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麟导师运用通阳思想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经验举隅

时间:2022-07-17 07:37:37

李学麟导师运用通阳思想治疗小儿外感疾病经验举隅

摘要:李学导师擅长治疗外感热病,在小儿外感热病治疗中提倡"通阳"思想指导临床。或宣散、或通里、或消食,目的在于使气机得以畅达,津液得以敷布,精血得以运行,机体得助而驱逐外邪,阴阳从而恢复平衡。

关键词:通阳;小儿外感热病;临床经验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通脉四逆汤"散阴通阳",白通汤"葱白之辛,以通阳气",开创性地应用了通阳之法,直至清代叶天士提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并创造性地提出"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治法后,通阳才真正引起医家重视,并不断在临床中应用。导师李学麟在临床中也一贯重视阳气的作用,倡导"通阳",认为所谓:"通阳":即是使郁遏之阳气得以舒展、畅通、宣泄,从而使气机得以畅达,津液得以敷布,精血得以运行,机体得助而驱逐外邪,阴阳从而恢复平衡。现将其应用通阳思想治疗小儿疾病的经验略述于下。

1 小儿外感发热疾病中通阳法的应用

小儿外感发热的治疗,临床大多以解表为初期最重要的治法,或辛温、或辛凉、方药也多为桂枝汤、小柴胡汤、桑菊饮、银翘散之类。导师对于小儿外感发热这一类疾病有个基本的认识:无论是风寒表虚证、还是风寒表实证,无论是风热还是湿热病邪外袭肌表等所致的外感热病,卫表阳气的郁闭是其共同的病机特点。寒性病邪本身具有收引特点,阳气郁闭容易理解;热性病邪侵袭肌表,在疾病的早期也存在郁闭肌表的情况,只是郁闭的程度上有所不同。当然这里的汗并非大力发汗,而是通过轻清辛凉之品,达到解肌,卫阳得以宣通的目的。

鉴于小儿体属纯阳,患病之后容易从阳化热的病理特点,在小儿外感热病的治疗中,导师主张一方面遵循"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及"在卫汗之可也"的思想,使郁遏之邪热向外透达。在临床创"抗感一号"治疗风热类病邪所致发热;"抗感二号"治疗湿热外感所致发热。"抗感一号"脱胎于银翘散,辛温辛凉并用,方中金银花、薄荷合荆芥、淡豆豉宣透表邪,甚至加桂枝通行经脉,促进表邪外散;连翘、黄芩、石膏内清里热。抗感二号以三仁汤为主方,仍加桂枝、淡豆豉通阳疏表,黄芩清热化湿。

小儿外感发热又容易出现夹滞的情况,特别是常规解表而发热不退时,或者患儿发热退而复升时更要考虑有无积滞的存在,此时当以山楂、槟榔、神曲、麦芽之类消积导滞。此时的清里热、消积滞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使体内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气机宣通,三焦通利而使阴阳平和。

2 小儿乳蛾通阳法的应用

小儿乳蛾有急乳蛾和慢乳蛾之分。急性乳蛾临床表现中一般均有发热,故该病的治疗类同与其他外感热病的治疗。这种里热或为平素嗜食肥甘厚味,饮食积滞化热而来;或为风热之邪迅速入里化热而表邪未解;或为平素本有肝热,遇风热外邪,两热相合而致病;或为平素大便干结难行,大肠传导不畅,再感受外邪所致。临床中常见到的高热患儿肢末冰冷即是阳气郁遏的典型表现,这种情况在急乳蛾中更为多见。

急乳蛾的治疗导师主张表里同治,在清热解毒药物应用的同时,强调通阳。阳气畅通,疏散,则邪热得以宣泄,气血得以畅通,肿大之喉核得以消散。在药物的应用上除了应用桂枝、淡豆豉、藿香、荆芥等辛温发散,祛邪外出等通表之药或薄荷、蝉蜕、僵蚕等辛凉解表药外。同时也注重通里药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类:①清里热药:如黄芩、板蓝根、马勃、石膏等;②消食导滞药:如山楂、神曲、槟榔、厚朴等;③泻热通腑药:如瓜蒌仁、火麻仁、甚至大黄、芒硝等急下通腑泻热。这些通里药的应用目的也在于使周身之阳气运行通畅,气血得以流通,从而使外邪通过外散内消或二便等形式消散。

案例1:患儿男,6岁,发热咽痛2d,体温最高达39℃,时有畏冷感,咳嗽偶作,痰少未咯出。来诊时见面目红赤,口唇干红,舌红苔薄黄微腻,二便自调。夜间辗转俯卧难安。血象示WBC13×109,N85%,查体面色红,鱼际偏红,咽充血明显,双扁桃体Ⅰ°,未见脓点,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罗音,西医诊断:急性扁桃体炎。予以头孢羟氨苄及退热药服2d,热势稍降复升,至傍晚热势更高。辨证风温袭肺,表里同病。治当辛温复辛凉,双解表里。处方如下:蜜麻黄6g、苦杏仁6g、银花15g、连翘10g、桂枝10g、毛柴胡12g、荆芥12g、黄芩10 g、生石膏40g、淡豆豉9g、马勃10g、山楂10g、神曲15g、全瓜蒌15g、甘草3g。

1剂后患儿汗出热退,至夜未再上升,次日再诊,精神好转,食欲不佳,咽仍红,为热病后余热尚存,脾胃损伤之故,2剂在原方基础上减去豆豉、柴胡,石膏减去30g,2剂后诸证消退,神情自安,嘱以清淡饮食调养数日,不可骤食油腻肉类生冷瓜果,以防食复。

按语:该方麻黄、桂枝辛温通阳和卫,银花、连翘辛寒疏风清热为君;荆芥、柴胡、葛根、豆豉诸药解表透热,共为臣药;佐以黄芩、大青叶苦寒清热解毒以除内热,杏仁开宣肺气以止咳;因小儿多积,酌加山楂、神曲导滞泄热,瓜蒌润肠通便。该方融温凉于一方,表里兼治,故可快速退热。必要时还须应用温热药鼓荡其闭遏或不足之阳气,使其振奋而能驱邪外出,但使阳气得到舒展、畅通并有所宣泄。只有这样,才能使闭者开,郁者伸,滞者通,结者散,达到阳气流通,畅达无阻,津液敷布表里上下,气机升降出入有常,恢复小儿体内阴阳相对的动态的平衡目的。

案例2:患儿男,5岁,2013年3月25日以"发热、咳嗽2d"就诊,就诊前2d傍晚出现发热,体温升至39℃,畏冷,无汗,鼻塞流涕,咽痒,头痛,咳嗽不剧,痰少未咳出,夜间可闻及喉中痰鸣,咳甚或饮水则呕吐痰涎,纳呆,大便微溏,夜卧不安。查体咽充血,双扁桃体Ⅰ°,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罗音,心律齐,舌红苔白厚。治当解表宣郁,清化湿热。处方如下:藿香15g、青蒿15g、桂枝6g、厚朴6g、苦杏仁10g、茯苓10g、煮半夏9g、黄芩15g、淡豆豉9g(后下)、板蓝根10g、辛夷花10g、白芷10g、北山楂10g、甘草3g。

该方服1剂,至午夜方微汗出,体温渐降,次日复诊,热势已退,然咳嗽加剧,喉间痰鸣更甚,舌苔由白转黄,表邪已解大半,邪热与痰搏结,闭阻肺气,转以宣肺化痰为主,方如下:蜜麻黄6g、苦杏仁10g、紫苏9g、连翘12g、黄芩10g、厚朴6g、浮海石15g、辛夷10g、苍耳子9g、射干10g、地龙干20g、北山楂10g、甘草3g。

经服3剂,患儿咳嗽渐减,后以调理脾胃收功。

按语:发病之时为春分后5d,病当为春温之属,必有夹湿,故退热之药一改大剂石膏辛凉宣泄之法,转而以芳香化湿,达邪外出,做到了辨证论治,三因制宜。二诊痰湿已渐化热,肺气郁闭,当以清热化痰,宣通肺气为要,故以麻杏宣肺,黄芩浮石清热化痰,地龙加之解除支气管痉挛,共奏痰清咳止之效。而湿与热两种病邪"以阳为旺则从阳,以阴为旺则从阴",其病理性质可以随疾病正邪双方的演变而出现"从阴"、"从阳"的变化,而小儿体质中的"纯阳"特性,更易使其郁而化热,此时只用寒凉,每易耗伤阳气,促其寒化或郁遏更甚,纯投温热,又会助热伤阴。当此错综复杂的变化之际,应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宜寒温并用,清热祛湿,兼顾脾胃,并根据具体情况而调节寒温用药,以期祛邪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

上一篇:胃大部分切除术与单纯修补术治疗急性胃穿孔的... 下一篇:嵌入式Judet固定架与吸收肋骨钉治疗多发性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