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时间:2022-07-17 11:19:17

高职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要]影响高职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因素有发展意识、人格特征、知识更新、创造能力等,客观因素有职称评定、学校政策、培训机会、同事氛围等。要促进高职教师的成长,教师个人要强化发展意识,坚决爱岗敬业,坚持业余学习;学校要强化职称评定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方法的培训,加强教研组活动,健全互动促进机制,增加教师的顶岗学习机会。

[关键词]高职 教师成长 影响因素 对策

[作者简介]高小艳(1973- ),女,江西抚州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许晓东(1970- ),男,江西会昌人,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江西 赣州 34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就业导向下高职生职业软技能培养的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YB380)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077-02

教师成长是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准教师”开始,不断进步、提高,逐步完善、成熟的过程,它包括教师专业素质和师德素养两方面的发展。相对而言,高职院校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学压力少于或低于中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机会又少于普通高校,因而其成长更缺乏一些外在的促进因素。因此,为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改革任务,促进教师迅速成长就成了高职院校不容忽视的一大课题。

一、高职教师成长阶段的划分及其发展瓶颈

高职教师的成长大致经历四个阶段,即适应阶段、熟练阶段、滞退或持续发展阶段、专家阶段。其中,“滞退或持续发展阶段”属于发展的过渡阶段,也是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阶段。只有不断超越自我知识和教学经验局限的教师,才能保持动态、开放、持续发展的状态,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目前,许多高职教师成长的状况不容乐观。如上图所示,处于适应阶段的青年教师,面临入职后的角色转变问题,同时又承受着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的双重压力,缺乏强有力的支持与指导。许多教师步入熟练阶段后,由于其教学工作流程一成不变,缺乏挑战性而渐渐失去教学激情,观念改变缓慢,教学方法有待革新。部分教师由于缺乏发展目标,出现职业倦怠,进入“滞退阶段”,也称为“职业高原阶段”,具体表现为在达到职业生涯的高峰后,技能或成绩继续提高的速度减慢,甚至出现停滞不前或倒退的现象。总体而言,大部分高职教师的成长还基本处于被动无意识、茫然无目的、盲目无指导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高职教师的成长速度无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高职教师只有超越各个阶段的发展瓶颈,才能在各阶段稳步成长,最终进入专家阶段,成为专家型教师。

二、影响高职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

影响高职教师成长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主观因素有发展意识、人格特征、知识更新、创造能力等,客观因素有职称评定、学校政策、培训机会、同事氛围等。

(一)主观因素

1.发展意识。每个教师的内在认知、发展意识是教师自我完善的内在推动力。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恒常的学习和反思渗透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是否在人生的目标中进行自我规划与设计,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教师是否能通过自我实践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不断超越自己的现有状态。

2.人格特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使教育工作者的人格特征具有特定的作用与意义。只有人格高尚、充满爱心、富有敬业精神的教师,才能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做肯钻研、有学识的优秀教师。此外,教师的专业信念和意志品质是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

3.知识更新。教师起跑的“爆发力”源于自身的知识底蕴。教师的知识储备是促其成长的“能源库”。只有不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完善知识结构,才能提高专业教学的质量,缩短适应期,跨越滞退期,持续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然而,由于工作压力、家庭责任等原因,许多教师在进入熟练阶段后就很少补充、更新专业知识,教学观念与专业知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这种严重滞后的知识更新状况,制约了教师成长的速度。

4.创造能力。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表现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好的教学设计离不开创意,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主要取决于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缺乏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就难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更不要说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了。

(二)客观因素

1.职称评定。职称评定中规定的教学业绩、教学论文、课题研究等要求,可促使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中不断完善自己。尽管目前职称评定发挥作用的方式是被动的,但其对促进教师成长仍然发挥着不言而喻的作用。

2.学校政策。教师的成长需要学校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提供支持氛围。学校对教师的激励与监督机制对教师成长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例如,对教学工作量和教学质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定方式,采取以人为本的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组织教学、论文比赛和活动,发现和培养业务骨干和教学能手;发扬民主、鼓励创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学校氛围等。

3.培训机会。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重复工作、少有变化。有些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只上一两门课,如果教材不变,教学理念不变,教学方法也不变,教师就在这种一成不变中,耗尽了激情,磨尽了创造力,从而出现职业倦怠。特别是面对大批基础较差且学习缺乏自觉性的高职学生,在教学中就更加难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发生率更高。改变这种状况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培训机会,既让高职教师拥有受重视感,又让他们获得先进的知识技能和新鲜的体验,从而开阔眼界、打破常规、激发创造性。

4.同事氛围。除了学生,教师在工作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同事。同事在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等方面的积极性和成果,将会深深影响教师个人的成长。或虚心求教,获得指导;或交流沟通,互取经验;或合作教研,共同进步。尤其是在学校指导、培训渠道不畅通的情形下,教师的成长主要源于同事氛围的影响。

三、促进高职院校教师成长的对策

(一)教师个人层面

1.强化发展意识,以职称评定为契机,自我规划职业生涯。职称评定中规定的教学业绩、教研成果数量等,教师可作为自我发展的阶段性基本目标。教师要强化自我发展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极学习和反思,撰写教学论文,进行课题研究,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职称评定周期为3~5年,因此,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可设计系列“五年(或三年)发展计划”,通过有计划地自我实践不断开发自身的创造力,不断超越自己的现有状态。

2.坚决爱岗敬业,自觉钻研教学方法与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的职业信念是影响教师自我发展的重要因素。毋庸置疑,“干一行爱一行”,始终保持职业热情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成功。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才能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3.坚持业余学习,关注理论前沿,不断增加知识底蕴,增强教研、科研能力。教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研究的需要产生于教育实践,又最大限度地为学校服务、为教学服务。在教学研究中,教师要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选择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做到因课立题、带题上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先进的理念武装头脑,少走弯路,迅速成为优秀的教学实践反思者、研究者。要善于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他人优秀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从而增强教研、科研能力。

(二)学校层面

1.强化职称评定对教师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职称评定的政策解读与方法指导,引导教师自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人的积极通常是由外部环境提出目标、任务,对人产生一种吸引力或压力,促使心理因素处于活跃状态,引发完成目标任务的心理动力并产生相应的行为。学校的岗位聘任、职务评定、考核奖惩等管理制度,不仅对教师有一定的约束作用,同时也有激励、引导作用。

2.加强教学研究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秉承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可以避免盲目的实践和不必要的失误,进而帮助教师更快地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学校应组织、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学校高教研究室或学报还可向教师推荐学习材料、专题征稿,引导教师广泛地利用信息资料,关注理论前沿,展开教学、科研活动,推动教研、科研结出硕果。

3.强化教研组活动,营造和谐互助的同事氛围,促成“教学出效果,教研出成果”的局面。以教研组为单位建立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各阶段教师的作用,推动教学改革,形成民主、平等、开放的教研氛围。教研组内经常进行经验交流,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活动要做到“二化二重”,即要制度化、常规化,重教法交流、重教研合作。教研活动中要定期进行教案交流、合作教研,教研组长要关注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教学问题,采用轮流主持与中心发言的活动方式,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试验与研究。

4.健全互动促进机制,老中青三代教师齐头并进。以往我们强调“以老带新”,重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作用以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却忽视了年轻教师对中老年教师的成长也具有促进作用。实际上,在发挥中老年教师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年轻教师的优势,让不同的教学观念产生“摩擦”,把活力注入到中老年教师的教学与教研中去,激发他们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而跨越“职业高原阶段”,成长为专家型教师。首先,要建立导师带教制度,为年轻教师配备具有丰富经验的指导教师。新教师适应性引导应包括五个方面,即学科教学的技能、班级工作的技能、教师的人格要求、学校的工作程序与制度、职称评定条件与指导。其次,学校要为教师提供交流的平台。例如,利用教研活动和网上交流平台,定期交流教学心得,结集教学论文;举办优秀教师或班主任专题讲座,定期地互相听课、评课,开展教学、教研竞赛等。

5.强化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师顶岗学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帮助他们顺利跨越发展瓶颈。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背景下,在课程改革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显得极为迫切。只有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增加教师顶岗学习的机会,才能迅速实现教师与工程师双重身份与能力的整合,帮助他们在课程改革压力中顺利跨越发展瓶颈。

[参考文献]

[1]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黎加厚.以校为本的教师发展和教学研究制度的建立[J].中国电化教育,2003(7).

上一篇:浅谈心理障碍儿童的教育 下一篇: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下的高职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