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质疑,激活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17 05:43:57

引导学生质疑,激活语文课堂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都是从问题开始。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如何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如何共同营造一堂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进行研究与探索。

语文课堂 民主 质疑 乐学 差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随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一直沉闷、乏味、效率不高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的改变。课堂上,没有提问是教育的悲哀;只有提问是教育的倒退。可见,质疑在读书学习中显得至关重要了。老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操作中,就要通过一些确实有效的质疑方法,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激活语文课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呢?

一、疑自内心,课堂要有民主氛围

教学中,为了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中的那种教与被教、灌与被灌的现象,教师变被动式教学为主动式教学,放下了架子,态度和蔼,语气亲切,用尽一切办法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可细心的却发现:有些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并不是真的质疑,而是明知故问;或是有的学生为了配合老师的教学,迎合老师的心态,在已经进行预习的基础上,却依然在“依题质疑”,问一些“这篇文章写了谁?写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之类的问题,让人听了哭笑不得。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从“教人求真”的育人原则出发,从“实事求是”的做人角度出发,我们应该在学生质疑前,中肯地对学生提出要求:课堂上,仔细读书后,再提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只有这样,问得真实,问的真诚,课堂上才会洋溢出“生命的对话”。例如,在一次观摩课中,一位老师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让学生在浅悟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一生问“为什么称地球为人类的母亲?”师:“你怎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生:“因为地球不是人,没有生命。”师:“好,是真问题……”接着,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又提出了十几个问题。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主张,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充满生机与活力,更好地在探索中进行自主学习。

二、疑出目的,课堂要有差异引导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凸显差异,创设让学生质疑的情景来调动不同类的学生思维,适合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实际和需要。例如,课堂中,有的学生的问题很不明朗,老师一时没有琢磨透学生的问题,便会容易忽视了学生的真实问题。在一次听课中,一位老师执教了《长城》,一生质疑:“长城是谁修筑的?”问题一出来,全班哄堂大笑,学生红着脸悻悻地坐下,难道学生真的在读完课文之后还不知道长城是谁修筑的吗?不是的,学生一定是没有把自己的问题表达清楚,也许他要问的是“长城是哪个朝代修筑的?那个皇帝修筑的?后来又修了吗?”“有多少人参加了修筑工程”之类的问题。如果老师再稍稍耐心些,注意引导追问一句,或再给学生一个机会,情况就也许迥然不同了。

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被点燃的火把。课堂教学也不再是仅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过程,它已成为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遇到上述问题时,教师应引导展示他们提出问题的思考过程,通过“为什么会提这个问题啊”“你是怎么想的”之类的引导,让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

三、疑的有法,课堂要有乐学的动力

有人说:“要尽量挖掘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课堂的时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句话就要挖掘教材,孰不知过多的学习内容只能让学生学习的很疲惫,从而逐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很容易导致两极分化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拨动学生的兴奋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锁定内容,在关键处思考,与无疑处生疑,让学生在乐学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课中的“三问”让人颇受启发。

一问: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二问:针对“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一句疑问。

三问:将上句中的“他挖了”改作“我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你有什么要问的?

学生提问:是什么力量支持着这位父亲?

为什么没人阻止他?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说“他挖了38小时”……

孩子的问题可谓“一针见血”,整节课以疑促读,设计巧妙,环节简单,有效地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搭建了平台,令人回味无穷!

四、疑到深度,课堂要有价值体现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也鼓励学生质疑,但学生总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有时是为了提问而问了一些无效的问题;有时,即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已经充分预想了学生的差异,但是由于学生学习情境和学习过程的动态生成的特点,也会有一些问题是在教师的预想之外。因此,教师需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产生矛盾,促进思维的深度发展,提升思维的批判性。

例如,教学《凡卡》一文中,由于文章叙述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凭学生的阅历根本不会深入文本,体会到文字后面的深层内涵。所以,一位老师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之后,这样引导:

1.师问:乡下生活是那样快乐、美好,在鞋匠家的生活却是这样的悲惨痛苦!同学们,此时你有什么要问的吗?

生:既然乡下的生活这样好,爷爷为什么还要把凡卡送到城里呢?

……

2.师:既然凡卡过着这样痛苦的生活,他为什么不跑回乡下?

生:他没有鞋。

师:凡卡在哪里作学徒?

生:鞋匠家。

师:此时大家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在鞋匠家里做学徒却没有鞋穿呢?

……

听完这节课后,令人不禁感慨:“这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呀!”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不仅仅抓住了疑点,进行有效的铺垫,还一步步把学生推到了矛盾的边缘,让学生伴随着疑问去思考,在思考中解决困惑,让知识得到了提高,思考有了方法。这才是真正实现我们所推崇的“启”之道,引之“本”意愿,课堂价值也就得到真正体现了!

赞可夫说:“只有我们充分认识到学生质疑的好处,并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一定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变革的时代新人。”因此,在课堂中巧用质疑,让学生摆脱教师这根“拐杖”的束缚,学会独立行走,学会自己攀爬的技巧,自由地在知识的海洋中迎风破浪!到时,我们的课堂必定会精彩不断。

参考文献:

\[1\]课堂中如何鼓励学生质疑问题.中国华夏教育网,2011.

\[2\]罗碧华.关注学生差异,课堂上的提问点拨、引导要有层次性、差异性.全国继续教育网,2011,(12).

\[3\]谭培霞.质疑——掀起你的盖头来.杏坛小学语文教学,2009,(9).

上一篇:谈初中政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