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网络研讨”的引导和管理

时间:2022-07-17 10:05:24

校园“网络研讨”的引导和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校教育教学研讨的方式也发生了变革,网络研讨作为“面对面”研讨的补充,正在各校蓬勃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对校园“网络研讨”的引导和管理。

一、校园“网络研讨”的优势

1.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不必将一班子人圈定在某一固定的时间、空间里进行教育教学研讨,不必受上班时间的制约,不必受规定研讨时间的限制,让参与者能有较充裕的时间思考,更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

2.可以突破研讨发言面的局限,让参与研讨的教师人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将思考、建议、商榷意见等与同仁们交流。“面对面”的集中研讨往往受研讨时间的限制,在研讨发言面上比较受限制,不可能让所有参与研讨的教师都充分地阐述各自的观点与思考。网络研讨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可以规避参与者参与研讨的“羞涩感”,让参与研讨的教师借助文字,畅快地阐发自己的观感、思考、理解、建议等。“面对面”研讨时,有时有些教师习惯于当“收录机”——只收音不发声,这样就会丧失参与研讨、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而网络研讨由于不必直面研讨现场,面对电脑屏幕,可以尽情地表述自己的真实感悟。

4.可以降低教育教学研讨的“成本”,比较经济实惠且有效。有时,为了提升教育教学研讨的层次与质量,学校或研讨活动主办方需要从外校、外地邀请来一两位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请他们为研讨活动提供智力支持。这是研讨的现实需求,但同时也增加了教育教学研讨的资金成本。而网络研讨则可以让专家不必亲临研讨现场,无需长途劳顿,异地便可以实现“隔空研讨”,在研讨成本上也得到了压缩。

5.可以引入形成更多的“声音”形成“研讨群”。这是“网络研讨”的强大生命力,当一地一校在进行某一专项的教育教学研讨时,利用网络,就可以预先公告,让更多的学校参与到这次研讨中来。这样就可以“兼收并蓄”各地各校的教育教学的最新成果,实现“无界研讨”,特别是对一些参赛课等的研讨,采用这种方式开展研讨,可以接纳到更多不同的声音,有利于参赛课和常态课的不断改良,相互促进。

二、一些学校在开展网络研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不鲜明。每次网络研讨前,教导处也发了研讨公告,主持人也将研讨所邀请的嘉宾连同他们的头衔、职务、业绩等进行了推介。到了指定的时间,老师们能够做到按时进入网络研讨,但每次看整理后的研讨记录就会发现,剔除去那些寒暄、闲聊、调侃等成分,真正与本次研讨相关的内容甚少,显得骨感十足,花费了两个小时的网络研讨时间,留下的有价值有效益的内容并不多,削弱了主题,网络研讨的质量大打折扣。

2.主宾不清晰。网络研讨要想追求质量,还是应以一校为主。为了扩大研讨的范畴,适当地引进外来研讨群,借助有名望的嘉宾的智力支援,以提升本校网络研讨的效益,这是明智之举,也是现实需要。但在真实的网络研讨中,笔者发现,外来的研讨群往往过于“强势”,他们会“提高声音分贝”,一股脑儿地在网络上“宣扬”自我学校的得意之举等,而将举办研讨的学校教师“撂”在一边“沦为”看客,导致了网络研讨的低效益。

3.秩序不井然。网络研讨无需直接面对面,隔着电脑屏幕,谁也暂时看不见谁。由于是手敲键盘输入文字,教师之间在文字录入速度上是存在差异的。于是,在网络研讨上经常会看到一个人的发言被“撕扯”成了好多“碎块”,急于表白自我观点的教师又缺乏耐性,这样,呈现在网络上的语言有时就具有非常强的跳跃性,一个意思尚未表述到位,屏幕就已被另一个或多个其他内容所“侵蚀”,不井然的网络研讨秩序,使得研讨的效果无法最大化。

4.研讨不深入。表面看起来很热闹,每两周都会有一次固定的网络研讨,每一次都定一个研讨的专题,每一次都可以看到洋洋洒洒的“研讨原始记录”,但一个学期下来,当我们回过头去审视这些研讨内容时,就会发现这种只注重“量”的网络研讨,仅仅只是浮于表层,缺乏对某一专题的深入探究,不见“质”的飞跃。同时,每一次研讨过后,只满足于将研讨的真实过程“无遗漏”地摘录下来,缺乏后续的整理、总结与提炼,这也是造成研讨不深刻的直接原因。

三、加强对于校园“网络研讨”的引导和管理

对于已成研究趋势的校园“网络研讨”该如何运作,以彰显其独特的教研优势呢?笔者拟有如下几点思考与建议:

1.网络研讨要立足本校,实现全员齐动。对于一所学校而言,网络研讨应该成为校本研修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年龄段的教师都应该学会相应的教育信息技术,不能以年龄大了、快退休了、这是年轻人的玩意儿等为借口,不参与网络研讨。利用每周某一固定时间段,或是周末的某个时间段,无需全体教师都集中到学校来,只要在家里,准时打开电脑,挂上“校园研讨的QQ群”或是“校园教研BBS”等,就可以参与网络研讨。每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学校教导处、德育处都要进行“网络签名”,并根据网络研讨的发言踊跃程度与发言质量等,给予等级或评语备案,在相关的会议上予以表扬。每次网络研讨结束后,教导处、德育处都要指定专人进行网络研讨的发言纪要整理。期末时,将网络教研的“全期活动全景”汇集,作为评选“研讨积极分子”等的依据。以此促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网络研讨活动,鼓励全体教师人人发言,人人发有质量的研讨言论,在活动中提升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2.网络研讨要立足实用,注重解决问题。网络研讨不能搞花架子,网络研讨应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立足在全体教师的现实需求上。每个学年或学期初,学校在网络研讨的话题选择上,要提前征求意见,海选“研讨话题”,来自一线教师现实需求的话题才是真话题。学校在教师提交研讨话题的基础上,再结合当年学校学年、学期等的工作计划,筛选、确定当年或新学年、新学期的网络研讨话题。这些话题一旦确定下来,就要提前公告全体教师,要求教师有意识地结合这些话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素材,立足自身进行研究,形成某一研讨话题的书面发言稿,留着“备用”。若教师自身感觉对这个话题的钻研还不够深刻时,可以通过理论学习,通过寻找优秀教师的成功案例,寻找类似话题的已发表在公开刊物上的文章,“借他山之石攻玉”,形成研讨的准备稿。这样,每次研讨前,每位教师都做了精心准备,网络研讨起来便会主线清晰,内容充盈,互相启迪,收获一定是丰厚的。

3.网络研讨要选好“头雁”,锻造“研究先锋”。网络研讨的效益如何,关键取决于组织网络研讨的主持人。一所学校要想在网络研讨上创造奇迹,就必须要立足校本精心打造一支教育教学研究的“先锋队”。学校要发展,教科研须先行。每所学校总会在自身建设与发展的进程中培养一些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高手”——他们往往都是教育教学研究的自觉者,他们立足课堂,且行且思;他们贪婪地吮吸教育教学理论的琼浆,且用且试;他们勤于笔耕,业绩丰硕……这些教师是学校的财富,在网络研讨时,更应该给这些教师压担子,让他们担任网络研讨的某一专题主持人。这样,这些主持人在主持研讨之前,他们就必须比一般的教师更用心地进行准备。同时要求他们要善于倾听,善于提炼,还要善于引发。当教师的发言结束后,要即时对某一教师的发言进行恰如其分的点评,并能从这位教师的发言中找到“闪光点”与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新话源,引发参与研讨的教师再度“陷入”新思考。这样的主持人精神必须高度集中,思维必须高度敏捷。这样的历练对校园中教研的先行者而言,又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有利于师能的新增值。同时,每一次的网络研讨也促发了全体教师的思维激荡,为他们提供了完善、充实、修正自己的研讨文章的机会,让每一次网络研讨都产生积极的正效应。若有刊物发表了教师的论文,就别有一份喜悦在心头,又促进了教师参与有效网络教研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4.网络教研要立足本校,引进“外援”。“井底之蛙”的眼界固然容易受到限制,但一直想依赖“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不是最妥当的。网络教研的目的是提高本校全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本校的发展服务。因此,学校在学年学期初,就应该针对网络教研的专题,寻找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提前将话题或是教师最聚焦的疑问提交给相关的专家、学者,恳望他们能拨冗为我们老师进行书面释疑。若专家、学者能在我们网络研讨的时间段“现身”,那对全体教师的网络研讨的干劲将是莫大的鼓舞。若专家、学者没空,事先有了他们的发言稿,主持人可以根据网络研讨的进度进行“摘要广播”,那产生的效益也将会是等同的。

当然,也可以事先将学校本学期、本年度的网络研讨的话题挂上校园网,通过地方教研部门的网站,信息,让有兴趣参与此类话题研讨的其他研究群也介入。为了避免在网络研讨时“厚他薄己”,笔者的建议还是要“谨慎引入”。可以让主持人先与“外来群”进行沟通,或者是主持人先介入“外来群”某一话题的研讨,待研讨结束后,主持人进行大刀阔斧的梳理、提炼,留下最有分量最有价值的研讨收获,在本校进行网络研讨时,主持人再针对本校教师的现场研讨情状,适时“摘录广播”。这样的“外援引入”可以避免网络研讨时的“喧宾夺主”,让本校教师听到“外援”最精彩的“发声”,既扩大了视野,增大了交流面,又保障了校内网络研讨的秩序性。

总之,网络研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方式,只要学校和教师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真实参与,不断提炼思考的结论,就能让每一次的网络研讨激发出新思考,让教育教学研究形成“无限循环”的良好态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网络研讨将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无可争辩的新动力。(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实验小学)

上一篇:关于地球,你知道吗 下一篇:中小学校长的校本课程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