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积金:内地要向香港学习

时间:2022-10-15 05:54:54

公积金:内地要向香港学习

为解决人口急剧老龄化问题,保障大多数人的退休生活,香港特区政府自2000 年12 月起正式推行强积金(强制性公积金)计划。强积金是以职业为基础的退休保障计划,除豁免人士外,凡年龄在18岁至65 岁之间的雇员和自雇人士都必须参加强积金。强积金计划推行时间虽然不长,但其效果非常明显,目前已覆盖了86%的香港就业人士。在强积金投资上,香港特区政府对投资范围、投资比例及投资工具等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保证了基金的稳健运营。由于人们可以灵活地选择其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方式,近年来,强积金的总资产净值每年增长超过三成,截至去年底已滚存至1200亿港元。

相对于内地的养老退休系统来说,香港强积金有三个主要的特点,第一是涵盖范围广泛;第二,账户由独立受托人管理;第三,账户投资完全由个人自主决定。

覆盖范围广泛

香港实施强积金制度前,特区政府养老金覆盖比例只有1/3左右,远远无法满足人们对养老的需要。2000年12月1日,香港开始正式实行《强制性公积金计划条例》,简称为强积金。强积金并不完全由政府操办,政府主要的职责是敦促就业人士参与强积金,但具体的方式可由企业和个人自行决定。特区政府在推出伊始是这样定义的:“强积金是一种强制执行和属私营性质的养老金制度,旨在协助就业人士累积资金安度退休生活。”截至2004年10月底,97.8%的雇主、96.3%的雇员以及79.4%的自雇人士已参加强积金计划。

实施强积金制度办法很简单,就是受雇人员和雇主每个月都拿出5%的免税收入,将这些钱放在一个信托受托人的专门独立账户,由受雇人员选择账户的投资方式,决定投资哪个基金或保险,然后一直积累到退休便可将存入账户的钱连同投资收益一起取回。

根据强积金条例的规定,除了豁免人士或受雇不足60日的雇员,所有年龄介于18岁至65岁的雇员及自雇人士均须参加强积金计划,覆盖面非常广泛。相比较而言,目前内地退休养老体系的覆盖范围非常狭窄,主要参加人员为城市劳动人员,广大农村人口被保障比例还很低。

个人可决定投资去向

按规定,强积金账户必须由政府核准的受托人(通常是银行或信托公司)参与管理,每个账户必须明确记录所有资金每月的扣款和投入,详细说明投资损益情况,资金不得有任何挪用或作为其他用途。

这一点和内地的养老金制度有很大区别。现在内地的养老金账户由各地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社保中心)统筹管理,由于过去养老金并无系统积累,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改革退休制度后,社会统筹养老金发放资金已经入不敷出,所以社保中心不得不暂时挪用个人基本养老金的账户资金,就是说现在的工作人士所缴纳的养老金实际上正在养活当前领取退休金的退休人士。这种情况在美国以及欧洲各国都普遍发生,由此带来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养老金账户出现庞大的资金缺口。尤其是中国老龄化人口正逐步增多,资金的缺口很可能将进一步扩大。

从香港实行强积金4年多以来的情况来看,由银行或者信托公司独立托管个人养老金账户,可以给就业人士较高的账户管理信心,同时也能逐步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

除此之外,强积金本身最大的特色其实是,账户资金的投资和运作管理完全由个人自行决定,受雇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及年龄等因素,自己来选择不同品种性质的基金或保险,因此养老退休资金能够获得更合适的投资理财管理。截至2004年10月底,香港强积金计划核准的成分基金资产净值达1101.5亿港元,占强积金总资产91.79%。

高风险投资受欢迎

人们通常认为养老金是年老以后使用的养命钱,因此风险承受度很低。这种想法很正常,但奇怪的是根据香港强制性公积金计划管理局(积金局)统计,过去4年来所有强积金账户平均年收益率高达10.86%,如此高的收益率显示,香港的就业人士自行选择强积金的投资标的,基本集中于具风险性的投资工具上,其中股票型基金占有很高的比重。

强积金所能参与的投资基金有一个特定的名词,叫做“成分基金”。成分基金通常需要经过注册,同时需要符合香港证监会与积金局的指定标准,并且获积金局的核准。目前看来,积金局核准的成分基金之中,股票型基金与平衡型基金占有较高比例,从某种程度上也显示出各家基金公司热衷于提供此类品种,例如香港安联集团旗下的8个强积金成分基金中,仅有两个为非股票或平衡型基金,其余全是股票型或平衡型基金。这一点可能和香港股票市场的活跃程度,以及近年来比较高的回报率有关。

香港强积金还有个特色,就是免税额度较高。根据强积金的规定,每个人每个月最高计算缴款上限工资为2万港元,按个人及单位各5%缴款比例计算,共有2000港元的免税额。

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强积金的受欢迎程度,内中玄妙,也值得内地政策制定者深思。

(摘自《经济》杂志)

上一篇:奥运题材纪念品掀起收藏热潮 下一篇:从美国经验反思中国的房地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