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8-13 08:30:04

地方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 要:从当前农业高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提出了实践教学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根据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如下: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关键词: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185-02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呈现出新的技术革命,这就要求农业高校不断地进行变革,以期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高级农业人才。高级农业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农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等等,可以说实践能力是农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现代农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则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实践教学的定义

《教育大辞典》中将实践教学解释为:“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工程测绘、社会调查等。旨在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和独立工作能力”[1]。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等教育工作者的研究指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教学环节的一类,这些环节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2]。

二、农业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实践项目不够重视

从主观意识上分析,很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认为农科有别于理工科最大之处在于理工科实践性强,农科实践性弱,学习理工科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则不好找工作,也不好继续深造,而农科只要学习好理论知识即可,至于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生产车间的实际操作可以日后需要时再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课程是理论课程的补充,理论课学着难,实验课学着容易;理论课占课程总成绩的60%以上,实验课只占到20%-40%;理论课考试难度大,实验课没有考试,只有平时实验成绩,较容易取得分数;很多学生对实验课程态度不端正,认为可上可不上,没有认识到实验课程的重要性。

学生对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不认真,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把这些实践环节当成是大学学业中的负担,不能认识到实践环节对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重要性,这些都严重地影响实践教学的质量。

(二)教师缺乏全面的实践教学能力

农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应用性,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专业领域有较高的造诣,但对于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运用能力。很多教师理论课程教学效果好,实验课程教学效果不突出。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学方法单一,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启发性、引导性、探究式教学方式较少,不能很好地结合科研项目、生产实际和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实践能力明显不强,教师本身在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上下功夫也不够[3]。

另外,大部分教师属于行里出身,从高校到高校,没有实际生产经验,自身的实践经历较少,虽然在科研研究中能够弥补实践经历少的情况,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农业技术在实际生产中更新换代较快,很多教师实践经历明显跟不上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

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很多实验课程依附于其对应的理论课程,是对理论课程知识点的验证和结论分析,而理论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并不能确保实验课程知识结构的连贯性。农业高校独立于理论课程之外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课程较少。此外,还存在着部分实验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的情况。

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创新项目、参与科研等等这些实践环节也缺乏整体设计。很多学生实习、实训是一个内容,毕业设计又是另一个内容。

(四)实验课程的考核不够科学

教师将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出勤作为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依据,缺乏导向性。不能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实验技术、方法,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实践教学体系在构建上要坚持顶层设计的整体性。一方面,实验课程之间要按照理论知识结构的关系有机结合、相互衔接,做到不重、不漏、不断线。另一方面,要设计好实习、实训、毕业设计以及创新项目开设的时间、周期、学时,确保大学四年实践项目之间的连贯性和延伸性。

(二)服务性原则

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应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实践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实践教学改革的方向应立足于服务本校学科专业的发展需要。

(三)导向性原则

实践教学改革,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要让学生明白实践教学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除了加强实践内容的讲授外,还应加强对实践教学意义的人文讲解。

四、农业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实践教学观念

农业高校应将“以学生为本,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4]”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始终,坚持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践教学统筹协调发展的教学宗旨,突出对学生农学基本技能的培养,强调对农学科学的整体把握,培养一批理论和实践功底宽厚、创新和创业能力突出、适应和应用能力显著的农科应用型人才。坚持以先进理念引导高水平实验教学质量,引入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实验室文化氛围、开放共享实验室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此外,农业高校要做好专业教育工作,向学生展示学农的大好前景和重要意义,让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农业,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

一方面,农业高校应加强本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前瞻性的制定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规划,鼓励青年教师到兄弟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工厂开展学术交流和生产实习,弥补自身实践经历少,实践能力弱的问题;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出国进修,了解世界前沿科技知识和实践教学方式方法,使其在更广阔的平台锻炼自身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高校还应定期开展实践教学研讨会,交流经验、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另一方面,积极聘用企业高级工程师、生产主管等企业高级人才进入高校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他们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三)加强实践平台建设

农业高校应加大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完善实验室的实验条件,为学生提供先进安全的实验环境。应建立更多的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生自行开发实验项目。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创新项目比赛,允许学生的创新项目进入实验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实践平台。

农业高校还应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以弥补校内实践资源不足的问题。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建立校企联合实践基地,输送更多的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进行生产实践训练,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技能操作以及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知识和经验。

(四)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

实践教学应当突出教学过程的真实感受性,应当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操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穿插,做到理论教学中有实践案例,实践教学中有理论知识,将二者有机结合,加强直观理解,强化学用结合。例如,部分课程可以将授课地点改为田间地头、温室大棚、科研院所、生产基地等等,将理论知识和生产实践相结合,边学习边实践,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实践教学还应重视产学研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贴近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课题为依托,进行产学研协同教学,将培养重点落在应用能力上,突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采取校内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集理论教学与实验、实习和实训为一体。例如:突出实训环节的全科模拟环境,以学生就业工作岗位需要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注重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鼓励学生以所学知识为依据,在参与教师的科研和在实习单位的实习过程中认真地了解、分析每一个环节,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改革实验课程考核方式

构建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素质为导向的多元实验考核方法,将考核分为实验过程考核(平时成绩)和综合能力考核(期末成绩)两个部分。实验过程考核注重学生对每个实验项目完成情况的评价。综合能力考核注重学生对实验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掌握与运用能力的评价。通过建立科学合理学实验考核方法,从多层次、多角度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课程成绩,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

五、结语

实践教学改革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由之路,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竞争力中最核心的能力之一,在农业现代化如此迅速发展之际,农业高校应当抓紧时机、抓住机遇,以不断改革的思路创新实践育人观念、改革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技能、高素质的农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1412.

[2]高等农林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与外延[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3]陈宏涛,曹丽颖,吴锡冬.关于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谢朝霞.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职业大学公共英语素质教育构想[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0(6).

上一篇:王尽美在山东选择性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机缘 下一篇:高职院校艺术类新生素质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