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教学的平衡点

时间:2022-08-20 09:25:10

寻找语文教学的平衡点

随着新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老师开始用新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日渐更新,“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初步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使得教学呈现出一派蓬勃的新景象:语文课堂更具人文,更富诗意,资源的开掘更趋丰富,教学形式更见多样。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老师的教学过程常常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语文课堂失去了平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语文”和“人文”的平衡

在课改前,语文课单纯地注重传授语文知识技能,舍人文而讲语文,结果导致语文教学患上严重的丧魂失魄症而走进死胡同。但近年来却又出现另一种离开语文来讲人文的倾向,有意无意地把语文与人文等同起来。目前许多小学教材都一窝蜂似地采用“以内容分类的”话题结构,进行着“高密度、综合性、人文内涵集中”的主题教学。

如上《詹天佑》一课,老师大量地引入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再加上老师深厚的语言功底,绘声绘色地讲述人物的感人事迹。整堂课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连后面听课的老师都忍不住潸然泪下。学生也情有所悟,意有所会了,可这是语文课吗?

语文教育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话题结构凸显人文内容,或有长处,但作为语文教材,教学时应“紧紧抓住语文的缰绳”。何谓“语文的缰绳”?先生一言以蔽之:语文意识。什么是语文意识?它是我们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关注。一句话,就是对如何运用语文的一种自觉。

舍人文而讲语文与舍语文而讲人文,看似两个极端,实际上都是由于对语文与人文的关系认识不足所致。前者无视它们之间深刻的相关性,只见“文”而不见“人”,并且常常把语文缩减为单纯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后者因其相关而以“人”取代“文”,从而取消了“文”。但“相关”并非“相同”。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是一种语文式的精神关怀”,必须寓于探索“怎么说”的过程之中,因为言为心声,“怎么说”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使用语言的技术、技能、技巧问题,它涉及在表达中用什么样的语言——精确程度、情感色彩和审美趣味。其中必然渗透着言说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在关注“怎么说”的同时,学生也必然接受作者心灵和课文内容的陶冶。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这种陶冶功能。

二、“诗化”和“诗意”的平衡

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活,是对人间,对世界怀着美好的愿望和情感的生活,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它能使活动主体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使人生活在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和谐之中,生活在艺术的和诗意的试题之中。诗意课堂,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某老师的一堂公开课上的评价语言很受大家的赞赏,现摘录一部了与大家共享:

——你个性的发言是水,清澈迷人。

——你个性的发言是木,挺拔参天。

——你个性的发言是土,博大幽远。

——你个性的发言是金,灿烂夺目。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说了你独到的见解。

——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你的答案。

——领异标新二月花,你的发言富有新意。

老师丰富多彩充满灵性富有创造性艺术性的课堂评价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上,学生一个个兴味盎然。”这不禁让我想起,现在许多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总是喜欢卖弄自己的文采,出口就是深奥的成语,我想,这些,我们的孩子听懂了吗?

语文是一种“对话”实践,对话在本质上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前结构”出发达成的一种视界的融合,是理解,视界融合的结果是主体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改组与重建。对话主体必须有一种“对话意识”,即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意识,致力于共同创造新的精神境界和倾听他人的渴望,如果没有这种对话意识,没有这种渴望,即使有再华丽的辞藻,再优美的句子,都不是对话,而可能是别的什么;而有了这种对话意识,即使言辞再平淡,再朴实,也是对话,而且还可能是更高级的对话;如果教师没有听者意识,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语言的诗化,只会标示着他与生活的真实的隔绝状态。就不能达到对话主体间精神的相遇、视界的融合、心灵的敞亮!

三、“整合”和“本真”的平衡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上相互交叉,在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一些教师没有真正读懂“整合”的内涵,片面追求跨学科的学习,导致非语文、泛语文活动过多的现象。

一位青年教师在上《春天的手》一文时是这样组织的:

第一步:讲解四季知识。

第二步:多媒体播放春天自然风光的录像。

第三步:进行自主学习。喜欢诵读的同学练习诵读课文,老师提供配乐曲子;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编舞蹈表现春天,还可选择歌唱春天的歌等。

第四步:组织交流展示。

第五步:读古诗《春晓》。

第六步:合唱《春天在哪里》。

语文课要拓展,要与其他学科交融,问题是拓展什么?在什么时候拓展?必须有机地结合各学科知识及特点,使语文教学与之产生互动,形成立体的融合,构筑语文域网。语文课姓“语”,不姓“杂”和“繁”,其整合的出发点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点必须放在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上,采取的多种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服务。

上一篇:美术课程中教师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下一篇:谈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快速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