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公共年金收支遇到的挑战

时间:2022-07-15 12:41:01

日本公共年金收支遇到的挑战

日本是一个后起的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欧美各国相比,各种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较晚,保险水平也比较低,到1961年才建立起全民加入养老金保险的体制。但是,日本政府为了赶上欧美的福利水平,极力提高养老待遇等。日本在1970年代,刚刚成为老年型国家时,全体国民的社会保障费仅为35239亿日元,占整个国民收入的5.79%,其中医疗、年金费用分别占社会保障费的58.9%、24.3%。到了1992年,社会保障费已高达538461亿日元,其中年金276482亿日元,占全体国民社会保障费用的51.35%,也就是说,占全体人口14%的老年人口仅年金一项就占了全体国民整个社会保障费用的一半还多。令人担忧的是,这笔费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仍以惊人的速度在增加。

日本现行的现收现付型年金制度,是典型的当代人抚养后代人的年金制度,随着经济形势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年金制度的运行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国家财政不堪年金支出重负

随着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领取年金人数不断增多,国家财政用于公共年金支出的比重不断增加,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日本从1975年到2002年,用于老年人给付费占社会保障给付费的比从0.5%上升到14.5%,随着整个社会保障给付费的增加,其占GDP的比从1970的5.8%上升到2002年的23.0%,财政支出中有近1/4是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财政中不断增加的年金支出只能靠国债和税收来弥补,到2003年,日本财政收入中,国债为36万亿日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81.7891万亿日元)的44.6%,国债依存度达到历史高水平,也即当年财政运行的近一半资金是靠国债在支撑。2006年度预计社会保障费和国债费支出分别占整个岁出的25.8%和23.5%,再加上地方交付费(18.3%)三项合计67.4%,也就是说,日本每年一半多的财政支出资金用于了社会福利、偿还旧债以及平衡地方收支上,由此带来的国家财政负担可想而知。

二、日本人口老龄化加剧年金的支出

联合国把65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7%的现象称为老龄化。日本早在1970年,老年人口比例已经达到7.1%,已经跨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1994年,老年人口比例达到14%,可以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在公共年金制度初建期,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当时对国民的平均寿命的估算是60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国民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目前日本已经成为第一长寿国,平均寿命延长到80岁,其中65岁以上的平均寿命,男性延长了8年多,女性延长了11年多。这样,使年金的支付年限大大增长,给年金支付带来了很大挑战。

日本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90年的12%不断攀升,到1995年,老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4.2%。2004年10月1日,日本总人口达到1亿2769万人,这一年虽然增加了7万人(0.1%),但是,增加数量和增长率都是战后最低的。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创过去最高达248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上升到了19.5%。其中,65―74岁(老龄者前期)人口为1381万人,75岁以上者(老龄者后期)人口为1107万人。全国90岁以上的初次突破100万人,其中100岁以上的老龄者超过了2.3万人。预计到2015年老龄者比例会达到26%,2050年达到35.7%。

如果年金替代率为70%,要维持年金帐户中给付额与缴费额的平衡,则1990年的在职劳动人口须将工资总额的12%转移给老龄人口,按此替代率,随着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加,到2020年工资的转移额为49%。这也就表示,如果不改变支付的现状,预计到2020年,当代人须将自己收入的一半用来维持上一代人的生活。伴随着老龄化的加速,其公共年金支出的逐年增加,日本从1999年到2020年期间,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公共年金支出总额将翻一番。

三、日本少子化抑制年金的收入

在日本老龄人口不断攀升、年金领取不断增多的同时,呈现在日本的另一个现象是人口的出生率不断的下降,也即少子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意味着当代以及将来从事劳动的劳动人口不断下降,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年金缴费人数不断减少,而为了维持不断增加的年金支出,缴费率不断上升,从而加重代际收入的不平衡。这样直接导致很多国民不愿缴付年金保险费,年金的资金来源面临危机。

日本的特殊生育率在西方各国中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少子化的趋势日趋严重。预计到2020年,日本0-14岁的人口,会由1990年的2273.1万下降到1761.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也由18.4%下降到14.2%。根据估算,日本如果想维持现在的人口数量,则生育率必须达到2.1,但是20世纪90年代初已经少于2.0。随着日本人口呈现少子化,缴纳年金的人数在减少,年金的来源也在减少。

随着老龄化、少子化现象的并存,年金收支的缺口从1995年的4295亿日元,到2020年时年金收支缺口将达到133711亿日元。如果不采取任何的措施,年金的缺口将会越来越大,年金的可持续运行必然受到威胁。日本年金制度必须进行改革,以适应日本社会少子老龄化的现状。

四、日本摆脱困境的具体对策

面临年金收支缺口的扩大,日本社会保障审议会年金部,从2002年1月开始讨论新的年金制度改革方案,根据2003年9月坂口厚生劳动大臣就给付和负担的草案提出的意见,了“关于平成16年年金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厚生劳动省提案,在2004年2月的第159次通常国会上提出了“修改国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独立行政法人法案”,2004年6月5日正式出台了“修改国民年金等部分法律的提案”和“年金基金管理运营独立行政法人法案”。

日本2005年年金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实现今后大约100年间的给付和负担的均衡,以实现年金制度的长期化、稳定化。既不能增加养老金缴费率,企业和国民负担已经很重,也不能降低养老金领取水平,目前水平不算太高,且具有刚性。为此日本政府采取了以下对策:第一,尽量控制厚生年金保险费的上缴比例,但是必须有所提高,每年只提高0.354%;国民年金的给付增加的幅度相对要小一些,每年增加280日元;第二,改变目前年金总额只根据工资及物价上涨幅度而进行调整的做法,引入根据收入决定支出的年金总额控制制度,即根据每年的保费上缴数来决定其给付数额,量入为出;第三,为了防止目前只靠自动调节机制而有可能造成给付水平的下降的情况发生,制定了标准的年金受给世代的给付水平,以确保不低于现役世代的平均收入的50%;第四,为了保证财源,从2004年度开始把基础年金的国库负担比率由1/3提高到1/2;第五,到2025年,最终保险费率达到18.3%,最终的国民保险额达到16900日元,并且,争取两个账户都由亏损转成赢余。

目前日本由于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失去信任,2002年度加入“国民养老金”的人中,有37%没有交纳保险费。其中,20岁至29岁的人中,有50%以上拒绝缴纳保险费。针对此问题,日本政府又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第一,加强保险费的收缴对策,争取在今后5年,收缴率达到80%。增加免缴制度的透明度,创造有利于收缴的环境,根据各地域的特性,可以实行网上缴纳;第二,加强保险费的缴纳意识,重新制定扣缴社会保险费制度;第三,在制度上还要取得国民的理解和支持。定期及时通知个人年金收缴账户信息,对积极缴纳者应给以奖励。

日本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改革措施,稳定养老金财源,保证所有国民老有所养,努力维护社会的稳定。只有不断进行新改革,才能适应少子化和老龄化带来的社会变化,才能真正实现年金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五、启示及建议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生活,安定社会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结构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展,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总方针来看,已经严重的不适应人口老龄化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了。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避免由于养老金收支缺口太大而带来的困境,明确责任,做实个人账户,势在必行。

实现养老金可持续发展,可以考虑以下改革建议:

在不改变养老金缴费方式和缴费率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三个支柱”或“三个层次”的发放方式。第一支柱(层):国家政府出资的“养老金”,相当于福利年金。每个国民只要达到65岁,不分城市还是农村都可以领取15%的上一年度当地平均工资(当地的平均工资既代表当地的收入水平,也代表其物价水平)。这一部分可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调整,国家政府与其填补缺口,把钱用来补后面的窟窿,不如直接用于福利发放。第二支柱(层):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金帐户。现在是这部分资金只有等到职工退休10年(120个月)还没死后的支付,应改为企业养老金帐户除以240(20年),作为每月的养老金的一部分支付给退休职工,但,这部分资金死后不能转存或遗赠。第三支柱(层):个人一直缴纳的工资总额的8%的帐户(一卡制),可以提高到10%。这部分帐户资金也除以240,最为第三部分养老金,死后结余可以转存和遗赠。目前这部分的发放是按10年(120个月)发放的,10年之后由企业帐户支付,这样的话,何必一开始就要求企业缴纳职工工资的20%作为养老金呢?

采取以上改革对策,首先可以明确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责任;其次可以真正做实个人账户,到时候按账户上的钱发放即可,账户上钱多老后领的就多(不过30年总收入的28%再除以240,差距不会太大);再次可以实现福利保障和养老相结合,也可以解决农村养老保险问题;最后做到政策的灵活性和一贯性相结合,灵活的部分是政府可以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不变的是按企业和个人帐户发放部分,可以持续50至100年,从而实现我国年金(养老金)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中日创业投资发展比较研究 下一篇:日本传统文化对主银行制度影响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