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地方发展实践结合进高校《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7-15 04:20:41

将地方发展实践结合进高校《概论》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 高校《概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相对于其他几门思政课程来说,与中国国情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地方发展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该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将其整合进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丰富理论教学,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引导、激励学生。因此,教师应该关注地方发展实践,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将地方发展实践巧妙地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整合到《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 地方发展实践 《概论》教学 整合

高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担负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大学生,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大任务。《概论》课与国情联系更为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将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发展实践结合在一起,增强该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从而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而将地方发展实践成果作为《概论》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资源整合到教学过程中去,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一、地方发展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一系列被实践所证明了的理论成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地方的发展实践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个具体的缩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的具体体现和丰富展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强有力说明。

具体说来,地方发展实践成果就是各个地方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具有地方特色、对其他地方发展实践具有启发、借鉴意义的成果,包括发展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模式、事例等。例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浙江社会经济和文化各项事业飞速发展,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2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7万亿元,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第4位。同时,浙江在发展过程中也总结出了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经验、发展模式,如温州模式、浙江经验等。

这些富有启发意义的地方发展实践,无不体现出了各个地方勤奋进取、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保证了当地经济发展不断迈进,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发展奇迹,为人们提供了一些具有经验价值的思考。根据《概论》课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利用《概论》课始终如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将地方发展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案例和经验、理论巧妙地穿插、整合在《概论》的教学过程中,使它们成为《概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整合将在传承与发扬地方发展实践的经验、优化教学内容和启发学生、坚定学生信仰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二、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到《概论》教学过程中的必要性

《概论》课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和时代化的“大课堂”。地方发展实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概论》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突出时代性和现实性,才能使课堂讲授丰富生动,理论更具有说服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概论》课教学必然要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使理论更加具备说服力和可信度。

首先,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优化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概论》教材理论体系非常完备,篇章结构及其逻辑安排也很合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深刻的思想性、突出的创新性和鲜明的实践性。[1]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照本宣科,难免显得单调抽象、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应以教材为蓝本,在弄清相关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之后,还应该结合地方发展实践来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根据讲课需要对地方发展实践的案例进行取舍,在遵循教材的基本结构、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将一些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并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引入教学过程中来。

其次,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延伸知识的宽度,拓展教学空间,丰富理论教学。一切理论皆来源于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和经验总结。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要求,《概论》课的教学空间不应该“停留在书本上,局限于教室里”,而应该存在于广阔的现实生活中。[2]而地方发展实践为理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如,正是安徽小岗村的实践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原型。地方发展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就没有止境。因此,只有将地方发展实践成果整合进《概论》课教学中,才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本身有深刻的理解。在讲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时,既要注重理论成果的本身阐述,又要紧密联系实际,从理论层面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到课程中来。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恰当地选用各种事例来阐述理论,二是引导学生用所学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解答各种疑惑。[3]这样,才能把理论讲深讲透。

最后,从地方发展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自强不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为人先的精神品质,正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拼搏向上的宝贵财富。《概论》课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它是一种高层次的信仰教育和德育教育,具有强烈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的价值定向作用。[4]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社会中坚力量,除了应接受良好的知识技能训练外,还必须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提升和引导,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进取心。这是他们未来能够立足于社会服务于人民的思想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时刻在变动,在校大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正处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不加强思想教育,就容易出现道德观、价值观的扭曲。地方发展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品质,正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具体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容易感染和鼓舞学生。

以浙江地方发展实践为例,我们就可以找到许多可以整合进《概论》课教学中的许多具有说服力的实践资源和理论资源。例如,在经济发展方面,浙江创造了许多第一,全国首家个体私营企业、首家股份合作制企业、首家实行利率改革的信用社、首家股份合作制的城市信用社会、首部股份合作制的地方性法规等,都发源于浙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方面,浙江也摸索出了多个创新,例如著名的温岭市的“民主恳谈”形式。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展现,涵盖了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多个理论层面,是高校《概论》课的有效资源,可以通过案例开发、实践教学等手段,与各章内容相结合,将它们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增强理论的说服力。

三、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堂的途径

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的目的是让课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够真正进入到学生的头脑。要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地方最新发展实践的成果,分析这些地方发展实践的成果与教学内容的应对关系,本着贴切、鲜活、真实的原则,将地方发展实践有机地整合到案例中去。融入了地方发展实践成果的案例具体形象,内容丰富,能够让学生从感知的具体事例入手,调动其情感因此,以“情感―认同―导行”的方式学习,在感悟中实现理性的飞跃。[5]通过将地方发展实践融入案例中,为理论联系实际找到了最佳结合点,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规律。例如,在讲授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中的“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问题时,就可以将我国浙江企业的产品遭受国外技术壁垒这一问题作为案例,来说明全球化时代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以质取胜的战略。当然,在应用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辅助功能,它不能替代教材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案例只是希望通过大量的数据、生动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理论,是应该与教材结合在一起的。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熟练应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来将地方发展实践巧妙地整合到《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法有:(1)资料研讨。《概论》中很多章节的内容,基本上涉及地方发展实践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地方发展实践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教师应当充分重视这些资料的作用,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将平时整理的资料或案例推荐给学生阅读,并在课堂上加以讨论。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时,可以利用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来说明“多种所有制”在中国的地位及作用。(2)多媒体辅助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概论》课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反映地方发展实践的多媒体资料非常丰富,近年来,中央和各地新闻媒体相继推出了大量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纪录片,如《破冰》、《复兴之路》、《辉煌60年》、《伟大的历程》、《中国崛起》等。通过选择性地观看这些视频,让学生分析视频中关于地方发展的典型案例,从而明白地方发展对全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3)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近距离观察地方发展的最佳机会,对于增强《概论》课教学的现实感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社会实践的安排,如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组织学生制订具体的社会实践方案,有计划地参加、指导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加深对地方发展的了解,从而更进一步加深对《概论》课中所述理论的理解,增强教育教学的效果。(4)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地方发展实践为《概论》课的教学提供了许多鲜活的案例,而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则为将地方发展实践整合进《概论》课教学中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概论》课的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些在本地资源上建立起来的实践教育基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组织参观、现场教学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切实体验到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重要性。(5)社会热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有益于加深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因此,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正视社会现实,追踪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发展实际,确定要讨论的主题,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阐明观点,互相交流,这样,学生既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反思理论的价值。

总之,将地方发展实践结合进《概论》课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既丰富了课程的内容,使教学过程中增加了许多丰富鲜活的案例,从而加强了课程的生动性和说服力,同时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理论视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习惯,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能够生动活泼地走进课堂,帮助大学生系统地掌握这一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发展历程、精神实质及其最新理论成果,从而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参考文献:

[1][4]贾亚君.“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创新的四个向度.教育探索,2010,(4).

[2]史婷婷.开展社会调查,培育公民意识――社会调查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应用.教育探索,2010,(9).

[3]熊晓林.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讲授“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做法与体会.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0).

[5]黄桂华.改善“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效果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

本文系中国计量学院高教所课题“结合地方发展实践讲授高校《概论》课程的可行性研究”(编号:HEX201023)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高中历史作业有效讲评实施的策略 下一篇:高校学生工作引入ISO9000管理理念的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