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

时间:2022-07-17 07:23:42

公允价值计量与盈余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4-105-02

摘 要 当前国内外对盈余管理的研究总是在很多层面来研究,而专门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很多人都认为是公允价值导致了过度的盈余管理,造假和粉饰报表,出现了今天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局面。本文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分析公允价值的计量怎么样给盈余管理创造了条件,来揭示怎么样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深入分析了公允价值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提出了治理盈余管理的若干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公允价值 金融危机 建议

一、背景知识概要

由于国内外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具体研究很少,本文从微观的层面指出了公允价值和盈余管理的关系。当前,国内外专家学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加剧了市场失调(减记、流动性与偿付能力恶性螺旋),公允价值在市场稳定期放大了收益,增加了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操作性,而在市场低潮期又放大了风险,目前实施的公允价值是驱动危机加剧的力量。根据当前会计标准,报告主体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报告其持有的金融工具的价值,于是,有人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正把市场迅速推向无底深渊,公允价值会计俨然成了引爆次贷危机的“罪人”。本文就是基于这种大背景下,在我国的交易市场特别是产权交易市场还不规范、中介机构公信度低、市场执法、管理不严的环境下,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计量方法和运用条件也使得公允价值不可避免地将成为企业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情况下,从微观层面指出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如何规范公允价值计量来减少盈余操纵,提高会计信息可靠性,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理想的计量属性,它具有相关性,对有交易价格的金融工具来说,公允价值在可靠性方面显然要优于历史成本。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充分反映企业的衍生工具业务所隐含的风险,防止人为的操纵与控制利润,有利于限制盈余管理。

二、相关理论知识回顾

国外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金融行业利得交易以及始终以历史成本计量某些金融资产的价值导致了金融危机,因此提出适合金融行业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20世纪90年代初,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y Exchange Committee,简称SEC)前主席Douglas Breeden 公开倡议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按市场价格报告所有的金融投资,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工具最相关的计量属性。近年来资产减值问题、创新金融业务和所谓“资产负债表外业务问题”以及或有事项确认问题等现实问题使得历史成本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引入公允价值迫在眉睫。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简称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FASB)认为,公允价值是双方在当前的交易(而不是被迫清算或销售)中,自愿购买(或承担)或出售(或清偿)一项资产(或负债)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ASB)为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所下定义为:在公平交易中,亦即在非强制性或非清算性销售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交易(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金额。2004年6月FASB的征求意见稿中,将公允价值重新定义为“知情的、不相关的、自愿的各方之间,在当前交易中交换一项资产或负债所能达到的价格”。这些定义虽然表述上略有差异,但是本质都是一样的。第一,前提假设相同,都是在双方自愿、公平、非强迫的前提下进行;第二,价格是双方达成的协议,任何一方有异议都不构成公允价值;第三,都有交易的存在。这里的交易可以是现在的也可以是估计、尚未实现预期交易。国内的企业会计准则(China Accounting Standards,简称CAS)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对盈余管理的研究国外很多,Schipper,(1989);Healy & Wahlen,(1999)从管理层对盈余管理的目的或动机出发,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层为了给企业或自己谋取私利而实施的一种欺诈行为。从实证研究的角度来看,以管理层的动机或目的对盈余管理进行定义的方式欠妥,因为人的动机和意图是内心且无法观察到的东西,因此,信息的不对称使得人们永远无法为这种定义下的“盈余管理”进行变量的界定和直接测量。William R.Scott(2003)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人员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实现某些特定目标的手段。”Paul M.Healy&James M.Wahlen(1999)认为:“盈余管理发生在管理当局运用职业判断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交易以变更财务报告时,旨在误导那些以企业的经营业绩为基础的利益相关人的决策或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国内学者对盈余管理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做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也有人基于经济学人性假设对盈余管理博弈分析,认为盈余管理(广义的)可以分为效率型盈余管理、机会主义盈余管理和利润操纵三类,盈余管理不损害企业价值。沈烈,张西萍(2007)研究认为,盈余管理(earnings management)应有别于盈余操纵(earnings manipulation)和盈余做假(earnings fraud)。对于盈余操纵定义为:“盈余操纵”是指管理层使用会计手段(如在会计选择中使用个人的判断和观点)或通过采取实际行动努力将企业的账面盈余达到所期望的水平。通过实际经营活动或交易来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实际盈余操纵”,而将运用会计选择进行操纵盈余的行为或现象叫做“会计盈余操纵”。盈余操纵包括盈余管理和盈余做假两个内容,两者既为互斥关系,又是盈余操纵的全部形式。“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在会计准则和公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盈余操纵;或通过重组经营活动或交易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本文通过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如何利用公允价值来进行盈余管理的,指出存在的现象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

我国新会计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金融工具等方面均谨慎地采用了公允价值并且给予企业更大的自,根据对企业经济预期的改变来调整会计政策,因而,企业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市场交易价格是个随机变量,即使交易双方都是“熟悉情况的当事人”,但是由于供需不平衡、讨价还价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公平交易”也不可能存在于每一个场合。从“公允价值”的实质来看,在很多问题的处理上都需要人为的判断,其基于主观判断的定性因素大于具有量化标准的定量因素。正由于这个原因,“公允价值”本身公允不公允其实很难判断,何况目前我国并不完全具备采用公允价值的经济环境:首先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化程度不高,企业间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以形成。因此对于大多数资产和负债而言,难以找到可以观察到的市场价值;其次是我国交易双方存在内在关联方关系的较多,这些特定主体出于特定目的,交易价格往往有失公平;再即是中介机构可信度较低,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资产评估作假现象严重。所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对上市公司有较大的操纵空间,会成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可利用的重要手段。

(一)债务重组中引入公允价值

根据新债务重组会计准则的规定,一旦债权人让步,债务人重组债务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利润。这样,有的企业可能因为债务豁免产生巨额利润。特别是对一些高负债的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蓄意包装利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当获得了部分或是全部债务的豁免,其收益将计入营业外收入,反映到利润表中,从而提高每股收益。

(二)非货币易中引入公允价值

资产交换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同时满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两个条件时,以公允价值作为计价的基础,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果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没有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必须依靠评估机构的价值评估,如何保证公允价格的真实公允是一大难题。上市企业为了操控利润完全可能买通评估机构,使其评出对自己有利的价格,或者企业通过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其当期损益。

(三)合并报表中引入公允价值

准则规定非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原则上应按照购买法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即购买方在购买日对作为企业合并对价付出的资产,发生或承担的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可以通过调节支付对价资产以及被购方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来操控利润,或是通过确认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来调节利润。如购买企业可以通过重估支付对价资产的价值,直接将其公允价值和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调节利润,另外,也可以利用大幅度压低购入资产的重估价值,以达到调节利润的目的。

正于前面所分析的,公允价值的运用标准并非完全为防范盈余管理而设置,所以新准则为增加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适用性而适当调整增加会计选择和职业判断的运用,从而在客观上使盈余管理可借用空间的有所增大也是预料之中的,随着公允价值运用面的拓展,客观上增大了企业管理层有意识地借助公允价值新的运用领域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

四、措施和对策

根据新准则公允价值对盈余管理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结合盈余管理本身的规律性,对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和证券监管、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等均带来不小的挑战,必须对此有充分的估计和必要的心理、技术准备,制订切实有效的应对措施,取得主动权,盈余管理的历史悠久,而且未来还将长久存在,治理盈余管理是一场持久战。尤其是我们才引进公允价值计量,还有很多不成熟,所以必须强化资产负债表观念,淡化利润表观念,削弱盈余管理的根基。证券监管机构、审计监督部门和机构等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和工作方式,进行机制创新,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通过立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国有股“凝固”的现状,逐步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限制内部人员出任董事,改善独立董事聘用制度,可以由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考评制度,并建立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电脑随机选派制度;另外,应同时建立独立董事改革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规范、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提高审计的质量优化股权结构,降低国有股和法人股的比重;加强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进一步深化股权分置改革,建立健全董事会,将董事长与总经理进行职务分离,提高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并组成审计委员会。

通过上面的措施一定能迎来治理盈余管理的春天,传统的财务报表反映的是资产的历史成本信息,然而由于通货膨胀的存在以及技术更新的日新月异,已使其失去了供决策者决策的意义。未来的财务报告,将更多以公允价值和历史价值结合反映企业拥有的资产,公允价值的逐步形成及其所具有的客观性已得到越来越多人士的承认、认可及运用。虽然最近把矛头指向了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本身没有给盈余管理创造条件,而是公允价值准则并不完善,以何种技术与方法来找到公允价值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缺陷,相信这些困难在以后会得到很好的解决,公允价值的运用得到国际化的发展,同时,通过以上措施,一定能够更好的引导采取公允价值计量,也同时能更好的治理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邓春华.基于博弈分析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3. 5.

[2]陆正飞,魏涛.配股后业绩下降:盈余管理后果与真实业绩滑坡.会计研究.2006.8.

[3]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会计理论.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1:114-130.

[4]刘英男,王丽萍.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影响的实证研究.会计之友.2008(2).

[5]Biao Xie,Davidson W N, Peter J D.Earnings management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role of the board and the audit committee.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3(3):314.

上一篇:对于我国股息经济性重复征税的思考 下一篇:谈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