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探索

时间:2022-07-21 10:54:59

中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探索

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的实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做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需要探求个性化教学新思路,本文就个性化教学的实质、渊源、实施等几个方面浅谈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语文 个性化教学 实质 渊源 实施

中学语文新课程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我们应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创造出鲜明的、有个性色彩的、有生机活力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他们丰富多彩的鲜活人格。

一、个性化教学的实质

个性化教学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教师、学生、作者、编者)的思想、情感、体验和感悟。所谓的个性化教学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现念,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选择个性化的教学中介,通过教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通过因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在此过程中,应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与思考、情感与体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也可以说是通过教师的努力,在师生对话、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生生对话等系列过程中,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的对话平台,让他们的个性有一个自主、健康的发展空间,尽量避免以往的“考试得高分的乖学生、乖孩子缺少主见、缺少创新、缺少能力,结果社会不认可”的怪现象。

二、个性化教学的渊源

“个性化教学”的倡导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是继承优良传统的正确选择。中国的教育史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从教育实质上讲,这二千多年的教育史可说是一部语文教育史。在这二千多年的历史中,“尊重个性、张扬个性、发展个性”一直是其中的重要旋律,它使我国二千多年的语文教学一直呈现生机蓬勃的态势。

从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始,到南北朝的“二陆”,宋代的苏轼、朱熹,明代的王阳明、顾炎武等,再到近代的蔡元培,现代的叶圣陶,当代的钱梦龙等,他们都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强调教学的鲜明个性。如孔子与学生冉有、公西华、曾皙、子路等人一起探讨人生理想时的做法,就是充分肯定学生的不同,尊重各人不同的选择;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更是这种人性化、个性化的体现;苏轼等人更是将自己的个人操守融入文化,形成独特的知识体系,追求学术自由,注重个人文化人格的形成,他们标榜文化个性,对个性的追求不惜付出物质、荣誉乃至生命的代价。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所特有的书院教育,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书院教育也因这些人的努力追求而将古代教育史的个性化教育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并引领后来人的执着追求。蔡元培、叶圣陶等人在尊重学生个性、追求教学个性方面同样如此。所以说,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提出既是继承优良的历史传统,也是落实新的课程改革理念、现代人才理念的一项具体措施。

三、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是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为此,我根据教与学两个方面尝试以下的思考:

(一)教师“个性化的教”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最终落实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但也要防止由“教师中心”的极端滑向“学生中心”的极端。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仍起着科学的联结活动双方的关键的引导作用。多年的实践使我体会到要实施个性化教学,做为教师应该做好个性化的“四读”。

第一、个性化的“读学生”。教师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确定学生的主体观念,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个性自由、健康、快乐的发展为宗旨,同时,要努力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做好教学的先期准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习惯以及家庭生活背景,尤其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的差异。正所谓:“知其心”才能“救其失”。

第二、个性化的“读教材”。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缺少读教材的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因为“教参”包办了一切,“教参”对教材的解读先入为主的占据了教师的阅读空间。要改变这种现状,实施个性化教学,教师就应先对教材有自己的个性化的阅读、理解,结合自己生活阅历来理解、阐释教材及课文;通过教师的有个性、有创意、有发展的阅读理解,读出作品的精神与魅力,读出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感悟和收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教师自己对教材都缺少个性化的解读,找不出“自己的哈姆雷特”,又如何引导学生去“寻找自己的哈姆雷特”。换句话说:没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教师是培养不出有个性化的学习习惯的学生的。

第三、个性化的“读自己”。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我们教师其实有过“个性化的读教材、读学生”,但担心与“教参”、与考试的标准答案不符,所以只能将教参的答案照搬了事,埋没了自己的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解放了教师的思维方式,倡导以教师的素质发展带动学生的素质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破除陈规陋习,敢于张扬个性,敢于用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来诠释知识,敢于把自己对语文、对生活的真实想法、真实理解“读”出来,用教师的个性色彩来铺就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这样在教学中,我们才能灵活处理教材、教参和自己的思想认识,不必看权威的眼色、看考试的风向教学,要实事求是地表达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否则,语文教学将失去底气,甚至于装腔作势,让学生从心底就瞧不起语文课。

第四、个性化的“读教学”。语文教学要充分张扬师生的个性,我认为在教学活动的中注意以下几点:1、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发展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的服务者;2、根据实际教学工作的需要,对教材、教学内容作个性化的组合与创新,适当进行专题教学;3、提供良好、宽松的学习条件,适宜学生个性的自由、健康的发展;4、创造有意义的情景让学生充分的展现各自的特长。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

语文的个性化教学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充满激情的学习。作为教师,在引导、组织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化学习习惯的时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动作用以及语文素养、能力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让其从内心需要的基础上投入学习;第二、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学好语文,从思想、兴趣等方面告诉学生学好语文的可能性,让其乐意学习语文;第三、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其自由的学习语文。

学生个性化的学主要表现在个性化的阅读和个性化的表达两个方面:其一、所谓的“个性化的阅读”主要是指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独立自主的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调动他们自己的生活体验来品味、理解文学作品,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不能预设好结论,牵着学生钻,甚至干脆用教师的阅读替代学生的阅读,或用学生的共性淹没个性,反过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其二、所谓的“个性化表达”主要是指学生在表达“观点”、陈述理解的时候,是真实的、自由的、健康的和创新的,是学生内心深处个人对外物的认识的如实和独特的反应。在以往的教学中出现过“学生回答问题看老师的表情”、“写起作文是空话连篇,假话连连”。有对于此,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的表达”:1、自主的表达,即学生表达些什么,怎样表达,应是以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为主,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2、真实的表达,如《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规定:“写自己想说的话”、“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只有在学生“真实的说话”的前提下,个性才有可能正常发展。3、健康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的表达是对内容而言的,而健康的表达则是追求表达的品位和格调。相对而言,学生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因年龄限制,或多或少的有些缺陷,有时就需要我们老师予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使其“健康的表达,健康的感化自己”,所以,在引导学生如实的表达自我时,也要保证健康的表达。4、创新的表达,一个人与别人的不同就在于创新,创新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良好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引导学生如实的表达时,力求让学生做到采取与众不同、正确、合理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个性。

总而言之,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作为站在教学改革的第一线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语文教学做到既传授以知识,又引之以成人,使其有健全人格,良好个性,实现语文的个性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双丰收。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

2、《中国教育史》福建教育出版社版陈青之

3、《中学语文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王世堪

上一篇:浅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 下一篇:打折不如不打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