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鼓励“小弟”超越“大哥”

时间:2022-07-19 06:55:10

企业“走出去”:鼓励“小弟”超越“大哥”

2015年,越来越多中国企业把目光投向海外,“走出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在这宏大的境外投资热潮中,中国民企功不可没。过去中国企业参与海外投资,是国企“大哥”带着民企“小弟”玩儿,如今“小弟”们正在迅速成长,大有超越“大哥”之势。

民企掀对外投资并购潮

近些年来,民营企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中国对外投资并购的主力军。

过去中国“走出去”主要靠贸易,如今中国使用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开始迅猛发展。到2014年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已达到8826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约占30%。2014年对外投资流量1231亿美元,民企占40%多,而2008年民企所占的比例约为14%。其实,民企实际对外直接投资额要远远大于这个数字。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18500位中国投资人在国外共注册了27000家中国企业,非公企业占到了90%,覆盖了186个国家与地区。

民企投资领域也呈现多元化特点,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科技、基础设施、商业地产、金融和资产重组、文化旅游、战略投资等方面。

江苏沙钢2007年斥资1.08亿美元收购了澳萨维奇河铁矿90%的股权;2009年吉利控股成功收购全球排名第二的汽车自动变速器生产商DSI;2010年和2012年,正泰集团进军澳大利亚矿山服务项目;2010年科瑞集团通过对西澳锂辉石矿的投资,使其下属的银河锂业成为世界第四、中国最大的碳酸锂生产商;2014年与2015年,上海复星分别进军澳大利亚地产业和石油业,以6.5亿澳元收购澳洲地产基金三个项目75%的权益,又用4.74亿澳元收购澳洛克石油92.6%的股份,这些还仅是中国民营企业参与国际并购案例中的一小部分。

民企投资海外的优势

民企海外投资在“政治障碍”、“决策效率”和“投资成本”三个方面相较国企更具优势。跳出民企、国企的圈子已经成为中国国企业“走出去”的当务之急。民企、国企最终都服务于国家利益,完全可以而且应当联手合作。民企拿下项目后可以实行股份制,吸引国企加盟,这样可以规避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的很多政治障碍,事实上已有不少这类案例。

近年来,中国民营企业“走出去”的组织模式、投资模式和合作方式日趋多样化。除了联手国企,实现“强强联合”外,根据项目特点、自身条件或出于优势互补、分散风险等因素的考虑,民企先后探索了与国有地勘单位合作、民营企业抱团、借助私募股权基金等多种“走出去”的模式。

有必要进一步放开手脚

影响民企在海外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企业国际化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许多企业“走出去”发展的瓶颈。另一个内因在于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海外投资国情况还是不清楚、不熟悉。目前国内能够了解相关资料的渠道有限。

从外因角度看,一是国家目前对“走出去”的审批仍过严。中国长期以风险防范为主的管理思路和实际存在的所有制歧视,导致民营企业的投资审查相对严格,以致贻误商机。有的民营企业家向商会反映,国企以国家信用作背书,很容易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融资甚至动用政策性金融支持,而大多数民企则因资信等级不高、可抵押担保物不足而遭遇银行歧视,使融资渠道越来越窄,形成融资难、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走出去。在相关政策、法规上,应对民企与国企一视同仁。

此外,外汇管控过严同样束缚着民营企业海外投资。

上一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下一篇:斜杠青年别给人生设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