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经验反思中国的房地产政策

时间:2022-07-17 03:44:01

从美国经验反思中国的房地产政策

居者有其屋,这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也是最基本的民生诉求。但这“浓得化不开”的情结在中国当代社会却逐渐演化成一个各方利益纠缠其中的死结,并且日益成为矛盾集结的根源。放任下去,房地产热不但影响经济,更会导致社会不稳定。换言之,房地产问题发展至今已超出了经济范畴,上升为政治问题。

事实上,“国六条”提出合理控制城市房屋迁拆规模和进度,以及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等措施,目的都是为了照顾弱势群体、保障民众的基本住房需要。但这些政策是在因房地产而起的社会矛盾已经激化时,才出台的补救措施,并不是从根源上为“居者有其屋”进行的制度设计。住房保障问题并不是仅出现在中国政府面前,各国都曾经面临过。以下让我们看看,美国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

从战略层面来看,美国政府已将“居者有其屋”写进法律,设定为政府要完成的法定目标。1998年的《居住质量和工作义务法》明确指出:“国家应推进如下目标:……为所有公民提供体面的、负担得起的住房。”美国政府认为:如果一个住户的年住房开支超出年收入的30%,就属于“住房负担过重”。目前,根据统计,上述比例在美国住户中已经平均降低到了23%。也就是说,美国基本上实现了“负担得起的住房”的目标。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实际上,美国政府的住房政策有三大支柱:低息、低首期以及为银行提供担保。

首先,美国在1932年制定《联邦家庭贷款银行法》,以财政部发行债券集资,然后再以低息贷款的方式借给银行,供其发放住房贷款。显然,成员银行既然得到了低息的资金,再发出去的住房贷款,利息也就会跟着降下来。

其次,美国1934年制定了《联邦住宅法》,其首要职能为低收入者住房贷款提供按揭保险。这项叫做“203b按揭保险”的政策一直持续到今天:凡购买中低价位的、自住用房的人,都可申请这项保险,从而大大降低购房首付,最低可达房款的3%。这项政策大大增加了中低收入居民的购房能力。

最后,为让商业银行迅速从冗长的还款周期中解脱出来,美国1938年又成立了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Fannie Mae,房利美),房利美从银行手中购买尚未收回的按揭贷款,打包后变成债券出售,从而迅速收回资金。这个手法在金融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资产证券化”,这使得住房贷款的供给更加充沛。

上述法律与政策,在美国有效实现了“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目标。

美国的做法不只是建立一种金融工具,而是反映了美国在解决房地产问题上的基本出发点。美国将“居者有其屋”设定为其法定目标,这从法律上确定解决民众住房问题是政府的目标。中国的情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住房由国家管,但搞房地产市场化后则变成了没人管。我们既没有看到政府将解决居民住房问题作为政府目标,也没有看到政府出台相关的法规来加以限定。针对设定的目标,美国创设了一套完整而精密的机制,可以在不损害房地产商、银行利益的前提下,切实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体面的、负担得起的住房”;而中国则相反,一方面打破了原有的住房分配体系,另一方面,在快速市场化的同时,却没有建立起新的体系来满足居民的住房需求。政府在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却让居民暴露在一个高房价的市场之中。

两相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目前的房地产政策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中国政府的土地政策和房地产政策,其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居者有其屋”。正是这个根本性的问题,导致了中美两国政策的巨大差异。

(作者为安邦集团研究总部分析师)

上一篇:公积金:内地要向香港学习 下一篇: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郊县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