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凝胶膏剂研究进展

时间:2022-07-15 09:11:12

中药凝胶膏剂研究进展

摘要:中药凝胶膏剂是一种新型经皮给药制剂,具有较多优点,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本文通过查阅近几年国内中药凝胶膏剂的研究文献,分别从国内授权专利概况、基质、透皮吸收促进剂、制备工艺、质量评价、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存在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中药凝胶膏剂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凝胶膏剂;综述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4.037

中图分类号:R2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4-0134-03

Research Progress in TCM Gel Paste ZHENG Li-hong1, LI Shu-li2 (1. Beij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ffiliated to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10, China; 2. Institute of TCM Basic Theory,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Abstract: TCM gel paste is a new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system, with a lot of advantages, 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 By searching domestic research literature about TCM gel paste in recent years, this article reviewed from patent overview, matrix, transdermal absorption enhancer, preparation technology, quality evaluation,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problems and prospects,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clinical medication of TCM gel paste.

Key words: TCM; gel paste; review

凝胶膏剂是指提取物、饮片细粉或化学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经皮给药制剂,具有载药量大,保湿性好,皮肤无过敏、刺激反应,给药剂量可控,可反复揭贴,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无污染等诸多优点,符合中药多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是当前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新剂型研究热点之一。本文总结近年中药凝胶膏剂相关文献,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国内授权专利概况

张成桂等[1]对国内授权专利凝胶膏剂进行分析,发现我国凝胶膏剂相关之授权专利分类为:妇科,补肾抗疲劳,乳腺疾病,肝硬化、腹水,心血管,呼吸系统,肛肠疾病,镇痛、跌打损伤,剂型改革,制备方法,实用新型等。其中与镇痛、跌打损伤相关的公开专利在全部凝胶膏剂相关专利中占有较大比例,且药物绝大部分来源于天然药物,这与我国传统外用医药在镇痛、跌打损伤治疗上的特点和优势是紧密相连的;根据具体用途又可分为8大类别,包括骨科疼痛、癌症止痛、风湿止痛、祛风止痛、消肿止痛、跌打损伤、消炎止痛及其他镇痛。

2 基质

凝胶膏剂作为经皮给药制剂,需通过皮肤达到药物吸收的目的,因此凝胶膏剂的基质在粘贴皮肤、释放药物及稳定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通常由黏合剂、交联剂、增稠剂、保湿剂、填充剂、pH调节剂及抑菌剂等组成。黏合剂一般有天然、半合成及合成的高分子材料3大类,其中常用的有明胶、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等;交联剂主要为高价金属盐,常用的是铝盐,必要时加入交联调节剂EDTA(乙二胺四乙酸);填充剂常用的有微粉硅胶、碳酸钙、高岭土、皂土、氧化锌和二氧化钛等;保湿剂常用的有聚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山梨醇、甘油等;pH调节剂常用的有柠檬酸、酒石酸、油酸、三乙醇胺等;抑菌剂主要有尼泊金酯类、山梨酸、苯甲酸等[2-3]。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附录凝胶膏剂中要求:常用基质有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甘油和微粉硅胶等[4]。

近年来,文献报道中多采用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或正交设计法研究凝胶膏剂的基质最优配比,以充分发挥药效。刘聪敏等[5]采用均匀设计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程度、膜残留为指标,结合效应面法,筛选川芎凝胶膏剂各基质与药液最优配比组成为NP-700(聚丙烯酸钠)∶甘羟铝∶甘油∶酒石酸∶药液浓度∶加入体积=1.1∶0.08∶7∶0.04∶4∶5。朱力阳等[6]应用正交试验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考察丁桂凝胶基质的最佳配比为NP-700:卡波姆∶甘油∶甘羟铝∶酒石酸∶水=2∶0.8∶30∶0.1∶0.1∶67,同r发现NP-700与卡波姆941这种新的基质组合有效改善了凝胶膏剂的黏附力、弹性及外观,交联完成的基质含水量高,稳定性好,透皮吸收效果好,并有很好的黏性、内聚力。盛华刚[7]以乳康凝胶膏剂、痹舒凝胶膏剂等5种凝胶膏剂为模型药物,以膏体均匀性、皮肤追随性、涂布性、剥离强度、反复揭扯性能、膏体稳定性为指标,发现保湿剂∶水∶聚丙烯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为(30~40)∶(20~45)∶(4~6)∶(1~3.5)可作为凝胶膏剂复合型通用基质的基本配比。

3 透皮吸收促进剂

在经皮给药系统中,药物成分从骨架材料到皮肤表面,进而经过表皮进入血液循环发挥作用,药物成分的释放速率和透皮吸收速率将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因此,应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可降低药物通过皮肤阻力,加速药物穿透皮肤,增大其生物利用度[8]。

目前,常用的透皮吸收促进剂主要有氮酮、丙二醇、薄荷脑。氮酮对亲脂性药物和亲水性药物均具有较强的透皮促进作用,适于有效成分多而复杂的制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破坏角质层皮肤,增加角质层间细胞的流动性,降低药物扩散的阻力,还可增加角质细胞的含水量[9]。丙二醇可增加角质层的水合作用,提高类脂的流动性,促进药物的吸收。薄荷脑促渗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变皮肤角质层的有序致密结构,改变角质层的微观结构,破坏角质层间的氢键网络,使表皮结构变得疏松而降低皮肤的屏障作用;也可能是破坏角质层中细胞的脂质屏障,增加药物从水溶性基质向角质层的分配[10]。另有研究发现,水杨酸甲酯能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其促渗机制可能在于增加皮肤的类脂流动性,也可能使脂质分子层产生扭转效应,形成微孔,增加药物通过角质层的渗透性[11]。

黄雨威等[12]研究发现,透皮吸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时效果不佳,而水溶性促进剂与脂溶性促进剂联合应用可起到较好的促渗作用。胡晓等[8]研究不同促渗剂对复方积雪草苷凝胶膏剂透皮吸收的影响,发现1%氮酮与1%丙二醇联用对积雪草苷和醋酸曲安奈德促渗能力均较强,可作为该制剂的促渗剂。

4 制备工艺

凝胶膏剂制备工艺主要包括基质成型工艺和制剂成型工艺,还包括药材提取、纯化、制成浸膏或制成粉末等。制备工艺影响因素主要有基质种类及其比例、药物与基质比例、药物与基质加入顺序、涂布时间、脱气时间等[13]。其中基质各组分的合理配比是制成优良凝胶膏剂的技术关键。

朱力阳等[14]发现,控制胶凝速率是凝胶膏剂制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并应用正交试验法,以初黏力、持黏力、剥离强度为指标,筛选出丁桂凝胶膏剂的最佳制备工艺为:以400 r/min的速度,40 ℃下搅拌20 min,混合时甘油相先与中药提取物混合,再与水相混合。李伟泽等[15]将含挥发性的中药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蒸馏液,再将蒸馏液采用胶束增溶技术得到胶束增溶体系,以胶束增溶体系作为制备巴布剂的水相应用。

5 质量评价

《中国药典》规定凝胶膏剂的质量评价进行含膏量、赋型性、黏附性和微生物限度检查。目前研究对凝胶膏剂的质量评价多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包括黏着度、剥离度和均匀性、涂展性、膜残留量、渗布情况及皮肤追随性等感官指标。随着研究的深入,气相色谱法[16]、高效液相色谱法[17-18]等方法也用于检测凝胶膏剂主要成分的含量,而Franz扩散法则用于体外释放及透皮研究,以及微透析技术用于体内药动学研究[19]。

6 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目前,中药凝胶膏剂作为一种外用药已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小。尹建平等[20]临床观察发现,活血通络凝胶剂合扶元乳膏剂外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有较好的疗效。周莉娜[21]研究发现,乳安凝胶膏剂在缓解疼痛、触痛和减小或消除腺体增生肿块等方面有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小。谢路平等[22]研究发现,新型膜韧膏对急性软组织损伤有较好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揭药时也不引起损伤。李伟男等[23]研究表明,保肾巴布剂三伏穴位敷贴是干预亚健康状态肾虚证的有效手段。朱敏等[24]临床观察发现,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能早期、快速促进淋巴结核的消散、吸收,促进破溃淋巴结核的愈合,显著提高淋巴结核的治愈率。

7 展望

目前国内中药凝胶膏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①缺乏系统性和较深层次的研究,缺乏统一、科学的质量检验指标和方法;②基质原料规格单一,质量有待提高,且无公认统一的基质制备工艺;③生产设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甚远,规模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缺乏。

与其他剂型比较,中药凝胶膏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皮肤刺激性小、敷贴舒适等优势,且我国中药资源丰富,未来将有更多的传统剂型改进为凝胶膏剂,其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针对凝胶膏剂产业化生产问题,刘荣鹏等[25]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在线检测系统,利用巴布剂合格产品与瑕疵产品外观上的图像特征进行判定,以检测巴布剂的质量。该系统提出了一种在线检测巴布剂质量的方法,从巴布剂的数字图像特征入手,将原来的问题转化为图像处理,在线检测时,正常巴布剂的B值范围可根据不同标准自行修改设定,使判定结果与观察判定结果接近一致;另外,蔡桂方等[26]提出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检测方法,根据采集图像像素点之间的空间与时间相关性及其特征界限的模糊性,引入模糊集理论,运用模糊算法对像素点的灰度值进行识别分类,通过在线测试,对视频数据流进行分析、处理和识别,实现对涂布过程中巴布剂均匀度的检测。这些自动化智能化的工艺技术都将为凝胶膏剂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张成桂,何苗,巫秀美,等.国内凝胶膏剂的专利分析[J].大理W院学报,2012,11(9):11-15.

[2] 董礼,徐希明,余江南.中药凝胶膏剂研究概述[J].中国药师,2011, 14(1):129-132.

[3] 呼永河,刘爱琴,李静,等.中药巴布剂的基质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2,18(13):2093-2096.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19.

[5] 刘聪敏,白洁,杜守颖,等.均匀设计结合效应面法优选川芎凝胶膏剂基质处方[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12):64-66,97.

[6] 朱力阳,马建,涂禾,等.丁桂凝胶基质的配方优化筛选[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2):931-933.

[7] 盛华刚.凝胶膏剂复合型基质的优选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37(4):336-338.

[8] 胡晓,胡静波,董少华,等.不同促渗剂对复方积雪草苷凝胶膏剂透皮吸收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7):543-547.

[9] 王栋,韩国柱,陈兆军.促渗剂对茶多酚搽剂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13):1171-1174.

[10] 张仲源,连佳.中药促进透皮吸收剂薄荷脑的多效性[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54-56.

[11] 黎迎,杜守颖,陆洋,等.复方南星止痛凝胶膏剂的透皮特性及水杨酸甲酯在其处方中的作用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601- 2604.

[12] 黄雨威,王利胜,兰小群,等.促渗剂对消喘巴布剂中白芥子体外透皮吸收特性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21):1754-1757.

[13] 刘宣麟,何承辉,邢建国,等.复方没食子凝胶膏剂制备工艺优选[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0):39-42.

[14] 朱力阳,马建,涂禾,等.丁桂凝胶膏剂的制备工艺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3):21-23.

[15] 李伟泽,赵宁,师湘月,等.胶束增溶技术在含挥发油中药巴布剂试生产中的应用研究[J].中草药,2013,44(19):2677-2682.

[16] 郭景瑞,王彦厚,王凤山.GC法测定凝胶膏剂中薄荷脑的含量[J].齐鲁药事,2012,31(3):151-152,157.

[17] 常星洁,刘志辉,严冬,等.HPLC法同时测定乳安凝胶膏剂中4种化学成分的含量[J].中国药事,2012,26(1):25-27.

[18] 严国鸿,褚克丹,徐伟,等.HPLC法测定双藤痹痛凝胶膏剂中雷公藤甲素和青藤碱的含量[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3(5):27-30.

[19] 白洁,陆洋,杜守颖,等.川芎贴膏制备工艺及其体内外评价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5):1259-1266.

[20] 尹建平,王海燕.活血通络凝胶剂合扶元乳膏剂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6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8,40(4):69-70.

[21] 周莉娜.乳安凝胶膏剂外敷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2] 谢路平,武镇忆,张琥,等.新型膜韧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7):34-35.

[23] 李伟男,巴元明,谢立寒,等.保肾巴布稍ぱ墙】瞪鲂橹さ牧俅惭芯[J].湖北中医杂志,2013,35(1):43-44.

[24] 朱敏,尹良胜,金春,等.狼毒巴布剂外敷治疗颈淋巴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5535-5536,5550.

[25] 刘荣鹏,金杰,苏寒松.基于FPGA的巴布剂质量在线检测系统[J].电子器件,2012,35(5):591-594.

[26] 蔡桂方,苏寒松.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巴布剂均匀度检测系统[J].计算机应用,2012,32(1):292-294.

上一篇:回归本体价值的经济型微课模型构建与应用 下一篇:ICU综合护理在高血压中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