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的潜力分析

时间:2022-07-19 09:54:24

中国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的潜力分析

[摘要] 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人民币是否应该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已引起广泛讨论。本文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估计中国近年来汇率变化向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进而研究中国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计价的潜力,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方向。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汇率传递 人民币计价

一、引言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合理再次成为政策制定者和学者辩论的焦点。在中国经济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人民币是否应该发挥更大的国际作用已引起广泛讨论。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中国大陆已于2009年7月开始着手试点改革,允许一些城市有资格的企业与其来自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的贸易伙伴进行人民币结算,这项新措施将有效的促进人民币计价贸易的发展。

汇率传递是指汇率变化通过出口价格进行传递,其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当出口市场的货币价格变化小于汇率变化时,这一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中国大陆的贸易平衡和汇率政策受到了普遍关注,汇率传递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深层次的了解汇率变化对出口商的盈利和价格竞争力的影响。同时,研究中国汇率的传递程度也能为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潜在市场选择提供线索。一般来说,出口商应对汇率变化的定价决策和计价货币的选择都取决于与市场份额,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和差异性有关的同一组因素。

二、实证研究

本文从总体和行业两个层面估计中国近年来汇率变化向出口价格的传递程度。前者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非常重要,而后者则往往能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1.中国出口的汇率传递分析

人民币近年来一直处于上升通道,2005年1月~2009年3月间升值了27.1%。尤其是2007年底和2008年初同比上涨较快,2007年11月的升值速度达到了高峰,同比上涨17%。

(1)总体数据分析。若以美元计价,中国大陆的出口价格指数自2005年初以来连续上升,并一直持续到2008年下半年。若以人民币计价,出口价格指数的变化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5年的7%下降到2006年3月的-3%;第二阶段,2005年底至2008年初的波动约为0;第三阶段,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3月的9个月间,价格指数平均下降2.8%。结合中国国内环境,可以发现这一时期生产成本发生了剧烈波动。受到能源、矿产品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生产价格指数在2007年至2008年初之间急剧上升,并于2008年8月达到最高峰的10%。在此之后,生产价格指数则快速下滑,并随着全球商品价格暴跌而成为负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名义有效汇率每上升10%将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出口价格下降5%,外币价格调整另外的5%,价格调整将会影响出口商的利润水平。

(2)分行业数据分析。通过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可以对行业划分。每个行业使用前五大贸易伙伴的贸易权重来计算相应行业的有效汇率。对于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性描述(见表)。数据显示,出口价格在部门层面变化较大,跨部门的平均变化是5%,而非制造业的价格上涨情况比制造业要高。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主要的出口行业中,资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价格调整主要受国内成本的间接影响,而出口价格和出口商利润率方面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对于机械设备行业来说,汇率调整通过国内成本对出口价格产生的间接影响非常小,汇率调整的大部分影响都由出口商来承担。通过比较发现,机械设备行业比资源密集型行业表现出更强的市场定价特征,在汇率变化时,前者的平均利润率削减得比较多。此外,对于大型出口企业(即在各自领域有较大的全球市场份额的企业)来说,由于拥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其价格上调程度小于整个行业。

表面板数据统计结果

全部 非制造业 制造业 资源型产业 非资源型产业

出口价格(RMB)

平均值 4.9 6.8 3.4 5.1 1.5

标准差 13.7 17.2 9.8 10.0 9.2

实际有效汇率(NEER)

平均值 -3.9 -3.8 -3.9 -4.1 -3.8

标准差 4.5 5.2 3.8 4.4 3.1

边际成本

平均值 4.3 6.6 2.5 3.8 1.2

标准差 9.5 12.5 5.5 6.8 3.0

数据来源于:作者计算

2. 出口商品市场定价程度和计价货币选择的讨论

根据Engle (2006)的理论阐述,汇率传递与出口价格、出口商所用货币作为计价货币的程度应该正相关。根据近期相关研究成果,绘制部分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定价系数和以出口商所在地区货币计价的份额图(见图),可以说明汇率传递系数和出口商所用货币间的关系。市场定价系数越低代表出口商的议价能力越强,汇率变化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就越小。数据表明,美、德、英、法、意等国的出口商以本币计价的贸易份额较高,而市场定价系数比较低;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的出口商以本币计价的贸易份额较低,市场定价系数估计值比较高。这基本上表明市场定价程度与出口商在出口中使用本币的份额成反比,即应对汇率变化引起的价格调整,如果出口商在国际市场中是价格接受者,那么就不能在出口中以本币计价,而只能使用进口商的货币或货币工具。

三、结论

基于总体数据和分行业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第一,中国的市场定价系数约为0.44,这说明汇率向出口价格传递是不完备的,汇率变化的一部分在出口价格调整中得到反映。

第二,分行业来说,非制造业应对汇率变化而作出的出口价格调整幅度大于制造业。

第三,在制造业内部,资源型产业主要通过调整产品的本币标价来应对汇率变化;非资源型产业则主要通过市场定价来应对汇率变化,导致出口商的盈利能力受到较大影响。

第四,市场定价的相关研究可以揭示贸易过程中以人民币计价的需求程度,以及出口商选择计价货币的自由度。实证研究表明,在全面开放的贸易中,中国出口的20%~30%将以本币计价。鉴于中国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仍处于早期试验阶段,商家需要时间改变计价货币,上述范围在近期可看作是中国在出口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的上限。

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中国大陆已于2009年7月开始着手试点改革,允许一些城市有资格的企业与其来自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的贸易伙伴进行人民币结算,新措施的实施可以有力地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目前,尽管试点仍处于早期阶段,会有多少商家在实际贸易中采取这种结算方式还有待观察,但是,对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的潜在需求的深入研究必将为探讨这项业务可能涉及的范围,以及试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和方向。

上一篇:浅议构建县级公共财政 下一篇: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