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 艺无止境

时间:2022-07-08 02:07:56

内容提要:古斯塔夫・在生命的最后根据中国唐诗的德文译本创作了声乐套曲《大地之歌》,近一个世纪后,指挥家郑小瑛与一批翻译家、歌唱家在长期研究和反复实践下,逐步完善该部作品的中文版,以此希望提升我国音乐界和观众对中文翻译音乐作品的认知度,从而真正推动东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交流。

关键词:、《大地之歌》、译配、修配

一、与《大地之歌》

1.生平

古斯塔夫・(Gustay Mahler,1860-1911),奥地利杰出的作曲家及指挥家,最后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交响乐作曲家。在童年时代就显露出卓越的音乐才能,少年时进入维也纳音乐院学习,后被聘为布拉格歌剧院指挥。但由于民族和历史的种种原因,出生于波希米亚的犹太人一直都缺乏对故乡和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加上他一直承受着反犹太的攻击,这让的灵魂最终走向宗教,追寻天国的境界,

作为当代最伟大的指挥家之一,其工作之余也从事创作。他的作品结构复杂、配器独特、色彩多变,常伴有庞大的演出阵容,具有“交响乐声乐化、声乐作品交响化”的双重性。一生共创作11部交响曲(最后一部交响曲因其病逝而未完成),在这些交响乐作品中,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宗教理想与哲学,文学及民间歌曲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言,从而形成了在西方音乐史中“集古典与浪漫主义之大成、开现代音乐之先河”的桥梁性地位。

2.《大地之歌》的创作简介

1907年,对于来说是多事之秋。在辞去了维也纳m廷歌剧院乐队指挥的职务后遭遇了4岁爱女夭折的痛苦,接着发现他自己患有心脏病,生活的连番打击一度使的心境跌至谷底。

一个偶然的机会,读了由德国汉斯・贝特格翻译的中国古诗集《中国之笛》。由于《中国之笛》是根据汉斯,海尔曼的德译本《中国抒情诗》(1905年版)、朱迪斯・戈谢的法译本《玉书》(1902年版)和赫维・圣丹尼斯(即德理文侯爵)的法译本《唐诗》(1862年版)等再译的,因此,读到的这本德译诗集虽然与中国原诗相较已经面目全非,但其中隐现的有关李白、孟浩然、王维等中国诗人悲壮的情怀和瑰丽的诗意正吻合了当时的心境,引起了他强烈的共鸣,

于是,从《中国之笛》中选了了首几经转译后的中国唐诗,谱写成由六个乐章组成的交响乐套曲《大地之歌》。作品的副标题为“一个男高音与一个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的交响曲”。

按照的交响乐作品排序,《大地之歌》应为“第九交响曲”,但由于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均在完成各自的第九部交响曲后离世,因此,认为“第九交响曲”有某种不祥的预兆,于是最终将这部作品定名为《大地之歌》。

的大部分作品都没有在其生前演出过。《大地之歌》这部作品也是在逝世半年后的1911年11月20日由的弟子布鲁诺・瓦尔特执棒首演于德国慕尼黑。

这部作品相当于一部声乐与交响乐相互交织的高难度作品,如果演唱者没有一定的歌剧功底则很难完成该部作品,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曲家,虽然他的作品里一般都会描述死亡或葬礼,但同时也穿插着富有青春朝气、热爱生活的诸多片段,所以并不是一个完全的悲观主义者。纵使在这部作品的结尾,主人公的确要永远离开人世,但仍然在该作品的前半段创作了花前月下、美酒、纵M驰骋等等浪漫情节。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大地之歌》更好地了解。

二、《大地之歌》的译配与修配

1.译配

的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在东西方有关文学、翻译及音乐文化交流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唐代因其辉煌卓越的文化地位而吸引世界各地的众多学者前来学习交流,正如前文所述,中国的唐诗也因倍受欧洲学者们的推崇而先后被翻译成各国的语言版本并广泛流传于欧洲,在《大地之歌》中引用的7首中国唐诗,据考证,主要有德译本、法译本和英译本。只因每一位译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及个人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导致了中国唐诗在欧洲不断被各种语言重新解读,甚至还有一些版本将译者本人的创作添加其中。

《大地之歌》在西方演绎了近1个世纪后才回到了原诗的故乡――中国。1998年德国的一个交响乐团访华,当时的李岚清副总理得知这部作品的歌词源自中国的唐诗,但其中仍有两首尚不明确在唐诗中的出处,因而在当时的学术界掀起一阵研究热潮。在研究者中有一位早年留学于德国且精通德语的著名音乐学者,廖辅叔将《大地之歌》译成散文诗般的歌词。后来,郑小瑛又请教了从英国归来的中央音乐学院编译室译配家张毅,对该部作品进行译配。最终,郑小瑛教授在这两种中译版本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指挥中对该作的理解,于1990年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并由中央歌剧院两位歌唱家刘维维(男高音)和刘珊(女中音)完成了中文版《大地之歌》的中国首演。据郑小瑛回忆:那美丽的汉语诗意与戏剧性音乐的神来融合,使这首经典之作焕发出醉人的魅力,让她久久不能忘怀。

2.修配

当一部外国歌剧或声乐作品要流传至他国进行演绎时,译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原作不仅要被译得正确、优美,配合音乐时,还需要字词通顺;在分句与气口、重音与旋律的配搭、四声与旋律走向等,都需要指挥及演唱者在长期的案头工作和现场排练中,反复切磋、推敲,对原译逐字修正,才能使之日趋完善。郑小瑛教授将这段长期艰苦地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再创作过程,称为“修配”。

所以,一部好的音乐译作通常要经过译配和修配,再逐渐接受听众的检验,这对于参与译配和修配的音乐实践家们来说,虽然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能使更多本土听众因此走进西方经典音乐作品的世界里领略音乐之奇妙,那便是译配和修配的价值所在了。

2013年9月3日,郑小瑛教授再次率领厦门爱乐乐团与杨光(女中音)、朱依东(男高音)、王丰(男高音)再一次录制《大地之歌》,与中文版的首演相隔20多载,《大地之歌》修配工作仍在进行中。本文摘选四段谱例来呈现这部作品的修配“足迹”。

《大地之歌》把相对独立的六个乐章贯穿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1)第一乐章《叹世酒歌》

根据原诗的译义把诗句分为3段,每段都以“黑暗伴随人生和死亡”一句结尾,因此有三次重复并有“点睛”的作用。下例中的第1段和第2段是同一句歌词的译配和修配中两次不同的翻译版本。(谱例一)第、段译词是以前的中译版本。2013年5月,郑小瑛与杨光、朱依东在第一次《大地之歌》的音乐作业中对该句翻译的精准和顺畅程度做了一定的研究与讨论,

杨光提出该句的德文直译为“生活是黑暗的,人生也一样”,但直译的文字无法有美感地演唱,郑小瑛结合翻译家的翻译以及的人生观,翻译成“人生如梦,转眼就死亡”。此次作业中,根据男高音王丰的发声习惯和音乐的走向,又改为“黑暗伴随,人生和死亡”。

下例第6、7小节只有一字之差的“微调”,即“心”和“房”。对于男高音,开口音“房”在高音sol上较之闭口音“心”则更利于发声。

另外,把原词意“心”放在高音“5”上予以强调,而在中文里“心房”虽是两个音节,但表示的是同一个词意,因此,郑小瑛与歌唱家的音乐作业中,在不改动原音乐的逻辑重音的情况下,将利于发声的汉字音节放在适宜的音高上,以求音乐在中文版中更完整地呈现出来。

(2)第三乐章《青春》

该乐章的音乐描写一群少年衣冠楚楚地坐在陶瓷的小亭里欣赏着池水倒映的美景,饮酒吟诗、畅叙人生。下例中的第、段译法是比较严格地遵循原文的语序译成中文,最后“多么可笑”的“多”在最高音上。第2段重新调整了语序,改为“那醉眼朦胧的年轻朋友多么可笑,倒立在那青瓷绿瓦的凉亭中”,将“多么可笑”的“多”放在第三小节的强拍上,“多么可笑”一字一音,这样的修正更符合中文律动也更利于发声。

(4)第四乐章《美人》

谱例四中只有第了小节的一词之差。根据上下语境,“她的小脸羞得红彤彤”,应是“爱情的滋味”而不是“爱情的痛苦”。另外,在首调“la-si-do”上唱“痛苦”有“倒字”感,配作“滋味”较为通顺。

3.演唱者的感受

目前,部分歌剧演员比较排斥中文翻译作品。就《大地之歌》这部作品来说,女中音歌唱家杨光虽已对该作品的原文即德文版非常熟悉,但她谈到中文版时认为,即便德语再熟悉,它也不是母语。作为歌唱者,音乐给你造成的画面和感受肯定不如母语更直接,这也决定了在音乐开始之前,演唱者的画面是否前置于音乐,另外,杨光提出需要克服的技术,比如:中文韵母复杂带来的咬字困难,其实德文韵母同样复杂,只有克服这个问题,才能唱出“句”,而不是唱“字”。

中央歌剧院男高音歌唱家王丰认为,这部作品的重音与原文歌词非常吻合,同时又不失原意。演唱者在演唱中文翻译作品,最担心的就是发音是否顺畅的问题,比如对于一些男高音来说,像“o”母音或者“a”母音在有的声区上不是很舒服,但王丰感叹:“你很难想象这部作品每一个字都安排得很‘顺’!”其实,王丰早在10年前就和郑小瑛及厦门爱乐乐团合作过这部作品,只是当时是用德语演唱,同步播放中文字幕,这次是用中文再次演唱并录音时,王丰笑称“那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艺术体验”,甚至感觉自己就是”⒆淼睦畎住倍“一气呵成”!

综上所述,《大地之歌》从最初的案头译配到音乐作业中的修配,从演唱者的感受到观众的反馈(此文略)等,每一步都是为了这部伟大的作品能让更多国人享受其中。也因这项工作的意义深远,才值得一代代的艺术家们为此殚精竭虑,追求“精益求精”的艺术高度。

三、本文意义

1.为音乐翻译专业提供重要的课题

欧洲国家对外来歌剧及声乐作品的翻译,推广工作一直非常重视,甚至在特定的国家剧院中只允许上演译为本国语言的歌剧作品。

近年来,中国强调大力普及高雅艺术,而翻译外国优秀作品应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这需要提升当前音乐翻译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如果该专业从事者或音乐家能够互相协作,避免“闭门造车”,就能使翻译作品更加完善,使之成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经典佳作。

2.突破本土声歌教育的语言瓶颈

目前,中国的声乐课堂很大程度上是用原文曲目教学,而接受过原文语言训练的学生微乎其微,这就会影响学生对曲目的正确理解和准确演唱。设想在学生演唱原文曲目之前,先学习其中译版本,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所唱的内容和意义,相信对将来学习原文版本的作品也大有裨益。

3.拓宽院团转割后的新路径

我国的艺术院团纷纷进行体制转轨,面临着纷繁的演出市场。院团除了要有自己的本土艺术特色,还需要有能压得住“箱底”的外国经典歌剧作品,而一部翻译精湛的外国经典作品,可以缩短本土观众的欣赏距离,尽可能避免“演完就丢”“演了就赔”的恶性循环。郑小瑛表示,慢慢做西方经典歌剧中文版的这个理念,希望可以逐渐辐射到周边一些省市,让艺术院团都能活起来!

四、总结

就《大地之歌》来看,写这部作品,完全出于个人喜好,这部作品的创作缘由在于传到欧洲的中国唐诗感动了这位大音乐家,而他的音乐又是那么精彩,当我们一次次用心地翻译成中文,使之愈加完美,再由歌唱家表现出来,就会打动国人的心灵,这正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

我国的地方艺术院团如想真正做到“洋为中用”,为中国观众奉上“听得懂,看不厌”的西方经典音乐作品,就需要以更加严谨的学术态度对西方音乐作品进行译配和修配。毕竟,艺术之路没有止境,唯有彼此带着“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才能享受“音乐无国界”的人类精神财富。

上一篇:冯小刚 老炮儿伏枥,志在千里 下一篇:吴和子:与“神”相伴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