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初探

时间:2022-07-15 09:57:29

多媒体网络作文教学初探

【摘要】多媒体运用于教学,不仅是知识信息的载体,而且是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多媒体进入作文课堂,更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改变以往呆板、沉闷的学习气氛,让作文课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让学生作文鲜活、丰富。此外,更能有效帮助学生采集、储存、分析、运用写作材料、反馈练习情况信息,以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可以说,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其源源不断的“活水”。

【关键词】多媒体 作文 兴趣 素材 创造 想象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多媒体进入课堂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作文教学如能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对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心理压力,消除谈文色变的恐惧思想有极佳效果,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作文变得声情并茂、生动活泼,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让学生作文鲜活、丰富起来。

一、以“媒”相诱,激发兴趣,打开思路。

据不完全调查,有40%的学生对待作文的心境是消极的,视写作为苦差事,他们怕作文、厌作文,因而不想作文。而借助多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有助于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 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素材的积累离不开生活体验。但现在的学生久居于钢筋水泥筑成的大厦。每天两点一线的机械操作使他们很少有空闲去体验生活。偶尔有,也存在范围少,内容单调的弊端。利用多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之实践机会,弥补了学生生活实际和体验方面的缺陷。这正符合少年儿童形象思维特征,符合好奇和富有想象力及思维以直观形象为出发点的智力发展特点。这样,给学生以实在的各种感觉形象思维的材料,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又为学生重组和深化理解生活提供了广阔的思路,使学生思路开阔,扫除了“写什么”的难题,又有了怎么写的模仿标本,自然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

我曾听一位老师执教的作文课《找别扭》就将电脑游戏科学地引入课堂,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更有效地激起了学生们的写作兴趣。老师让学生从两幅相似的图中找出隐藏于其中的细微不同之处。学生个个瞪大双眼,兴趣盎然地寻找着,被叫上台的更是高兴无比,全体学生都格外投入。此时,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写下刚才激动的场面以及自己的心情。由于是亲身经历,对游戏的规则,过程及结果也叙述较清楚。再写下来自然不费力。这样玩中说,说中写,写中玩,既完成了作文训练,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发展了思维,更让学生有物可写,有话想说。

二、以“媒”相诱,丰富积累,提供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中学生作文感到最苦恼的是“没啥可写”,其次是“写不清楚”,“写不具体”。多媒体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为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提供了物质基础。这样在作文教学时,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既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又为他们提供了作文的素材。

每次遇到写景的作文,学生几乎选择的是“校园一角”“公园一角”这些地方,似乎它们成了孩子们的“必修课”,所写内容也差不多。针对这一点,有一位老师就找来了一些图片和录像带。其中有的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秀美,有的体现了大海的浩瀚,有的描绘了草原的广阔,还有泰山的雄伟,桂林山水的迷人……一节课,孩子们在祖国的秀丽山川中遨游,感受着这些美景,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时,老师要求他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写写那儿的美景。孩子们立刻投入到习作中,把心中的赞美化为文字,记下刚才的所得。语言虽有些稚嫩,却饱含着真情。有些学生还想假期有机会让爸爸妈妈带他们到那里去旅游,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欣赏中写景虽比亲身去体验稍逊一筹,但它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习作信息,丰富学生知识储备,避免单调重复。也可以在感官上刺激学生,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世间万物的奇妙,培养他们的求知欲和思维多样性。

随着时间的流逝,往事会在人的头脑中渐渐发黄,褪色。即使是一些曾经难忘的事也会模糊起来。有时学生想写就是苦于细节的不完整,不得不编造,作文让人看了有些失真。例如写一次比赛活动,传统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和观看比赛场面等活动。可有时候往往会受天气、时间、地点、场所制约,大部分学生记忆只停留在大声地“加油”声中,而忽视了参赛队员的动作、神态、场外观众的表情和场上气氛等,通过多媒体录像,可放映精彩的特写镜头,可定格场面,跨越时空,启发和诱导学生“重返”比赛场面进行搜寻和提炼,作文的素材也一幕幕重新在孩子们心中鲜活起来。这样一篇篇情真意切的作文就应运而生了。正是因为有了多媒体,我们才实现了时间、空间的转移,作文课也乐趣多多。

三、以“媒”相诱,画写结合,尽情创造。

电脑绘画是多媒体技术中最基本的技能,与作文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暮江吟》课后练习要求学生学诗后,根据诗句的描绘想象江上美景。学生在这个再想象的过程中必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这时就可帮助他们把想象变成电脑中的画。随着一幅幅展现深秋傍晚到夜晚江上美景的画面的诞生,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可谓一举多得。春天植树踏青后,启发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春天的特点,再来绘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学生们在构图的同时,不是也经历了一次构思的训练吗?

学生掌握了多媒体技术后,就可以利用它在电脑屏幕上很快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绘出来。学生绘画不是盲目乱画,他们头脑中都有创作、思维过程。这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画面内容及所体现的意义,再写下来,就是一种训练成文的灵活方式。如一堂写小发明的作文课,不少孩子制作出小发明后,还根据其构造、制作过程及用途配上了电脑绘制的示意图。作文课上老师就很巧妙地让学生把示意图借助于投影仪展示给全班同学,并根据示意图有条不紊地讲解自己的制作过程,小发明的构造及用途,清楚明了,得到了大家的赞许。不少孩子也效仿,给自己的小发明配上了示意图,这样小发明的制作过程、构造、用途在他们头脑中已形成清晰的表象,此时再要求他们动笔把这些内容写下来,就不会杂乱无章。

借助电脑绘画写作文使学生兴趣大增,这种由文到画再由画成文的训练过程发展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

四、以“媒”相诱,唤起联想,激发想象。

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才能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创造性”。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用电脑显示中国地图,上面配有线条、颜色和简单的文字,让学生看着地图,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去寻找长江、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寻找的地方描述出来,除此可以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使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激起浓厚的写作兴趣。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叮咚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大海;录上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场面、告别情形、欢腾闹市、正在启动的火车。

想象使生活变得精彩,想象也使作文丰富,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如一位老师执教的一篇作文《话别》。课前老师就先播放了《送别》这支歌。略带忧伤的旋律轻轻地在耳边响起: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音乐声中教者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再过几个月你们就要毕业了,离开母校,离开朝夕相处的老师、同学。在这几年里,我们在一起度过了许多美好时光……那次经历也许让你终身难忘。就让我们用笔把它记下来当作永久的留念吧。”边说老师还把学生们曾经一起春游,一起游戏,一起劳动,一起参加比赛的照片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给他们看。孩子们随着深情的乐曲和一张张留下他们灿烂笑容的相片陷入了久久的沉思,笔尖流淌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我们不能忽视音乐这一媒体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正是它激活了情商,勾起了心灵的诉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把多媒体技术用于作文训练中,就像给作文教学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能够引起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写作活动中。轻松愉快地积累素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写作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博览 2000.1-2

2.韩军与新语文教育“新语文教育”看文字与多媒体

3.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

4.《中小学信息教育技术》2002年第3期

上一篇:石油添加剂中粘度指数改进剂综述 下一篇:as引导的定语从句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