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践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时间:2022-10-15 04:40:39

如何实践地理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

摘 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关键词:地理课堂;创新教育;人才培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这种教育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和班集体的作用。但是,不利于因材施教,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离,特别是妨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为了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就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有机会、有能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堂创新教育则是以围绕实施课堂教学目标为目的,在教师的引导下,巧妙设计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来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一、创新教育的原则

地理创新教育的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加强地理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创新教育的前提――趣味。按照有效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对学习者越有价值、越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就好。学生更多地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于是,尝试把正大综艺剧场中“是真是假”栏目“搬迁”过来,融入到本节课上。虚拟某孕妇乘飞机时,途中分娩的情况,以视频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观看视频后辨别一对双胞胎姐妹,先出生的是妹妹,后出生的是姐姐,对吗?请说明理由。强烈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2)创新教育的实质――参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这既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是地理教育的基本要求。如“地球自转”活动:利用自制的地球仪模型,演示地球自转运动。自转时将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指向不变。每位学生的眼光作为太阳光,当太阳光照射地球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通过实践,主动、动态地探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不但掌握了这部分重点知识,突破了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观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

(3)创新教育的方式――合作。合作,可以拓展学习领域,使多渠道收集到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使活动延伸、拓展、提升,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赋予学生制订活动计划、选择活动伙伴、组织活动开展、参与活动过程、展示活动成就、评价活动结果的任务和权利。如“长江三角洲”活动:组织学生就“三角洲地区工程建设的选址”问题展开讨论。自由组合伙伴、自主上网搜集材料,并分工合作、小组自我评价。教师适时介入,把握教育机制,充当活动的指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地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培养了搜集、处理、运用和创造信息的能力。活动中,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也得到进一步培养。

(4)创新教育的思维高度――创新思维。地理教学要创设由学生“构建而非复制”的活动情境,尽可能安排一些学生能够自由参与探究和创新的活动内容,赋予学生创新的责任。“昼夜交替”拓展探究:假如地球不自转,有没有昼夜现象?有没有昼夜的更替?如果有,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通过进一步假设追问,激发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二、实践地理创新教育的形式

根据地理课程标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探究”的教学理念,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必须使课堂教学活起来。教师要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精神,让学生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升。

(1)做。在教学活动中,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既可以是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是小组合作完成。“三圈环流”是重难点,曾尝试过多种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如讲解法、图示法、绘图法等,但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经过分析我发现,此知识点难度在于:此问题本身头绪多、空间变化大,而学生在认识这一问题时又多注重结论,轻理解。经实践,发现利用学生活动法可以突破此重难点。具体做法:三圈环流是在假设的均匀的地球表面上产生的,具有纬度地带性,把教室假定为地球,第一、三、五、七横排分别是0 °、30°N、60°N、90°N纬度,每排学生分别模拟各自位置的大气运动。第一排的学生是位于赤道上,起立并高举双手,代表在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第七排学生位于极地附近,起立并双手斜下举,代表在极地附近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极地高气压带;教师则用直尺模拟在高空,气流从低纬流向高纬的运动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30°N附近下沉;第三排学生起立并双手斜下举,代表高空气流下沉在30°N附近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第二排学生则坐在座位上,先前平举双手,代表近地面气压梯度力垂直等压线从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然后右移双手成右斜平举,代表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而形成的东北信风带,这样北半球的低纬环流就呈现出来了。同理,第四排到第七排的学生模拟出中、高纬环流。一幅活生生、立体、动感的三圈环流示意图就由学生自己“做”了出来,并呈现在教室里和同学们的脑海里,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演。通过多种形式,如小品、朗诵、故事等,生动地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要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排练,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交际能力。如在讲“地转偏向力”时,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拟人化的手法,活化地理事物,增强真情实感。通过学生的表演,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原因,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则深入人心。

(3)问。每节内容学完后,可要求学生给老师提出发散于课本知识点的问题。如在讲完“地转偏向力”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单向行驶的火车铁轨右侧容易被磨损吗?提出这个问题,说明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思考问题还是缺乏系统的考虑。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发散思维给予肯定,并启发他们自己探究,并找出答案,在探究中享受和获得成功的欢乐,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此创造最佳求知境界。

地理创新教学要充分体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把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以人为本,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法的指导,促进有效学习,让学生乐学、会学。这样,才能实现创新教育与地理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陈澄,段玉山.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矿井供水管网在线监测自控技术研究实践 下一篇: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实施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