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地震和海啸后的重生

时间:2022-07-18 08:49:08

日本东北:地震和海啸后的重生

日本被称作地震列岛、海啸列岛。

撼动大地的地震,是由于覆盖地球表面的多个岩石板块互相碰撞、变形,并反弹回原初状态而产生的,这些板块的厚度有100公里左右。日本位于欧亚大陆的边缘,在这里,承载着大陆的欧亚板块、从南方延伸而来的菲律宾板块、太平洋海底的太平洋板块,以及承载着日本北海道和东北地区的北美板块互相倾轧,自古以来就是地震频发地带。

截至2011年3月11日发生日本东北大地震(以下简称东北地震)为止,留给日本人印象最强烈的地震当属1923年的关东大震灾,它发生在日本人口密度最高的首都东京。由于那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是正午时分,因而造成了大规模的火灾,火灾造成的死伤人数也非常多。

2011年的东北地震,震级达里氏9.0级,在有记载的地震中规模是最大的,地震使日本列岛太平洋沿岸的板块沿南北方向断裂了500公里之长。地震引发的海啸袭击了东北地区沿岸,海浪高度超过10米。截至今年2月10日,本次地震造成的死者总人数为1万6000人,失踪者3300人,其中大部分是因海啸而丧生的。

历史上,日本东北地区也曾多次遭遇7级以上的地震,并受海啸侵害。1896年的地震使大约22000人丧生,1933年的地震造成3000人丧生或失踪。最近的研究揭示,与2011年规模相当的大海啸,在公元869年也曾发生过。

对于海啸的恐怖,当地人代代相传,防灾训练也年年进行,从不懈怠。然而,这个地区沿海有高产的渔场,历史悠久的渔港随处可见。毕竟,浪头达三层楼高的大海啸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才能遇上一回,在风平浪静的年月里,人们不知不觉间就回到了靠近渔港的海滨,并在那里建屋安家。

核电站的事故

东北地震规模之大,无论从人类历史还是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罕见的,而福岛第一核电站的泄漏事故,更使这次地震灾害雪上加霜。日本有54座核反应堆,它们都建在海滨地带。这次受海啸打击的地区中,除了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反应堆外,还有其他8个反应堆。遭遇海啸袭击后,福岛第一核电站有3个反应堆因失去电力供应,冷却装置停止工作而毁坏,造成放射性物质大量释放到环境中。更糟糕的是,4号机组的反应堆恰逢定期检查,核燃料被搬到反应堆外面,放置燃料的建筑物不幸炸毁。今后,人们需要不停地对该区域进行水冷却,直到将燃料全部回收为止。

国际上将核电站事故分为9个等级,用0~8之间的数字来表示。福岛的事故等级达到了7级,属非常严重的级别。目前,人们仍继续对核燃料进行冷却,阻止放射性物质向周围扩散,可是人类尚不能接近毁坏的反应堆,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将其完全分解处理。

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福岛第一核电站内覆盖1号机组的建筑物发生爆炸,并释放出放射性物质。那天政府发出了命令,让核电站方圆20公里内的居民往外撤离。此后事故规模进一步扩大,到3月底,20公里范围已经成为限制进入区域,此后人们便无法进入此地搜索并救出被海啸袭击的居民了。

危机在3月份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在此期间政府面临诸多紧急课题,既要准确把握地震、海啸的为害状况,对幸存者实施援救,又要快速恢复水、电、煤气等生活设施。媒体也把更多的版面和采访力量投入到对核电事故的报道中。

东北地震具有三大特征:第一,它是非常罕见的强震;第二,它在非常大的区域引发了海啸灾害;第三,它引发了核电事故。距地震发生将近一年了,与以往发生在日本的地震相比,这次的灾后重建之所以进展缓慢,就是由这些原因造成的。

从地震和海啸灾害中复兴

目前地震的灾后重建进展如何?截至2011年底,迁移到日本全国各地的灾民有33万5000人。虽然许多人离开临时避难所,住进了临时住宅,但并非回到了自己的家。被海啸夷为平地的地方,至今只不过是清除了瓦砾而已。

这里要把日本东北地区的特点作一描述。东北地区面积约占日本本州岛的三分之一左右,这里居住了约1000万人,占日本全体人口的8%。该地区老龄人口居多,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超过20%,尤其是沿海地区渔业的从业人群呈老龄化趋势。此次遭受地震和海啸灾害的是该地区的东半部分。

前面已经说过,在历史上该地区就屡受地震困扰。宫城县拥有该地区最大的城市仙台市,该县就分别于1978年、2003年、2005年和2008年遭遇过7级以上地震的打击。特别是1978的那次地震造成大量住宅倒塌,这直接导致了日本建筑基准法的修改,也提高了宫城县此后建设的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这次的东北地震虽然震级很大,但是振动的周期长,也就是说,摇晃的幅度大,但是比较缓慢,所以它对建筑物的破坏并不严重,不像1995年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里氏7.3级,死者6434人)那样,使那么多的住宅倒塌。

日本东北大学灾害控制研究中心的源荣正人教授根据1978年的经验,一直扎根于本地区,从事地震工学研究。

源荣教授说:“宫城县的建筑抗震设计虽然先进,但仍有盲点。我的恩师志贺先生(原东北大学教授)曾经说,所谓灾害调查,就是论证损坏物体和未损坏物体的关键差异,弄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们命运的不同。根据1978年的教训,单位建筑面积所拥有的立柱数量很重要。对于这次东北地震造成的灾害,就是要论证同为钢筋水泥建筑,为什么有的被海啸冲垮了,而有的却岿然不动。”源荣教授还提出了对于灾后重建的希望,他说:“把灾后重建向前推进固然重要,但是当灾害调查有了进展以后,就应该在灾后重建中留下余地,把调查结果应用于重建。”

灾后重建急不得,不能盲目而行――早在阪神•淡路大震灾时候,人们就从在现场采访的新闻记者那里听到了这样的担忧声。有一次在神户、东北两地区记者进行意见交换的现场,一位自1995年以来一直在神户市从事采访的记者说:“(神户的)灾后重建速度太快,以至于居民的意愿被忽视了。”

东北大学的今村文彦教授从事海啸工学研究,他强调,灾后重建过程中与当地居民取得认识上的充分一致是很重要的。今村教授的研究室使用各种工学方法模拟海啸,并建立海啸灾害数据库。这次东北地震发生后,今村教授研究室迅速作出反应,不仅提供海啸痕迹数据,还整理受灾状况,针对遭受毁灭性打击的区域提出了新的防灾对策。这次海啸中,在浸水深度超过2米的区域,建筑物已损毁得面目全非,因此今村教授建议将这些区域的居民集体移民。然而,移民的决断,光靠行政自上而下的命令是做不好的。

今村教授说:“科研人员能做的事情,是提出科学、安全的建言。然而地区不同,灾后重建所遇到的困难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区域的居民,也有愿意移民的和不愿移民的。不仅如此,原本是同一区域的居民分散到不同的地方避难后,想法也会不同,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做出决定,定会造成后来的彼此不和。最终决定在何时做、怎样做,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妥协点是需要由当事人来寻找的。”

过去一年里,大到部级别的灾后重建会议,小到各个自治团体之间的对话、各地民众的对话,今村教授都尽可能地抽空参加,表达自己的专业见解,并承担归纳整理讨论结果的角色。

东北大学是日本东北地区最著名的大学,该大学的许多科研人员都和源荣、今村教授一样,在受灾现场提供咨询,倾听灾民的声音,为使人们达成一致意见而不惜花费时间。

医疗环境的复兴

为撰写本文,笔者前往东北大学进行了采访。在东北大学所在地宫城县仙台市,虽然地表上仍随处可见地震留下的裂缝,但往日的熙攘正在恢复,震灾的创伤在市区已不明显。不过仅在东北大学,就有28栋建筑物需要重建,再加上研究设备的损坏等,直接损失超过900亿日元(1亿日元相当于800万元人民币:译者注)。

笔者最后采访的是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工作的友人。他是东京人,四年前赴任东北大学,作为医学院脑科学研究部门的宣传主管经历了这场大地震。

大地震当天,东北大学医学院院长就立即决定接纳附近的灾民,理由是沿岸地区的医疗设施受到了毁灭性打击。海啸过后,海水并没有退去,人们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有人在孤零零的屋顶上呼求救援。

在东北大学医学院,地震发生后虽然水、电、煤气都中断了,但大家一边确认本学院工作人员及其家属的平安,一边启动应急系统,准备毛毯等物品,收容了从附近赶来避难的民众。医学院还预备了医疗服务,以备伤员从受灾地区运送而来。

虽然医学院一开始预计将有大量伤员到来,但实际上由于绝大部分灾害是由海啸引起的,所以基本上只有轻伤或死后被发现这两种情况。医学院所做的主要工作不是紧急医疗救援,而是解决长时间避难生活所造成的老年人身体衰弱,以及避免灾民的生活方式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出现恶化。

多年来,东北大学医学部一直在做“病例队列调查”,对特定的大规模人群的健康状态、生活习惯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地震发生后,这项研究积累为该地区整体的健康管理发挥了作用。例如,通过长期的全国性儿童环境调查,研究人员把握了婴儿发育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在大范围内预测何处将有婴儿出生。东北地震发生后仍有婴儿出生,但是数量较少,一般300人以上的避难场所里不到一名。地震发生后通常食物和衣服都处于紧缺状态,牛奶、尿布等婴儿用品也难以获取,此时东北大学的儿童环境调查积累的数据派上了用场。根据这些数据,可以大致预测哪些避难场所需要婴儿用的食品和衣服,从而能迅速准确地将这些物品送到需要的地方。这都是因为保健士(从事保健指导工作的男性:译者注)挨家挨户调查,形成了人际网络后才能做到的。

在该地区工作的保健士还对受灾居民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调查。灾民们没有出现营养不良,但是地震后许多人失去了工作,深受失眠困扰,普遍出现了精神健康上的问题。

今后,东北大学将成为重整东北地区医疗环境的重镇,这也是社会的期待。医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东北地区的医疗资源本来就显得不足,地震后医疗设施关闭,以前在那里工作的医生也流向了其他地区。为了振兴医疗,当地正设法挽留尚在本地区的医生,由东北大学出面临时雇用他们,让他们能继续行医并从事研究工作。

分享抗灾经验

从去年3月11日以来,我第一次与被访的友人进行了推心置腹的畅谈。地震发生后,我借助推特(Twitter)等网络媒体,很快便得知友人安然无恙。然而,东北大学受地震重创,友人本身虽是灾民却仍要不断地应对各种媒体,所以我一直无法去看望他,也没有与他联系。震后一年,灾民们因地震和海啸失去亲人的伤痛尚未消停,受灾的城乡也没有恢复元气,但是东京等地媒体的关注点却总是向核电事故一边倒。作为医学院的宣传负责人,我的这位友人对这样的状况很担忧。

地震给建筑物和产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害,要将其恢复如旧尚需许多年月。然而,只要充分发挥迄今积累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作用,重建后的东北地区定将比以前更美好。为了这样的目标,研究人员和自治团体的成员忘我地工作,把一个个节假日都赔上了。

另一方面,包括失踪者在内,近2万个消逝的生命再也无法重回这个世界。生活中失去了他们,东北人的心情再也无法回到过去。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探望朋友,倾听他们的诉说,并把他们的想法告诉更多的人,包括中国的民众。

我想借此文对中国的读者们说:如果你们有机会访问日本,请一定去东北地区看看,让当地的人们告诉你2011年3月11日那天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假如你以后遇到了天灾,他们的经历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比这更重要的,是带着一颗感同身受的心,从他们的苦难中汲取精神财富――这才是对从灾难中站立起来的人们的最有力勉励。

(作者单位:日本早稻田大学科学媒体中心。原文为日语,周保春翻译)

上一篇:三系辣椒新品种报喜的选育 下一篇:甜瓜新品种京玉3号的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