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融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7-20 12:14:00

高校融资问题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高校的资金却日益无法满足高校建设的迅速发展,同时,高校的资金使用又严重的不合理,这种矛盾的发展将会给教育事业带来较大的危害,分析了目前高校融资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对高校的融资之路进行一定的探索,推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校融资;融资结构;校企合作;科研转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8(2010)11-0186-02

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为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普通高校争相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目前尽管国家对于高校的支持力度在不断的增大,可是面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国家的财政支出日益彰显不足,普通高校不得不依靠自己来解决制约学校发展的资金供需矛盾。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通过融资的途径获得发展的资金支持,而且融资规模也在逐步加大,由于学校不是一般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单位,大半的收入来自政府支持,因此常常拆了东墙补西墙,银行贷款呈“滚雪球”式增长,融资风险在不断增大,而最可能承担风险的措施就是教育受益人、商业银行,最终是政府。因此,高校必须在在资本运作的实践中,谨慎的分析目前高校融资中出现的问题,借鉴企业融资模式,结合高校自身的现状,实现融资渠道的创新,避免使得教育体系陷入困境。

1 高校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教育的融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成因有些是由于客观的经济环境、教育体制本身的局限或者其他客观的国情导致,但也有很多是由于政策或者政策的执行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决策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客观的分析面对。

1.1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在过去的十几年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少占GDP的比例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一直在2-3%间徘徊,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占GDP的3.48%,而世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也为4.1%。由此可见我国教育财政支出的能力还很有限,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更是相差甚大。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虽然我们可以看到东南沿海地区的高校建设十分繁荣,但是在西北地区的教育水平体现出了较大的不均,没有了财政的支持,高校必须要扩大社会融资的规模,使得办学风险增大,最终若这种风险嫁接到求学者的身上,将使我国的教育体系面临困境。

1.2 资金利用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支出在拨付时未能合理的考察高校实际所需,最常见的是采用前一年度的决算数据确定本年的需求数,未能合理地预算,虽然其操作简单,易于对高校进行集中的财政管理,但无法反映出当年的经济形式下教育成本的变化,并且拨款数额不能够很好地与高校的业绩挂钩,缺乏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的激励机制,这样的结果刺激各高校学科、专业的重复设置,从而使得各高校盲目地扩大学校的规模,疯狂基建,购置设备,直接导致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另一方面,高校资金利用浪费也十分严重,部分高校大搞政绩工程,如修建豪华公寓、宾馆式办公楼、大型喷泉等,盲目攀比,讲排场、比奢华,铺张浪费;却存在忽视教学质量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经费捉襟见肘、学术研究投入不足,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等问题。

1.3 融资结构不合理

高校基建项目筹资渠道单一,对银行信贷资金过度依赖,贷款比重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高校通过不同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可以筹集到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两种性质的资金。不同方式的资金来源应合理搭配,以保证高校资金的正常周转。然而多数高校过于偏好债务融资,债务资金特别是银行贷款占融资总额的比重过大,这在加大高校债务利息负担、减少高校经济利益的同时,降低了高校长期与短期偿债能力,削弱了高校短期偿债保障,使高校资金供给出现困难,加上高校缺乏对贷款规模与还款计划的制定,融资结构失衡带来还款期的过度集中,加大了高梗融资风险程度。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经费收入中,个人比例过高,我国高校学费以平均20%的速度增长,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学杂费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所占的比例快速提高,由此产生的高等教育机会竞争的不公平性很有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特别是让诸多农村家庭不堪重负,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高校的长期发展。

2 高校融资方式改进的原则

融资对于高校发展来说可谓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贷款改善了高校的资金状况,极大地改善办学条件,增强学校自身的发展能力,为教育和科研提供更加优越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融资也给高校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潜藏着财务危机,这种危机甚至可能危机到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的高校融资方式进行改进,要遵循以下的几项原则:

2.1 树立风险意识。严格控制贷款规模

高校长期以来依靠财政拨款,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够重视,严重缺乏市场的盈亏和风险意识,对银行贷款资金的有偿性认识不足,对于贷款坏账的后果缺乏认真对待,这会导致盲目扩大贷款规模,等到资不抵债时,就一味的依赖政府的支持。因此,确定贷款规模时,高校必须以满足建设需要为标准,对于资金的时候,对于未来的经营状况有着清醒的认识,做好预算,认真研究学校的财务状况和发展需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融资规模。

2.2 树立效益意识。提高资金使用率

效益性是融资应遵循的根本原则,也是融资的目的。高校应建立融资项目经济责任制,加强债务资金的管理,有效合理地使用资金;要经常地、分项目地对债务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审核,并对资金的使用效果作出正确评价;对效益好且对学校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融资项目要给予支持,对效益差的项目坚决撤除,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充分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2.3 树立教育为本的意识

教育者必须要意识到。高校和一般的企业之间的区别,不论高校采用何种方式进行融资,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环境,为科研提供更加优厚的条件,这就需要高校管理者首先要严格融资的方式,真正做到以教育为本,而不是为了自己的业绩,为了高校的门面,甚至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

2.4 树立法律意识,杜绝违规操作

要明确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法人主体地位,本着对高等教育事业负责任的态度,增强法律意识,敢于承担还款责任,制定合理的还贷计划,严格遵循融资规定和程序,避免出现失职、渎职行为。

3 关于高校融资的建议

3.1 加强和地方企业单位的融资合作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目前大部分的高校资金来源是

政府的政策性拨款,这当然是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理所当然的支持,但是纵观国外多所著名大学,更多的名校的发展资金来来自于社会企业单位的合作和支持。在目前我国的政策支持尚充足的情况下,创新性的利用社会企业单位的资金进行合作,不失为一种新颖高效的方式。首先,学校和企业可以形成多种联合方式,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实力开展校企合作。比如由企业提供资金委托高校培养人才和进行科研开发等,高校依靠自身教学与科研优势为企业相关服务;或者双方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区,依托高校科研、人才密集的优势,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相关服务,以实现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促进高科技企业发展。随着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该战略将成为高校重要的资金来源渠道。其次,高校还可以校方政府在基础建设中经常实用的BOT方式进行融资。前者比如高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

3.2 科技成果转化策略。大力发展横向课题事业

高校有着的独厚的科研优势,可是目前高校研究成果的经济效益却十分低下,很难向实际的经济运作转化,而更多的研究者更注重的质量和数量,而忽视了科研的任务在于实际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因此,高校必须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并可以将所得资金用于高校建设。高校既可以和相关企业加强联系,形成良好的科研成果转化通道;高校更可以独资或者合资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司,按公司化模式管理,按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组织科技成果转化,这些不仅可以使得科研事业更有价值,更能够给高校带来客观的收益,以获得更多的发展资金。

3.3 持续争取政府投入

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的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尚处于较低比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公共财政体制的确立,政府将逐渐从竞争性的经济领域内退出,给教育经费的增长更多的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我国政府完全有能力拿出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投资。我国已经计划在2009年使得教育经费支出超过财政的4%。

3.4 其他多元的融资手段的充分应用

我们应该在现有的融资方式下,充分的探索新的融资手段。比如可以在适当时机发行教育或者国债性质的高等教育债券,并在利率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政府进行担保,以筹措足够的教育资金;还可以加大助学贷款的规模和力度,这种方式由于银行参与,分担了高校的还贷风险还可以加强校友捐资助学的力度,调动校友捐助的积极性,加大捐赠收入在资金来源中的比例;此外还可以通过成立高校基金等方式来积极吸收社会的捐款。

上一篇:房地产体验营销的特征及策略探讨 下一篇:论长期股权投资在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