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及监管

时间:2022-07-16 05:30:10

职校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及监管

目前,高职院校实习基地已经形成了以综合职业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校内、校外两个实训空间环境。然而,这两个实训空间环境都远不够成熟,尤其是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方面还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模式的需要。如何完成校内学业与校外实训的顺畅衔接,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实习作为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环节。实习实训基地的质量高低直接左右着此环节的整体实现水平,影响着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形成。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就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激烈,对大学生的能力层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校外基地实习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已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虽然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而且也取得了不少可资借鉴的经验,但就目前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状况来说,仍然普遍存在着许多不足:1.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和管理质量,接纳高职学生时对实纲的要求往往不太感兴趣或者不够重视。2.高职院校与校外实习基地平时联系较少,缺乏沟通,没有建立起校企间相互间理解的感情,导致企业的技术人员及员工对实习的学生热情不高。3.实习基地不够稳定,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同意高职院校在其建立实习基地往往建立在高职院校教师与基地关键人物的私人情感上,一旦学校教师或企业人员发生变化,这种联系就有可能立即被终止。诸多因素造成了一部分高职院校校外实习实训不过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无法从这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掌握所需的技能、积累所需的经验,这又制约了高职培养的人才规格,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那么,如何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为轴心强化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成了高职教育者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建立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途径

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学校方面必须精心地为学生搭建一个职业生涯发展的最初的平台———建立良好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降低从学校到就业的落差。其实现的途径,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重视对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企业的全方位考察:酒店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到企业组织者的管理理念、企业的文化特色以及企业师傅即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情况等多个方面。

首先,着重于考察酒店企业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规格无不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需要基础之上的,脱离了此需要的专业设置无疑是无本之木。其专业设置总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瞄准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的走向,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的,而在培养学生的规格方面可能更多地还是考虑经济发达地区的需要。一般来说,企业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快速,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就高,对培养实习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从业品格就会形成积极的影响。

其次,企业组织者的管理理念。学校在选择企业时起点要高,要重视对企业组织者管理理念的考察。拿破仑曾经说过,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羊可以打败一头羊领导的一群狮子。在《亮剑》中李云龙也指出,一个组织的缔造者的精神气质直接决定了该组织的团队精神。这句话道出了领导者对一个组织来说影响巨大,地位非常重要,他能把一群羊变成狮子,也能把一群狮子变成羊。企业组织者的管理理念就是该企业的精神支柱。

再次,考察企业的文化特色。要重视对企业的组织文化、管理层以及实习现场、企业经营理念等。比如组织文化(OrganizationalCulture),或称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它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并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共同意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良好的组织文化能够激发员工产生自觉的内驱力,主动完善自我,充分发挥潜能;能够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增强员工间的信任与理解,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合作力,为组织注入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提升组织的社会形象。一个组织如若缺失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像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是站不起来的。员工只有从内心认可组织文化、融入组织文化,才能为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与组织同命运共患难,也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逐渐体现出成为组织人的调整性、参与性、自豪感、挫折感的“性感”特征,真正成为组织的一员。像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组织文化等。酒店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是他们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地带,在这里他们的职业理念、组织意识以及奋斗目标等最初的动因会逐渐形成并影响其一生。校外实习基地必须能够满足养育学生良好的职业精神的需求。所以,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应该重视企业组织文化,重视考察其生命力、内在活力、是否能够与时俱进,以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从业风格,从而形成良性发展。

理论上,对于一个成熟的人而言,实习基地的优劣对其影响是不会太大的。如果企业管理机制完善,人员精良,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从业感受;反之,学生则可以从中汲取失败的教训,形成的从业感受会减少许多积极因素和理想色彩。然而,高职学生往往缺乏对企业实际的真实的评判能力,这样企业在其职业生涯的入口处就具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对其职业生涯将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可以说企业造就的是其职业品格。同时,学校与企业之间要加强沟通,达成共识,使校企共谋发展。学校要求企业成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延续的和缓的过渡带。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企业的发展也有赖于其人才梯队建设,最忌讳的是员工的跳槽。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认可了企业的内在精神,就会热爱这个企业,会成为企业人才梯队中稳定的有生力量,为企业未来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最后,重视考察企业师傅即指导教师队伍的构成情况。学生在进入职业之初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企业师傅是学生职业生涯的第一任指导者。企业导师也就是职业社会的灵魂工程师。所以企业导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而且还必须具有培养行业新秀的奉献精神,诲人不倦地指导刚出课堂的职业新手上路。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轴心强化高职酒店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具有现实可能性

酒店专业人才缺口很大,人才竞争激烈,学生供不应求,这种形势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给高职院校按照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合理选择企业成为可能。酒店企业的高级管理者的分工非常细致,包括了企业内部运转、业务拓展、政策把关、连锁经营等方面。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语言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而且要熟悉酒店业行规、法规及其操作模式,还要具有丰富的前台工作经验和把握市场动态及发展趋势的能力。正因为要求非常高,因此目前高质量的酒店管理人才非常紧缺。这些能力又不可能在学校的课堂内直接生成,需要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实际上,从员工的个性素养、语言能力、服务水平、专业技能几个方面来说,个性素养,诸如踏实、勤奋、好学等是最重要的。学生的个性素养是否具有从事酒店行业的潜质,是否具有发展潜力,是否善于理解国际酒店的发展目标与期望,这些都取决于来自学校和实习基地双方的酒店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学生理解从事酒店业的人才应该具有谦逊的品格,而不是自大、骄傲;最好能习惯地保持自然的微笑,并且机灵聪敏,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善于与人沟通,而且自觉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随着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等的举办,业内有识之士几乎达成共识的就是酒店行业人才缺口严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更是严重短缺。虽然建设自己稳定的人才梯队过程缓慢,但是企业仍然不得不把它放在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位置上,很多星级酒店为了解决自己的人才问题绞尽脑汁。

在校外基地进行的实践教学活动,要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需要的是校企双方的通力合作。在众多的酒店企业中选择合适的对象是可能的。学校要培养学生的素质,其中和谐快乐健康的心理素质却是高于一切的。快乐的生活,由衷的微笑应该是所有课程追求的最终目标。而酒店行业作为服务业,其微笑服务的宗旨贯穿于所有的服务过程。所以从学生个人的发展和酒店业的服务规范来说,学校与酒店之间最易达成共识。企业通过接纳学生实习、吸纳学生就业从而完成自己的人才蓄积构建了自己的人才梯队,在目前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造就就构筑了自己的人才优势。所以,为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一个平台,使以和谐、快乐、健康发展为宗旨的实践教学大纲在企业得以实施,这是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的。

上一篇:酒店管理茶艺教学实践及创新 下一篇:国内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