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的“人文性”

时间:2022-07-18 02:56:56

【前言】论语文的“人文性”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三、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 1、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教学观念上要求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认识到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充分...

论语文的“人文性”

《辞海》上说:人文“旧指诗书礼乐等,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现在一般认为,人文精神是以人类文化为文化基础,以珍视人的自由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它追求一种对真理的认识,对道德的完善和美好的情感。

一、语文具有人文性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包含着社会历史景观和人类社会思想,是展示人类文化成果的窗口,也是我们继承前人道德文明的一个窗口。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它可以为学生提供历史的、文化的智慧,展示高尚的情操,人生的哲理,提高个人的人文素养,受到高雅的审美情趣的熏陶,也即人文精神的陶冶和培育。语文教育的目标应着眼于人的发展、完善“母语学习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语言学习者的精神经验,培育语言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形成语言学习者的个性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人成为独特的文化自我的过程。其次才是语言能力的训练和提高的过程。”

二、中学语文的人文性

中学教育的过程是中学生思想、精神启蒙的过程,是他们在“生活世界”中精神、情感、态度、价值等的整体人格生长生成的过程。中学语文教育正是在此过程中展开,这意味着中学语文教育理应深深扎根于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的整体人格生长生成的过程之中,全方位地影响中学生整体人格的提升,启迪他们的心灵情操,拓展他们的心智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好地受到一种人性的、人文的、人情的教化。伴随人文渗透的同时,中学生慢慢习得了语言的技能和必要的语文知识,提升了作为社会个体所需要的文化精神价值。正因为有人文渗透和人文情怀的培养作为基础,才使得学生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成了有灵魂的知识、技能;对学生的思想渗透也不再是单一的思想传输,而是学生整体人格精神的生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

1、重视学生的个体化发展

语文的人文性在教学中的体现是教学使人成为人,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在教学观念上要求树立“主体性教育”观念。认识到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主体性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教学中强调把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上。要树立教育人本论观念,强调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在教学中创造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在有序的竞争中,激励每个学生主动、活泼地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可以说,语文的人文性在培养目标上表现在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呼唤。

2、倡导合作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之一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给予大部分学生足够的思考、合作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让学生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为学生的主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其内容包括互相讨论、评价、反馈、倾听、激励、互为师生等。同时,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问题就变得容易解决,降低了难度。这样一来,既能激励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等。学生由于主体性得到彰显,自然会产生求知欲望,会将学习当作乐趣,最终进入学会、会学和乐学的境界。

3、培养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在课文中,无论是说明文、议论文,还是诗歌、散文、小说,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理解美、评价美、创造美的活动。教师只要充分挖掘每一篇课文的美的因素,把知识、理论容纳在以美的范式带动的生动活泼、轻松愉快、节奏与和谐、新颖与自由的创造性学习环境中,同时化感知、表象、想象、情感、理解等因素的综合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使课堂教学满堂生辉。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就会对自然、社会、人类现实生活中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美的现象和事物产生震动、惊异、赞叹、仰慕、热爱、振奋等等美好的情感,从而激起强烈的向往、追求、探索的愿望和热情。

上一篇:浅谈如何打造新时期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艺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