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时间:2022-07-18 05:35:08

慢性盆腔疼痛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摘要】 慢性盆腔疼痛是妇科常见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病因较为复杂,对于该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对症治疗。本文综述其病因与治疗进展。

【关键词】 慢性盆腔疼痛;病因;治疗进展

慢性盆腔疼痛主要指病程大于6月,呈现无周期性,使用非镇痛药物可缓解,发生于盆腔的疼痛症状,是妇科常见性、多发性病症,病发率达18.3-26.3%。盆腔疼痛的特征主要有慢性症状,难以寻找确切病因,不宜确定病因与症状的关系。慢性盆腔疼痛是盆腔周围组织出现障碍的结果,直接导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对患者家庭生活、社会行为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该疾病的治疗,效果较差。

1 病 因

盆腔淤血综合征,又称卵巢静脉综合征,是引起妇科盆腔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因其症状涉及广泛,而患者自觉症状与客观检查常不相符合,在体征上常与慢性盆腔炎相混淆,故此类患者常被误诊为慢性盆腔炎或慢性附件炎而久治不愈。任何使盆腔静脉流出盆腔不畅或受阻的因素,均可致成盆腔静脉瘀血。和男子相比,妇性盆腔循环在解剖学、循环动力学和力学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是易于形成盆腔瘀血的基础。盆腔静脉的侧支循环较丰富,网络较为密集,且由于盆腔静脉较为薄弱,无静脉瓣,无法阻断静脉的回流,极易导致盆腔内淤血,引起盆腔静脉怒张,因慢性缺氧导致结缔组织增生、淤血与水肿,临床特点主要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性感确实、腰骶痛、腹痛等。给予妇科检查,可显示有阴道、外阴呈现蓝色,宫颈肥大且质软,静脉曲张。轻压双侧或一侧的卵巢部位,均可引起疼痛,属于盆腔瘀血证常见性体征,然而盆腔内无触痛包块、结节。给予阴道超声检查,几乎可有效诊断。实施腹腔镜检查,也可有效诊断盆腔淤血,然而因盆腔静脉直径不同,没有确定数值,在镜下诊断受到客观性限制[1]。

慢性盆腔炎,是由女性上生殖道炎症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和盆腔腹膜炎。多数是以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约占90%以上。而由于盆腔器官多由内脏神经支配,疼痛感觉常定位不准确,而炎症本身并不是只单独局限于某个盆腔器官。慢性盆腔炎的来源外界病原体、阴道内菌群,主要在不洁性生活、流产、人工流产、产后等后发生感染,继发输卵管内膜、子宫内膜炎症扩散,通过肌层导致盆腔腹膜、周围结缔组织出现炎症。主要包含有子宫几眼、输卵管积脓、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脓肿、输卵管积水、盆腔结缔组织炎症、间质性输卵管炎症等。因炎性细胞浸润、周围组织粘连、炎症局部充血等,均可导致盆腔疼痛。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特点主要有持续性腰骶部酸痛、坠痛、下腹隐痛、月经期症状加重等疼痛特点。患有慢性盆腔炎者,通常伴有急性盆腔炎史,其症状随个人机体状况改善而时轻时重,常伴有月经量增多、白带增多等症状,长期患病者,会出现纳差、精神萎靡、乏力、失眠等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宫腔壁表面以外的异常位置而引起的病变,异位的子宫内膜一般在盆腔内,也可异位到盆腔以外的器官,继发性进行性痛经为其主要特点,病因复杂[2],难以用一种学说完善解释:①经血倒流及内膜种植。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表明这种说法最有说服力,经期脱落的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逆流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表面或盆腔其他部位。②体腔上皮化生。体腔上皮有分化潜能、受炎症、内分泌等因素激活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组织、脐部、腹股沟部及其他盆腔以外的内膜异位症。③淋巴或血行播散。如偶见盆腔淋巴结、大腿部或胸膜处的异位子宫内膜。④胚胎发育过程中副中肾管残余组织演变。疼痛为主要症状,最常见的是继发 进行性加重的痛经、月经初潮头几年无痛经,以后开始出现症状,重者疼痛从经前持续到经后,为下腹或腰骶部痛,伴有呕吐、虚脱、坠胀、便意、大便困难、腹泻、便血或低热等,部分患者则表现为或合并慢性盆腔痛或痛,月经不规则或月经量增多也是其常见症状。

盆腔创伤后,由于盆腔生殖器官经过手术、分娩、创伤、阴道难产后,出现的器官变位、器官切除、组织创伤等,都需重新调整血液后,方可软化疤痕、修复创面。有关研究报道,导致慢性盆腔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节育手术。接受子宫切除术、双附件切除术患者,术后导致慢性疼痛,其机制较为复杂,在术后疼痛复发,不可完全避免。子宫切除术会影响卵巢的血液循环,周围组织粘连、卵巢周期性喷张、淤血与充血等,均可引起慢性盆腔疼痛。在术后,有少量功能性卵巢组织残留,引起卵巢综合症,也可引起盆腔疼痛。

盆腔粘连,盆腔粘连是指盆腔内的组织器官,譬如子宫、输卵管、卵巢等器官由于感染了细菌或者病毒以后,使的组织器官发生了炎性病变,如常见的有子宫输卵管炎、卵巢炎等,这些疾病都会导致组织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可引起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月经前后疼痛加剧。其粘连部位与触痛、疼痛部位相关,盆腔粘连引起慢性盆腔疼痛,与其他盆腔气管扩张、脏器自然活动受到限制相关。然而粘连范围与疼痛程度不明确联系[3]。

盆底松弛,主要以盆腔内气管下垂为主,例如膀胱膨出、直肠膨出、子宫后屈、子宫后倾脱垂。主要发生于双胎、阴道难产史、巨大儿产史、经产妇等,因器官失去支托,导致腹压下垂。筋膜与韧带遭受牵拉,导致骶前神经丛、盆腔神经丛受到拽扯,导致骶背部疼痛、下腹疼痛等。例如卵巢脱垂,其下腹两侧的深处卵巢神经丛受到拉扯,而引起月经增多、下背部疼痛、通、慢性盆腔疼痛,有时会伴有肠道功能、膀胱功能障碍。

肛提肌痉挛,是慢性盆腔疼痛的忽视的病症,该疼痛放射至腰骶部、后背部,在卧位时能缓解。接受体格检查时,触及肛提肌疼痛,收缩肛提肌疼痛可加重,以便于确定慢性疼痛的病因。在检测时,嘱托患者进行阴道收缩,练习收缩盆底,放松肌肉,可达到治疗作用。

性刺激失调,由于性刺激失衡,例如雌激素过剩,孕酮缺乏,均可导致盆腔内疼痛。由于雌激素过剩,经前血管与淋巴充盈、组织水肿、盆腔内组织肿胀等,周围盆腔神经纤维受到压迫时,均导致坠胀性盆腔疼痛,常伴有醛固酮增多、经前紧张症。

2 慢性盆腔疼痛的治疗进展

药物治疗,主要三个方面:其一,使用外周性止痛剂,主要包含乙酰氨基酚、非类固醇抗炎药物、阿司匹林等,但具有明显的副作用,阿片类属于中枢性止痛剂,应用于慢性盆腔疼痛治疗中具有一定争议;其二,由于慢性盆腔疼痛患者,常伴有抑郁症,可对于慢性盆腔痛的治疗可使用抗抑郁药物,可有效降低疼痛轻度,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其三,针对激素反应型者,例如子宫肌瘤、子宫肌力变性、子宫腺肌病、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可选择激素类药物治疗。使用孕激素,可有效治疗激素反应型盆腔痛,因避孕药的副反应低,且价格低廉,可作为治疗的首选周期性药物,若患者经过3个月治疗,其疼痛症状无明显变化,可改用丹那唑。对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通常采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药物治疗,因该类药物与手术治疗相比,其疗程无明显差异。使用该类药物治疗时,若在一年内出现反复,可给予重复治疗。对于卵巢综合症的治疗,使用该药物均可缓解症状,但需要长期服药,若停药,症状会立即出现,主要适用于合并症、围绝经期,对手术耐受较差的育龄期妇女。针对盆腔瘀血证的治疗,可选择乙酰甲羟孕酮联合精神治疗,根据病因给予对症治疗,可取得良好疗程。针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使用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较差,应选择局部与全身结合性治疗,注意局部理疗、劳逸结合与中药治疗[4]。

手术治疗,由于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较为复杂,属于诊治难度较高的疾病,如果单纯依靠体征、临床症状,难以确诊,可选择无创性辅助检查,例如盆腔B超、超声诊断、实验室检查等,尤其是盆腔B超,对于盆腔包块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具有恢复快、出血少、创伤小等优点,可有效降低慢性盆腔痛的误诊率,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目前,对于慢性盆腔痛的检查,最好的方法是腹腔镜检查,其诊断阳性率高达84.6%,该方法可直接对盆腔进行探视,若必要,还可选取组织实施病理检查,以为慢性盆腔痛诊断提供有效依据。在腹腔镜下,还可进行一些质量,例如卵巢囊肿剔除、病灶烧灼、松解盆腔粘连、缩短骶骨韧带、悬吊圆韧带等。必须向患者详细询问病史,将泌尿道、胃肠道、骨骼肌肉系统等疾病排除,对无病因引起的盆腔疼痛,且超过7个月患者,给予腹腔镜检查。对于慢性盆腔疼痛的手术治疗标准,已有相关确定,作为术前的必备条件,但美国妇产科科学会并未正式通过。手术治疗时,患者具有长期接受疼痛折磨、希望保留生育能力、非手术治疗效果较差、给予性生理学、精神病学等治疗指证。部分患者因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盆腔疼痛,但无法有效缓解,腹腔治疗效果较差。目前,对于附件神经切断术、子宫神经切断术、粘连性疾病的治疗,还需进一步研究[5]。

心理治疗,针对慢性盆腔疼痛患者,需加强心理治疗,以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在治疗时,以缓解患者症状、改善生存质量的治疗原则,同时,需加强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根据不同病因、患者年龄差异,给予相应的心理指导,向患者详解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相关知识,明确病因后,给予正确处理。慢性盆腔痛的治疗虽然成功,但不表示患者的疼痛得到完全缓解,在日常生活中患者的精神、家庭生活、工作能力得到完全改善。另外,还需将坚持服药、长期远离手术、治疗配合性作为诊治的重要标准。

3 结 语

总而言之,慢性盆腔疼痛属于多病因综合征,且症状不典型,无特异性疾病诊断,其治疗措施也各不相同。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疗法、辅助理疗的同时,还需加强心理治疗,以利于提高疗效,使患者的生存质量、身心健康、疼痛症状得到最大限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 李仁杰,经燕.许润三教授运用补法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12):860- 862.

[2] 张晓薇,欧璐.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4):195- 197.

[3] 付丽萍,陈素文.妇科慢性盆腔疼痛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刊,2008,43(6):23- 25.

[4] 孔改霞.慢性盆腔疼痛的病因和治疗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22):89- 90.

[5] 王文艳,朱兰.慢性盆腔疼痛的诊治进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9,34(2):178- 180.

上一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干预研究进展 下一篇:B超检查在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