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主导国企“增肥”计划

时间:2022-07-18 11:41:51

国资委主导国企“增肥”计划

讨论话题:国企航母正在启航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统计结果,截止到2005年底,中国国有企业集团为1446家,占全部企业集团总数的50.8%,下降14.6个百分点;而从资产规模看,2005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年末资产达到198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国有集团呈现比重下降但实力不断增强的特点,其资产主要集中于能源、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

以上趋势足以勾勒出近年来国企改革的“路线图”,即,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和未来可能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向国有企业主业集中。

除了统计数字表明的趋势外,2006年年初,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明确表示,将加快培育和发展30~50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加快国有企业的重组和调整,在体现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性和支柱产业中拥有一批对行业发展有较强影响力的重要骨干企业。从年初到现在,8个月的时间已经悄然而过,国企改革仍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关于“培育和发展30~50家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的目标,如今又有什么进展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从电力和钢铁这两大资源性行业企业的改组情况,来把脉一下这个目标的进度。

论据一:电力企业身先士卒

要点提法:国内最大的5家电力生产商仅占35%的市场份额,整合余地广阔。按照国资委“做大做强”的精神,新一轮整合蓄势待发。

日前,广东省国资委与中国华能集团公司签下了《广东省粤电集团部分产权转让框架协议》。这是“广东省属国企产权改革第一案”,这次合作更大的意义在于,中国电力集团之间迄今为止最大的资本型战略联盟雏形已现。因为,以往重组是大企业重组中小企业,小企业亏损严重,生存困难,通过兼并、转制等一系列途径逐渐退出市场。而此次华能入股粤电是优质资产整合优质资产,是一种新的整合模式。

粤电集团继承了原广东省电力集团公司的全部发电业务,是广东省属最大的国有独资发电企业。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粤电资产总额为1036亿元,发电装机容量1231万千瓦,占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近7成;拥有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60多家,涉及火电、水电、核电和煤炭、运输等产业,被称为“优质资产中的优质资产”。所以,粤电集团24%股权这块大蛋糕,对于华能可谓极具诱惑力,但重组的实际意义却又远大于此。因为,经历过此次“吞并”,华能的“体重”将再次得到“增肥”,不仅能巩固自己在电力企业中的地位,势必对其他企业形成压力,继而促进电力企业的进一步重组。

更为重要的是,华能集团与粤电集团的合作,体现了中央发电企业与国内经济最发达地区发电企业的强强联合,意义深远。在全国范围来看,华能、华电、国电、中电投和大唐等五大发电集团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约35%,地方电力集团约占65%。而此次股权转让,似乎意味着中央电力集团与地方电力集团分享利益的开始。

专家同时指出,目前是中国电力市场进行整合的好时机,因为国内最大的5家电力生产商仅控制了35%的市场。相关收购活动可能会集中在华东的一些省市,那里电力需求较大,且民众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

就在双方签约后的第十天,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发表了《围绕做强做大主业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中央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报告。报告指出,中央企业要结合自身发展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加快调整重组步伐,做强做精主业,“加快培育和发展80~100家技术先进、结构合理、机制灵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

李荣融在谈到下半年国资委工作重点时,着重强调:“加快中央企业的重组和调整,就是要推动国有资本……向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集中”。

这次央企在广东的收购力度骤然加快,似乎充分体现了国资委这一精神。

论据二:国资委助力钢企扩张

要点提示:国际、国内的双重压力,让国有钢企的整合、重组战火越烧越旺。若没有“国资力量”的推动,国企重组根本无法应对世界钢铁产业的超级重组挑战。

今年6月,坐在“全球第一大钢铁企业”交椅上的米塔尔(Mittal)与总部设在卢森堡的全球第二大钢铁企业安赛乐(Arcelor)合并。这个巨无霸的诞生加速了中国钢铁企业重组的步伐。8月初,济南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0022.SH)公告称,山东省拟将吸收济钢集团总公司和莱钢集团有限公司,组建山东钢铁集团,新的钢铁集团的规划正在设定之中,而对于整合的具体方案并没有透露。但据消息人士表示,控股集团计划在9月份完成各项工作的前期准备工作,今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组建。重组后的济钢和莱钢,将形成产量达2076万吨的中国第二大钢铁集团,仅次于宝钢集团公司。

事实上,济钢和莱钢的此次“牵手”深深地打上了国资委的烙印。宝钢曾经邀请国家国资委的一位副主任来到山东省“撮合”宝钢和济钢,而这一举动也最终坚定了山东省整合省内企业的决心。此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让宝钢的收购梦破灭。宝钢的退出给了山东省国资委一个的难得的机会。据山东省国资委官员透露,重组形成的山东钢铁控股公司将设立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但不设股东大会,由山东省国资委行使股东大会的职权。济钢集团、莱钢集团等企业为其全资子公司,保留独立法人地位。在组建国有独资钢铁控股公司以后,山东还将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将这一钢铁控股公司改组为国有绝对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

从这个事件中,可以得到明确的答案,中央和地方国资委虽有利益上的争夺,但是,总体思路很明确,都是朝着“培育和发展大公司和大企业集团”的方向齐步迈进。专家指出,中国国有钢铁企业面临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与地方之间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和利益分配问题,因此如不依靠“国资推动”力量,根本谈不上应对世界钢铁产业超级重组并购的挑战。

此外,专家还指出,目前中国钢铁业的整合、重组远没结束。因为,中国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低,2005年中国产能前10名的钢铁集团合计产钢13,001.95万吨,只占全国钢铁总产量的36.98%,远低于其它国家。实施钢铁产业的兼并、重组,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集团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是中国新出台《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所倡导的。按照这一政策,到2010年中国国内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集团钢产量应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所以,我国钢铁业整合仍将持续。

论证反思:不能忽略市场因素

要点提示:国企重组是系统工程,是战略性举措。如果一味靠政府、靠国资部门主导,势必阻断市场因素的作用。

面对当前如火如荼的国企整合大战,我们却发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不成功的居多,成功的还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的撮合居多,市场的作用显现得还比较少。

山东钢铁业这一次重组,加上稍早时候的河北三大钢铁企业重组,以及鞍钢与本钢重组,堪称中国钢铁业标志性事件。这三个标志性事件有个鲜明的特点,就是都由强有力的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主导的“国资推动”,正在成为中国钢铁业重组的有效模式。在中国的、企业以国有资产为主的大背景下,要想成功地完成整合,的确离不开政府的力量。但是,如何能把市场的因素结合进去,形成实质性的协同效应,将决定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未来。

以鞍钢集团和本钢集团合并为例,合并后的鞍本钢铁集团虽然在去年就早早挂牌,并勾画并实现了规划、研发、营销和统计“四统一”,以及资产的实质性联合的美好蓝图,可现在一年过去了,事实是两家钢厂依然是各自为政,就连国内外每年例行的产能统计都是把两家钢厂分开来计算,既没有达到表面规模上的扩大,更没有实质质量上的提升。

而同属于省国资委旗下的济钢和莱钢,就比一个属于国家国资委,一个属于辽宁省国资委的鞍钢和本钢,整合的难度小得多。至少出资人的统一,使税收分配和资产划拨这两个最大的难题可以免于考虑,而人事、经营上的真正整合难题,依然存在于未来的山东省钢铁整合大潮之中。

上一篇:运用现代金融分析实施战略转型 下一篇:《破产法》在“破”中见“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