年8月3.96%的增长率。

专家对此分析,在经济动荡的情况下,以食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成为内需的重要领域,在此产业链条上的生产及销售企业或可成为业绩避风港,这一结论在中国同样适用。尽管中国有强大的消费潜力,但是在近期依然是生活必需品占主导地位。

政府推动内需之手需要与企业促进“内供”之手密切相连,才能实现消费的有效提振,才是增长消费能力的根本途径。

目前,中国70%以上的劳动者属于民营企业,政府应加大力度扶持民营企业,加大生产力度,降低生产成本。让民营企业首先赚到钱,就职于民营企业的劳动者的工资才能提高,人民工资提高了才敢于去消费,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只有从实质上去解决中国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才是长久之计。

修一条铁路,固然能带动一批人就业,但是相比于广大民营企业的就职者来说比例还是非常小,铁路建成以后,劳动者会面临失业,在短期内固然能带动GDP的增长,但是从长远来看,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如果能把“扩大内需”转变一部分到“扩大内供”的思路上来,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扶持民营企业生产,提高人民工资待遇上,解决消费问题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上一篇:央企拯救电力钢铁翘首以待 下一篇:谁动了中国消费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