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7-19 02:39:37

谈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开展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糖尿病治疗的一部分。

1临床资料

根据笔者所在医院内科病房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统计,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糖尿病患者58例,其中30岁以下2例,30-50岁20例,50―60岁36例。男30例,女28例。

2心理状态分析

根据糖尿病患者不同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经济状况,患者的心理状态各不相同。

2.1年轻糖尿病患者

他们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当得知自己患上了无法根治的病,常有一种愤怒的情绪,加之必须终身控制饮食,戒烟戒酒,从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对生活失去信心,产生抑郁情绪,而且一些患者有了轻生想法,甚至一些患者脑海里总徘徊一系列问题,如:是否可以结婚生子,是否会因糖尿病足而截肢等。

2.2中年女性且文化程度低的患者

特别是农村妇女,对生活质量主观满意度要求低。主要考虑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经济困难且要照顾家庭,长期治疗需要大量金钱,造成心理负担,有负罪感,认为自己能吃能动,血糖高对健康影响不大,因而容易忽略自我保健及治疗,对饮食的控制缺乏认识。

2.3年长且有知识的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男性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高。主要是他们获取健康的意识强,对疾病的认识程度高,大部分退休在家,有时间锻炼,并可长期接受严格的饮食控制,坚持用药治疗,定期复查血糖,对生活充满信心,态度乐观,自我保健意识强,心理负担轻,愿意积极配合治疗。

2.4生活在农村且文化程度低的糖尿病患者

认为血糖高一点对健康影响不大,甚至有些人道听途说认为胰岛素就像一样,一经使用就会上瘾,从心理上不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有些患者家境困难,不愿正规治疗,听信广告宣传,滥用所谓的降糖药。

2.5某些领导干部由于其特殊身份地位,包括一些年轻患者,对自己得病十分敏感,不愿意让同事和朋友知道,在与护士沟通时,患者对自己的情况不愿意多说,隐瞒病情,在平时生活中,不注意控制饮食,也不戒烟戒酒,有时甚至暴饮暴食,过度劳累。

3心理护理

3.1初次住院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对环境和自身的病情都很陌生,情绪紧张,甚至烦躁不安,希望得到医生和护士的关心和帮助,对自己的病情反复询问,由于上述心理,护士就要用十分耐心、细心、合理的解释让患者尽快适应角色的转换,积极接受治疗和控制饮食。

3.2对年轻的糖尿病患者,更要充满耐心,多与患者够通。告诉他们患上糖尿病,如不积极治疗,对健康的危害;更要告诉他们,虽然糖尿病不能根治,但通过合理的控制饮食,适当的运动,科学的用药,良好的心态,并且做好血糖自我监测,就可以稳定病情,控制血糖,就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以让其与恢复较好的患者互相交流经验,转移矛盾心理。另外,年轻人有文化,接受能力强,多介绍一些糖尿病健康教育知识,使其能科学的认识糖尿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3.3年长文化程度高的糖尿病患者,由于病情时间长,容易烦恼,发怒,因此家人对其情绪要理解宽容,更要让患者知道自己存在的价值,进行宣教时,宣教内容要广泛,如多讲一些有关精神支柱的事,一个人活着不仅仅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全家人活着。这类患者不仅理解接受能力强,还愿意用探讨的方式进行交流,这就需要护士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患者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性的护患关系。

3.4对文化程度低的中老年女性患者,护士要以聊天的方式进行交流,语言要通俗易懂,让患者感受到护士和家人的关心,进行健康知识宣教时,可直接告诉患者哪些食物可以吃,哪些食物不可以吃,需要控制。对一些心理敏感的患者提出的问题,询问检杳结果,要采取合理的保护性解释,让患者知道不良的精神刺激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增加经济负担,只有稳定情绪,保持心情舒畅,积极治疗,才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健康。

3.5护士在与领导干部交流时,要措词得当,宣教内容主次有序,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有朋友同事在场时,不要宣教有关病情,床头卡上的诊断可用糖尿病字母DM代替,尊重患者的隐私权,使他们消除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治疗。

3.6鼓励患者多做一些新鲜事,多参加集体活动,以焕发活力,调整心情,保持心情舒畅,摆脱心理压力,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希望。

参考文献:

[1]范丽凤,黄玉荣,冯霞,等.对216例糖尿病患者接受教育情况测试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5.ll(9):11.

[2]刘新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3):1780.

上一篇:基层产科安全与管理对策 下一篇:浅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康复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