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2-07-17 11:16:08

微创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关键词】微创;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9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93-02

高血压脑出血(HICH)是指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实质内出血,是脑血管病中死亡率和致残率很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高血压脑出血在中国占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1]。本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2例,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开颅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并进行对比分析,为神经外科医师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择库车县第一人民医院脑外科2009年1月――2011年12月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82例,随机分组为微创手术组92例和开颅手术组90例。其中汉族73例,占40.1%,维吾尔族109例,占59.9%;男性132例,占72.5%,女性50例,占27.5%;平均年龄56.15±7.87岁,最小39岁,最大77岁。平均高血压病史15.19±5.45年。出血部位由多到少依次为壳核、丘脑、脑叶,分别占45.6%、32.4%、22.0%。微创手术组和开颅手术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1.1入选标准有明确的高血压病史;一次脑出血或者既往有脑卒中病史,且无后遗症;具有手术指征,入院头颅CT中线移位>1cm,幕上血肿量30-60mL;均为急诊入院,发病至入院时间不超过5h;无手术禁忌证;全身无严重的其他合并症或者无其他危及生命的疾病。

1.1.2排除标准确诊为非高血压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引起的血肿;脑干出血及其他原因导致脑出血及脑干功能衰竭;出现脑干损伤危机生命体征或者合并其他严重并发症。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时机的选择两组均在出血后24h内进行手术。

1.2.2微创手术微创引流组:根据出血后的头颅CT,选择血肿最大层面为穿刺中心,在头部作标记,确定靶点及穿刺路径。穿刺点注射局麻药后,取适当长度的穿刺针与电钻连接,由穿刺点垂直进入血肿腔后拔出针芯,接上10mL注射器缓慢抽吸脑内血肿,吸除2/3量血肿后,调整并固定引流管,术毕。术后向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2万U+生理盐水5mL,夹闭2-4h后放开,每日两次,动态复查头颅CT了解引流管位置与血肿量,至血肿量引出80%-90%以上时拔除引流管(约术后3d)。如果血肿破人脑室或者脑室铸型时,同时行患侧脑室外引流术。

1.2.3开颅手术常规骨瓣开颅组:于全麻气管插管下行单侧颞部或额颞部马蹄形切口,骨瓣开颅,于非功能区切开皮层用吸引器在直视下清除脑内血肿,冲洗血肿腔,确切止血。根据术中情况决定是否还纳骨瓣,如术中清除血肿后脑组织张力明显减低,则应还纳骨瓣,行骨板成形。

1.2.4术后处理两组术后给予脱水、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预防并发症等对症处理与治疗。术后1周予以肢体功能锻炼等康复治疗。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8,p>0.05),从NIHSS评分来看,两种手术均有效,见表2。

3讨论

脑出血(ICH)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血肿和局部血管活性物质导致周围脑组织缺血、变性和坏死。目前研究认为,高血压脑出血后神经损害是致残的主要原因,血肿的占位效应引起血肿周围缺血半暗带形成和局部颅内压升高,以及出血后产生的凝血酶等有害物质共同作用导致神经组织损害[2-3]。

通过外科手术清除血肿不仅可以减轻血肿的占位效应,改善局部缺血,还可以减少血肿分解产生的各种毒性物质对脑组织的间接损害,进而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的预后[4]。近年来微创手术因微创、操作方便、快捷、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得到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Liu M,Wu B,Wang WZ,et a1.Stroke in China:epidemiology,prevention,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J].Lancet Neurol,2007,6(5):456-464.

[2]李在雨,罗毅男,金美善,等.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2,34(1):60-63.

[3]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89.

[4]翟勇,夏冰.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时机及术式选择[J].医学综述,2008,14(1):110-111.

上一篇:探讨彩超在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下一篇: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