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追求高效

时间:2022-07-15 10:19:59

近日,笔者有幸观摩了江苏省初中历史基本功大赛,并同与会的专家就大赛赛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就大赛所反映出的初中历史教学在定位、设计、生成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之后,笔者又组织了省内沿江六县市的同题异构活动,六位教师围绕新授课《三国鼎立》各展所长,可圈可点处颇多,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旨在依托《三国鼎立》的教学实例,从听课的角度,尝试着对上述三方面的问题进行剖析、解答,并求教于大家。

教学设计科学与否,教学活动高效与否,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一是给谁上课,二是上哪门课,三是上何种课。相应的就是要在授课对象、学科特点、课型选择上进行准确的定位,从而保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生成中能“从心所欲不越距”。这一点,看似容易把握,其实并不尽然。

1.对象:初中生

教师的讲课、说课,着眼点是要让学生听懂、学会。强调教学对象是初中生,就是要教师对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把握真正落到实处。初中历史课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的目标定位、组织形式、活动过程上缺乏适切的考量。尤其在公开课、竞赛课上,有些教师似乎忘了听课的真正对象应该是学生,而不是坐在学生后面的评课专家和听课教师。以至于自己的学识、技能似乎在课堂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过程的广度、深度和效度却乏善可陈。有的教师解释说自己正是为了实现初高中课程的衔接,但若以与初中生认知、心理特征的脱节为代价,无异于拔苗助长。所以,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观念,从专注于自身教得“精彩”的知识本位中脱身出来,转而重视学生学得“精彩”,落实以生为本。

2.学科:历史科

初中生如果爱上历史课,往往因为历史课上“讲故事”,有意思。但历史课到底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都要符合历史学科的理论规范和历史教学的技术要求。讲什么?自然是教材中涉及的基本历史知识。怎么讲?一方面强调不能灌输,历史学科强调真实性,真实性依靠充分的证据,这就要求史论结合地讲;另一方面必须用历史的语言,其实就是把历史事件的基本史实、来龙去脉等讲清楚。学生所期待的有意思的故事,就是在教师对这两方面的追求中,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的。讲到什么程度呢?初中阶段,重在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有了足够的兴趣,就为进入高中进行较深层次的历史学习,提供了最好的准备。所以教师能够深入浅出是最好,但面对一些复杂的历史线索,若做不到深入浅出,就应当适可而止,没有必要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按课程标准只要求初中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

3.课型:新授课

新课程的推进,使得各种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历史教学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学习等,其科学性、合理性毋庸赘言。但是所谓“教无定法”,实质是强调教学方法需依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比。教学情况中最大的不同,当是课型的不同,教学方法的设计首先就要分析课型。历史新授课,区别于综合课、复习课、拓展课等,教学目标首先是有效地完成新知识的习得和理解。从历史学科的本质特征出发,讲授法凭借其相应的优势,自然要占据较大的比重,对讨论法要巧用,对探究法等则要慎用。因为既然是新授课,学生的活动、探究如果只是涉及知识的小步推进,有成功的可能,但若在没有背景知识的情况下,热热闹闹地去获取一些复杂知识,自然会因缺乏“专业”知识的支持而失败。新课改初起时,鼓励教师大胆创新是题中应有之意,但新课改进入第二轮后,呼唤一些理性的回归也是必要的,许多专家、教师也在这么做了。总之,初中历史新授课的教学,应该立足于对应的最优化策略,防止人为地贬低和躲避讲授法。

教学设计之必要早已人所共知,但教师们更多只是有设计而无打磨。这里提出要“精”,其衡量的标准和依据,一是要符合初中生认知、心理特征;二是要符合历史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

1.教学环节细心编排

(1)导入

初中阶段,课堂导入环节的意义,主要在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的向心力,所以导入贵在激趣。应该说教师们都比较重视导入,导入环节也总能成为讲课的一大亮点。就《三国鼎立》而言,教师们的导入环节总是热闹的,有唱三国折子戏的,有播放《三国演义》电视剧片头曲的,有放火烧赤壁电影片段的。热闹是热闹,学生的兴趣也高,但如果说是都起到了激趣的作用则未必。因为,所谓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身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需要造成“缺乏感”为主观体验。学习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关键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组成、价值体系中有一块“空白”迫切填补,从而产生学习需要。一般而言,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中国古代历史,对各个阶段的发展状况还没有初步印象,所以导入环节设置些情境,图文并茂地展示些当时的历史,是有激趣作用的。但是,三国这课则有特殊性,即学生们通过影视、小说、漫画,早就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了,上述导入其实都没有有效地营造“空白”,带来“缺乏感”。有位教师的导入设计,是让学生说出与三国历史有关的成语,学生们个个踊跃参与,好好比拼了一番,但教师随后“泼了冷水”,告知举出的成语大多出自是虚构的三国故事,而非真实的三国历史,这样的导入设计,就达到了使学生自明“空白”的效果,强化了学习需要,激发了对真实历史的学习兴趣。

(2)过渡

要使一堂课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离不开过渡环节的巧妙设计。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最初被激发后递减,应尽量在教学的过渡环节适当强化。所以,教学过渡环节也要采取一定的激趣设计,以保证下一环节的教学任务能高效完成。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此时已经进入了教材内容的学习,过渡环节一要减少耗时,二要紧扣教学内容,以保持紧凑感,防止教学内容的泛化。《三国鼎立》一课中,教师多以传统的四图法(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官渡之战形势图、赤壁之战形势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进行教学过渡,往往启下有余,承上不足。有教师自编了一首仿古诗,“汉末群雄争霸酣,百姓流离苦何堪!官渡一战摧袁绍,阿瞒壮心展江南。赤壁矶头东风转,天下江山自此三。胜负兵家寻常事,骄兵必败记心间”,配合地图使用,每个过渡环节呈现一段,并让学生图文对照,解释诗文含义。如此,既很好地弥补了原有的不足,又调动学生参与过渡,学生感觉到内容情节正渐入佳境,学习兴趣也能得到保持和强化。有画龙点睛之妙。

上一篇:政工工作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下一篇:浅论企业人事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