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郊县经济发展

时间:2022-09-25 05:16:45

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郊县经济发展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是振兴郊县经济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整体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许多大型城市郊县的工业、农业和各项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城市化水平与城市中心区域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基础设施、学校、医院、文化娱乐设施的不足,郊县往往不能对经济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形成真正的吸引力。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不够,极大地影响了产业在郊县的集聚。形成生产加工部门在郊县,而管理部门在城市的产业运行状态,人们居住在郊县而每天赶往城市上班的流动局面。这种状况长期下去,将影响郊县经济竞争实力的形成。

郊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难点在基础设施,加快发展的最大潜力也在基础设施。只有坚持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各类产业,特别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设施,从根本上改变郊县的经济结构,在工业化的同时搞好城市化,增加人口总量,注重相同产业的集中和集聚,增强地方财力,为进一步发展提供“人气”支持和创新活力支撑,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机会,最终提高近郊区县人民的生活水平。

工业化与城市化应该协调发展

郊县经济发展的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在发展工业化的同时搞好城市化。例如,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大部分集中在中心部,郊区很少有著名的中小学,很少有知名的大学,教育水平和基本人口受教育的程度较中心部要低。有相当多家庭,特别是年轻夫妇家庭,不愿意离开城市中心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基础教育的差距。还有,郊区很少有规模大的水平高的医院,普遍存在医疗水平较低,医疗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一些老年人口家庭,虽然十分愿意到郊县来居住生活,但是往往顾虑医疗服务的问题。再就是,各类文化娱乐设施远远不如城市中心区域密集和发达,一些房地产开发增长较快的郊县,往往成为只是来睡觉的“睡城”。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高档次的产业、知名企业的总部,很难到近郊区县来“落户”。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和体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改变郊县经济社会发展滞后问题的关键,在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时并举,在发展各类产业的同时,要致力于改善基础教育环境,发展健全的医疗体系,发展休闲娱乐产业,尽快缩小与城市中心区域的差距。这样,才能使郊县的经济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使郊县具备吸引人才和产业的能量,才能使“睡城”变成具有相当活力的新兴经济区域,才能使近郊区县的农村人口从真正意义上转变成为城市人口。

工业化与城市化可以协调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其中,工业化是核心、是龙头,是推动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是现代城市产生的基础,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可以促使区域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促进城市的合理布局,从而推动城市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发展城市化对于实现高水平的工业化的促进和支持作用。城市化可以为工业化聚集资金、聚集人才,集聚市场交易的各项要素,可以进一步降低工业化的成本,实现较高的工业化。没有城市化就没有真正的工业化。

认识了这种关系,在发展壮大郊县经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的同时,必须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举,把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结合起来,实行双轮驱动。通过加快推进城市化,为加快工业化拓宽发展空间,通过加快工业化,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逐步解决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问题,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良性互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依托“工业园区”发展区域经济。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和重要载体。工业园区建设是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完善城市功能的“三赢”选择,是提高近郊区县工业聚集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实现集约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国内外发展成功的“园区经济”实践来看,它既能适应市场需求,又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科技优势,是市场、资源和技术高效结合、工业化与城市化有机统一的一种发展模式。

仅仅有“工业园区”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众多的“产业园区”来构成真正的城市。或者说,一个城市化的区域,不仅仅是由“工业园区”构成的,必须是社会经济、社会生活各项功能齐全的区域。需要有为孩子教育服务的学校,为人们就医服务的医疗体系,为人们休闲购物服务的文化区和商业区。而且,这些区域的建设和形成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基础设施要先行,政策体系要配套

基础设施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的状况直接制约着社会生产力的综合水平、生产的发展程度和人们消费的现实程度,还直接反映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基础设施薄弱的郊县而言尤为重要。没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扩大郊县开放、开发郊县资源、发展郊县经济、改善郊县人民生活将成为一句空话,更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基础设施建设是郊县建设的战略重点,在郊县建设中居于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郊区县投资环境,扩大区县对外开放的必要要求。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是制约郊县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因素,没有畅通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就意味着投资、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完善,谈不上区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基础设施落后,技术等级比较低,质量不高是影响郊县城市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郊县基础设施现状水平低,既体现在设施数量上,也体现在设施的功能和质量上。郊县交通设施高等级路段少,低技术等级路段长,总体质量差、通行能力和抗灾能力不强,不能适应郊县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资源开发的要求。阻碍了这些地区人们的对外联系、资源流动和经济文化发展。

郊县基础设施的落后,其中的关键是投资不足。投资能力来源于经济实力。绝大多数近郊区县由于经济基础差,经济实力弱,地方财政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很少。投资资金不足的一个原因是现行财税体制的问题。例如,近年来在郊县建设开发了许多住宅区,郊县的这些住宅区的业主中相当一部分的就业单位在城市中心区域,按照现行个人的所得税征收办法,这些人的所得税由单位代缴到单位所在地,而与居住地(郊县)没有关系,影响了居住地(郊县)进一步提供基础服务的建设能力。因此,改革个人所得税缴纳办法,由源泉代缴改为居住地个人申报,这样就可以改变郊县只承受人们来居住,而不能得到这些人的税收的怪现象,增强居住地的公共财力。

同时,还要建立健全民间资本与外资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畅通渠道。加快基础设施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民间资本进入的多种基础设施建设与经营体制,提高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动员社会力量与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问题是以市场导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改革,打通民间资本直接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渠道。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加快近郊区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上一篇:从美国经验反思中国的房地产政策 下一篇:领行业之先 创国际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