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前置性学习

时间:2022-10-07 12:03:25

引领学生前置性学习

本文旨在引领教师们正确理解和实施前置性学习,深化生本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学生,享受幸福。

一、 要以“探究”引领学生的前置学习

探究性学习就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也是生本教育强调的“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探究式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

以探究引领学生的前置性学习也是“生本课堂”的教学思想。“生本教育”提出的教学原则是: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然而,“先学”、“先做”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如何体现、如何操作,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实践证明,在学生学习新知识前引入一个“前置学习”不仅可行,而且对于“以学定教”,提高教学效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怎样在前置性学习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以中高年级为例,学生拿到一篇课文,要解决的问题包括:

1、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读的有感情――熟读成诵。

2、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叙述的条理、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借助重点词、句、段、标点等对文章内容有一定的感受和体验。积累好词佳句。

4、善于质疑,能提出想知道的或不明白的问题。

5、了解文章作者、写作背景及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6、能够运用一定的方法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能够积累运用

怎样探究呢?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

㈠读。读生字、生词、课文,包括对我们有提示作用的课前“导语”和课后题。扫除学习中的拦路虎,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一过程中,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就可以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读流利、读的有感情甚至熟读成诵。

㈡思。主要针对文章本身的探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记叙这件事的?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这些要求对不同年级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中年级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就可以了,高年级要提高到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㈢查。主要是词义和资料的探究。一篇文章出现多个难理解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分配或组间分配,达到节省时间,资源共享。但要求必须在解决了词语意思之后把重点字的意思选择出来,而且能联系课文内容来理解。较好的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查资料主要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其他著作,与文章主题类似的其他文章。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辅导孩子如何在网上寻找资料,并懂得如何筛选资料。

㈣记。即“读书做笔记”。读文与思考结合起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随时用不同的符号在文中划分段落结构、标画重点词句、优美句段,记录体会感想及疑问。这一环节是学生前置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教师尽量不要打扰学生,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静心读书,潜心思考。

㈤作。一是可以做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观察、实验、操作、调查、绘图等。二是在读书做笔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前置性作业》或《预习本》。

利用前置性作业能更好的发现学生思维上的偏差和闪光点,这是“以学定教”的关键。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深入浅出、设置情境引学生;长期规划、精心设计练学生;发展能力送学生”。题目设计要“少而精”,可以重点设计这几个题目:

1、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当教师从学生的前置性作业中发现这些问题时,要结合这些问题及时引导学生怎样用准确、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如用“题目扩展法”“段意归并法”“要素归纳法”(起因、经过、结果;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不同的方法归纳课文,并从每一篇课文的归纳方法中提炼出针对不同题材和类型的课文的归纳方法,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2、读了课文,你体会到了什么?

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就能更好的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标点、结构等信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课文,思想得到了升华,学会了表达的方法。

3、读了课文,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这里的提问应当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由开始提问的漫无边际到能结合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期间要有老师的引领。学生会提问题以后,还要进一步引导:能不能反过来自己去研究一下这个问题,比如有的学生会经常提问这样类似的问题:课文为什么用“xxx”做题目?训练一段时间以后,每课都提这样的问题就不行了,要引领学生这样问自己:课文用“xxx”做题目说明了什么?看似相同的提问,实质是有区别的,前者在于把希望寄托于别人,自己只管提问就行了,而后者的主体是自己,是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㈥评。即“前置性学习”效果的处理。可以用以下方式掌握学生“前置性学习”的效果。

1、巡视检查,了解学生“前置性学习”效果。重点巡视两头的学生,掌握全班预习情况。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批改“前置性作业”或“预习本”。为保证作业的完成质量,班级可建立监督制度,教师检查和抽查监督,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可以组内相互检查批改、组间交叉检查批改、科代表检查批改、教师全收全改、教师抽查批改等手段进行检测作业。

3、通过展示和评价,了解学生“前置性学习”的效果。

在学生自评、互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参与到其中,提出学生尚未想到或忽视了的问题,把讨论引向深入;另一方面,作为帮助者适时为学生启发、解惑,解决学生“认知不平衡”的问题,进而不断改善、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息,使学生在合作交往中获取知识技能、学会学习,在和谐的探究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教育家施瓦布指出“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那么有什么学习比通过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呢?”教师应该认识到探究对学生前置性学习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和实施“前置性学习”,让学生养成“先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学生探究后的课堂是展示交流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阅读所得的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精彩的开放性的课堂!

参考文献:

①《语文课程标准》

②生本教育研究网

上一篇: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悟结合 下一篇:浅论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