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初探

时间:2022-07-21 12:19:19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初探

摘要:文物在现场的损伤大多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非常必要。一、造成文物损坏主要因素:(一)温湿度急剧变化(二)微生物霉菌的侵蚀(三)害虫蛀食(四)酸性介质(五)空气氧化。二、发掘现场常见的保护措施:(一)湿度控制(二)密封处理(三)虫害的早期防治(四)氮气保护(五)避光保护。

关键词:考古发掘;损坏因素;保护措施

以前,文物保护大多数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近年来,随着大量文物的出土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提高,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更受考古界重视。文物在现场的损伤大多是由于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引起的破坏和潜在的问题,是在出土文物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非常必要的。

一、造成文物损坏主要因素

(一)温湿度急剧变化

出土文物对保存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敏感。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是各类文物遭受损害的根本因素。一般相对湿度的变化会可以马上造成文物自身结构的收缩效应,如:一些出土的漆木器表面外观良好,实际上表面还是有大量的微裂纹。在相对温湿度的不稳定的情况下,温湿度急剧变化将会使漆皮起翘,木质胎体开裂,甚至会引起甚至漆皮与胎体相剥离,导致材料中可溶性盐的潮解结晶,导致纤维素分子结构断裂。同时,环境温度变化范围太大,木材的干燥,失水速度太快会引起文物收缩开裂,会造成文物表面严重的油漆脱落。

(二)微生物霉菌的侵蚀

实践中,考古学家早就觉察,出土文物才出来是有其自身的色泽,一旦暴露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后,木材类的颜色会逐渐加深。出土文物变色通常分为三类:微生物变色,化学变色,物理变色。研究发现,一般的坟墓,密封性好,器物在埋藏环境中不会出现微生物变色,微生物最易引起并造成文物色彩变化,文物受空气中的真菌、细菌作用,微生物色素或木质组与微生物分泌物反应的有色化合物相互作用而导致变色。

(三)害虫蛀食

由于出土文物组分中有机质成分有丰富的养料和养分,是昆虫的最爱,所以害虫对文物所造成的损害是很严重的。另外,虫蛀,特别是害虫幼虫期对文物的破坏性最大,其主要的破坏作用是蛀食。

(四)酸性介质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空气中往往含有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氧化物,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时,会产生很强的腐蚀性酸,这些酸对金属、石质文物表面所造成的腐蚀,易使器物表面发生酥解、粉化。

(五)空气氧化

在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氧气在紫外光下,分解成新生氧,发生光氧化。这些出生态氧一方面可以氧化有机物质,让文物发黄、发脆,还与水分子结合成过氧化氢,氧化金属类文物,让彩绘文物颜料出现褪色、甚至改变颜色。

二、发掘现场常见的保护措施

(一)湿度控制

保持文物出土的含水率,因物而定。处理办法是含水率大于100 %的竹子,木材,漆器可采用清水浸泡;含水率低于100%的器物要保持其原有湿度,可以是酌情采取密封措施,防止环境湿度变化太快,损害文物。

有的文物需要保持干燥,干燥剂控制是其主要手段,目前国内外的干燥剂产品是有很多种的,实验室一般用硅胶干燥剂。硅胶除与高氟或强碱物质反应外,不腐蚀、不溶于水,即使吸满水,还是觉得干燥,硅胶干燥剂无毒、无味,对文物无污染,干燥后可重复使用,是理想的干燥剂,因此,发掘现场控制保护环境湿度建议使用硅胶干燥剂。

(二)密封处理

文物出土后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还有灰尘微粒,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虽然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但也会对文物会造成一定危害。因此应避免出土文物和大气开放环境直接接触。例如,可用于食品保鲜膜材料对一些出土的文物的腐朽木材密封处理,使其与大气环境之间保留或存在一定的缓冲空间,直到慢慢地和外界保存环境相适应。

(三)虫害的早期防治

在考古挖掘过程中,昆虫和其他微生物的存在和活动已经威胁出土文物和遗址的安全。例如,有些墓葬出土的文物是腐烂的木材和其他有机物构成的文物,文物丰富的有机营养物质有利于各种昆虫和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直接导致了对出土的文物和遗址进一步损害。因此,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害虫,会使出土文物受损程度的增加,所以害虫的防治和研究在考古挖掘中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害虫具有喜温畏寒,喜湿怕干,喜暗怕光的习惯,生命力强大,可以长期在恶劣环境中生存,能耐干、耐饿,虽然通过破坏其生活环境能抑制害虫生长,但不是与被熏蒸物的接触面广而均匀,十分有效。怎么办?——用熏蒸剂。熏蒸剂渗透性,挥发性,扩散性非常强大,可以渗透到固体药物所达不到的缝隙,由于吸附较小,很快就会从被熏蒸物内部分散,无残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和有效的杀虫方法。

(四)氮气保护

氮气常用于食品保鲜、中西医储存、塑料生产等行业,近年来在文物保护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北京房山寺石经回藏就是利用氮气保护,有效地阻止了进一步风化,湖北博物馆荆州尸体也是用氮气保护法保护的。国内已有文献报道,故宫博物院与北京相关科研机构合作研制出了适用于考古发掘现场的空气制氮机——XDN-B型,此机型属于袖珍型的制氮设备,外形尺寸500毫米×300毫米×800毫米,重量为15~20千克,下设胶轮,一个人可随意移动,而且直接利用空气来分离制氮,是特为野外考古发掘现场而设计生产的,适合短时间刚出土的文物被隔绝空气、水分。可以在考古遗址可以进行金属、石头、纺织品、纸、竹、木材、油漆、树脂、陶瓷、骨、皮肤和其他各类文物的氮气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的出土文物。

(五)避光保护

实验表明,黑色塑料袋屏障,双波长紫外分析仪(254纳米/ 365纳米)照射的双色荧光粉,观察荧光粉的颜色,其结果是在波长254 纳米的波长到365纳米的情况下,没有刺激变色,说明黑色塑料袋阻挡紫外线功能强。此外,黑色塑料袋本身是不透明的,可以阻止可见光。因此,在发掘现场使用黑塑料袋可防止外界开放环境中的可见光对出土文物的危害,且黑色塑料袋材料范围广,价格便宜,易于推广。

参考文献:

[1] 容波.周铁.陶质文物科技保护研究现状[J]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11,(2)

[2] 杨忙忙.张勇剑.实验室微型发掘方法在北周武帝孝陵发掘中的应用[2]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10 ,(3)

上一篇: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注重对外文化交流 下一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字化保护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