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之浅见

时间:2022-07-20 03:49:59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之浅见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是结构性风险,究其原因,有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问题,更有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等问题。要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此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找到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结构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110-2.5

众所周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经营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在这三项原则中,流动性是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商业银行的生命,而流动性风险管理也已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长期以来,在国家信用的坚强后盾下,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问题一直没有被得到重视,就算是银行的经营者,其目标也仍停留在扩大规模和利润上。随着中国金融业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国家信用的逐步退出,经营环境的不断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开始成为市场竞争的利益主体,其自身问题逐渐暴露,维持合理流动性的压力也随之加大。尤其是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最终导致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此次危机直接向世人展示了流动性状况可以迅速逆转并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再次凸现了流动性风险管理对于金融市场运行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流动性过剩和流动性不足都会引起流动性风险,都需要进行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可以说是结构性风险。这和其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有密切关系,但也并非商业银行自身就能解决的,还取决于宏观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要解决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必须综合考虑到各个方面,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因此我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试图找到解决流动性风险问题的对策。

一、宏观层面

(一)适当调整宏观调控方式,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结合使用

在2006、2007年,面对通货膨胀和流动性过剩的双重压力,我国频繁使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调控的频率和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从实践来看.货币政策是存在一些局限性的。首先,货币政策有一个外部时滞的问题,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国民收入,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这或许是之前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之一。其次,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其效果通常要比经济下行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要好。因此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下行风险,我们在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注意与财政政策以及其他政策手段的配合。

(二)深化金融改革,金融业由分业经营尽快走向混业经营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之争由来已久,两种经营模式都互有利弊

实际上,1992年以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的是初级的混业经营模式,但是当时我国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发展比较滞后,市场化程度低,蕴含很大的市场风险。1993年起,我国金融体制进行了强制改革,由混业经营转向了分业经营。随着入世后银行业开放步伐的加快,混业经营的外资银行纷纷加入竞争,在这种压力下,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且,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金融体系日趋成熟,也有能力驾驭混业经营这种模式。

从流动性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混业经营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延伸业务领域,拓宽资金运用渠道,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并不是资金的绝对量过多,而是由于缺乏资金运用渠道造成的相对过剩。实行混业经营是银行提高经营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途径。随着业务范围的扩大,多样化的业务具有内在的平衡性,有利于分散风险。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以来主要经营传统的银行业务,所以在混业经营的过程中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各监管机构就应当适时的为其提供外部保障。建议我国建立综合性的监管体系,为混业监管积累经验。在目前初具规模的分业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应当对混业经营实施联合监管,为将来实行混业经营监管打好基础。另外,在建立之初,可以先在局部领域进行试点,逐步积累混业经营的经验,为后期全面开展混业经营打好基础。

(三)完善外汇体制,彻底改革结售汇制,降低外汇储备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比重过大,造成流动性过剩。而外汇储备过大是引起商业银行存款占比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自1994年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后,央行就一直面临着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引起的基础货币扩张问题。外汇储备过多导致基础货币供应量增加,一方面造成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央行不得不采取多种手段对冲;另一方面造成央行在宏观调控时货币政策有效性降低。在目前的体制下,外汇储备过大的最主要原因是强制结售汇制度,因此,要改变这一状况,最根本有效的措施就是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切断货币发行与国际收支余额之问的直接联系,可以考虑实行意愿结售汇制。但是为了避免汇率的大幅度波动,在现阶段可以采取一种过渡措施——实行弹性结售汇制,即央行规定居民、企业将其外汇资产按照某一比例出售给央行,其它外汇资产可以自愿出售或持有。这样,可以减少人民币大量投放,缓解流动性过剩和外汇储备过多的压力。同时,让广大居民、企业保留更多的外汇资产,可以将集中的汇率风险分散到居民、企业,从而降低风险。但是实行这种意愿结售汇制度可能会对汇率制度产生比较大的冲击,因此,在改变结售汇制度的同时,更需要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

对于我国来说,短时期内实现汇率的完全浮动不太现实,但汇率的浮动幅度变得更为灵活完全可以做到。扩大汇率浮动区阊,一方面可以减少央行在市场上的干预频率,央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被动增发大量基础货币的困境,从而可以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量,有效地解决商业银行(包括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使市场交易主体认识到汇率风险的存在,从而减少外汇储备,同样可以达到降低流动性的目的。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储蓄率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保障转型期间,没有形成完善的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更倾向于增加储蓄降低消费,从而出现边际储蓄倾向增高的趋势,进而引发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住房、教育和医疗被称为新三座大山,导致居民的收入分配中,预防性需求明显增加,直接导致消费信心缺乏和预防性储蓄增加。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财政投入不足.当然对于具体问题还有具体的原因。这些问题并非短期内可以解决,但是应当逐步进行改革和完善。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过程中,除了加大财政投九还可以引入商业保险模式,即基本的保障通过国家法律的形式强制执行,而高层次的保障则可以通过发展商业保险加以解决,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国家财政不足的问题,同时也可以促进保险业的发展。另外,农村消费的增长空间和潜力巨大,.一旦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到农村;农民收入有保障的情况下,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从长期来看,这无疑有利于改善目前我国储蓄率过高、消费不足的尴尬局面,从丽对商业银行流动性产生积极影响。

二、微观层面

(一)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建立信用评级机制

促进优质贷款增长、提高金融配置效率作为商业银行,要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首先要从加强信贷管理入手,因为信贷管理的缺失一方面造成商业银行贷款质量不高,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银行“惜贷”问题,进而形成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具体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应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充分利用社会征信系统对贷款人的资信状况和还款能力进行充分评估,完善贷前审查评估和贷后跟踪程序。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市场分析、预测和监测指标体系,及时关注市场及相关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完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三是为了增强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有必要建立一套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目前关于企业的信用评级和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企业未来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分析为核心,着重考察企业偿债能力。但是企业绩效不仅与其盈利有关,还与经济周期、宏观政策等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需要从财务体系和非财务体系两个方面来建立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企业信用评级系统的完善可以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同时又能为监管部门对银行实施有效监管提供依据,从而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二)构建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

建立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第一,要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规定的指标、概念保持基本一致,与国际惯例接轨;第二,应与中央银行和银监会制定的监管目标一致,便于各级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监管;第三,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既要侧重单个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预警,也要兼顾整个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预警,应尽量与其他商业银行保持一致。

另外,针对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美国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的情况,金融机构在构建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时,还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并及时预警:一是汇率变动引起的外币资产风险管理问题,包括汇率风险和信用风险,需要通过调整资产组合及时止损;二是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对海外投资构成的影响,包括全面评估次贷危机、“两房”危机及各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造成的损失;三是关注热钱对中国股市和房市的冲击,主动防范信贷风险,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的信用风险;四是关注美元反弹后热钱流出导致国内资产价格下降泡沫破灭的风险,对利率和汇率走势做出合理分析和判断,为把握投资和交易机会奠定基础。

(三)发展中间业务,拓展盈利空间

目前,国内银行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存贷利差,非利差收入的比重相当低。随着经济环境的发展及金融市场的日趋成熟,以利差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已面临盈利水平降低、风险程度加大等诸多严峻考验。因此,对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拓展中间业务不仅可以带来新的利润来源,还可以缓解资金的结构性过剩,扩大银行的利润空间。具体来说,应重点推进外汇中间业务、银行卡业务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外汇中间业务的重点是加大新产品推进力度。在个人产品方面,继续巩固个人外汇业务市场,推动个人纸黄金业务的开办;在法人产品方面,要重点营销大型优质客户,加快推出衍生交易新品种,为扩大衍生交易业务范围做准备。银行卡业务要以贷记卡为核心拓展市场占有率。在产品推广上,依托贷记卡和国际信用卡,围绕年费、透支利息和商户扣率三大盈利点进行产品推广;在营销渠道上,实施捆绑销售、网点销售和电子银行网络销售有机结台的立体化的营销体系,大规模批量化扩大发卡量。

商业银行还应大力发展个人理财业务,。从个人角度来看,个人理财产品既能为居民提供一条低风险、相对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从银行方面来看,个人理财产品可以有效地分流居民存款,大大减轻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解决流动性相对过剩问题,另外,个人理财业务还可以带来丰厚的手续费收入,并且还可以通过资产与产品本身收益差价获得一块交易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发展令人理财业务,是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差经营模式的挑战和创新,是商业银行改变生存方式的有益尝试和探索。

(四)推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拓宽资金运用渠道

随着竞争日益激烈,金融企业越来越像生产性企业,需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创新是利润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改善流动性、解决流动性困境的重要手段。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利润来源是当务之急。

首先,用金融产品创新来疏导流动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主要提供韵是传统银行服务,对于两种流动是综合提供的:既为存款者提供风险分担服务,又为贷款者提供融资服务。那么,在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方面,一个可能的选择就是将两个流动分离,把为非流动资产提供的融资服务转移出去,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富有流动性的资产,实际上就是一个资产证券化的过程。实践中,许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己经进行了大量的资产证券化操作,通过把表内资产表外化,大大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其次,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加快信贷产品创新,积极拓展优质信贷市场,培育新的利润来源。通过产品创新,完善个人消费贷款、企业贷款、票据融资等信贷产品体系,可有效提升信贷业务需求。同时,商业银行应瞄准国家的产业布局和产业政策的方向,继续着眼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行业市场。同时,要把握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有利商机,努力开拓新的区域信贷市场。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要特别注重提高信贷风险管理和风险定价的能力,防止出现为解决流动性过剩难题而加大自身信贷和市场风险的情况。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是流动性的结构性过剩。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并不局限于银行系统内部,而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外部原因来说,主要是强制结售汇制度下外汇储备过多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大,使得银行的可用资金过多;同时,由于金融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居民储蓄率居高不下、商业银行资金运用渠道缺乏,货币资产无法转化成有效投资进入实体经济,引起资产价格的泡沫化。从商业银行内部原因来看,在资本充足率的强制约束下,商业银行纷纷采取压缩贷款规模等措施降低风险资产比例及存贷比例,客观上加剧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状况。鉴于目前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内外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单靠商业银行本身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监管部门的配合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支撑,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要双管齐下。宏观层面上,要深化金融改革,由分业经营尽快走向混业经营,拓宽银行资金运用渠道;改变目前韵强制结售汇制度,降低外汇储备过大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加;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微观层面上,商业银行要加强自身流动性管理能力、继续推进金融创新,以创新来适应市场变化、抵御市场风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过剩有特定的经济背景,即其是在我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条件下的产物,一旦其所依存的宏观经济条件发生变化,流动性过剩就有可能走向它的反面,演变为流动性不足。尤其是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虽然它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尚不明显,但是它直接影响了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而且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也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其对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影响亦不可小视。因此,我们在治理流动性过剩的同时,必须密切注意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随着宏观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相关措施,保证银行系统和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简介】赵洺晖:天津财经大学在职研究生。

上一篇:大型活动中的酒店业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下一篇: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