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项目课程如何负载知识内容

时间:2022-07-14 02:59:19

服装设计项目课程如何负载知识内容

【摘要】本文针对现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仍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互割裂或机械叠加的现象,以服装设计项目课程开发为参照,提出工作任务承载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具体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项目课程 理论知识 实践知识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35-02

中高职课程正处于深刻的变革阶段,而项目课程是这场变革的重要理念。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贯穿整个课程内容,让学生以项目为载体所设计的综合化情境中学习着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并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课程。目前,在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少的难题,甚至出现了不少错误,如将课程人为地分割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呈现出学科特征,走回老路;或者将课程多设计成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技能,这走了另外的极端,因为理论知识去了哪里呢?这些都不能让学生的获得基本的职业能力,更谈不上能力和知识的迁移,从根本上违背了职业教育理论中的项目课程的要义。

按教育论观点,课程内容固然重要,但围绕着什么来学习课程内容,远比给学生什么课程内容重要得多,静态、抽象地学习知识是导致知识多而能力弱的关键原因。项目课程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就要在课程中负载足够的理论知识,还更要让学生动态地、与情境相联系地学习知识。

现论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经研究表明,以理论技术为手段的工作体系中,职业能力的本质可表述为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能进行这些复杂联系的人,才可称为能胜任工作任务的人,也才可称为具有职业能力的人。可见,职业能力的形成并非仅仅取决于获得大量的理论知识,如果这些知识是在与工作任务想脱离的条件下获得的,那仅仅是些静态的知识,它们是无法形成个体的职业能力的。这就是有知识无智慧现象形成的具体机制。从职业能力形成机制看,联系的清晰与动态程度远比知识的数量重要得多。

因此要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就必须明确地把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作为重要课程内容。学科课程虽然强调了个体对知识的学习,但这些知识由于是在与任务相剥离的条件下学习的,因而个体并不能构建其工作意义,从而不能有效地培养个体的职业能力。当然,由于理论技术的应用,联系的具体内容发生了变化,个体有必要在掌握工作任务及其与知识的联系的同时,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

项目课程能否承载足够的理论知识?这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许多人仍在考虑的问题,或心存顾虑,因而简单地认为项目课程就是突出学生的“做”,即是技能训练,如服装设计专业的《缝制工艺》课程。另一方面,对理论知识要求比较高的课程,如《服装材料》课程则缺乏实施项目课程的信心。那么,项目课程与理论学习是否矛盾呢?从课程开发的逻辑来看既然项目课程开发遵循的是从工作任务确定到课程内容选择,再到项目载体设计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实现理论知识在项目中的承载是一个逻辑的必然结果。事实上,项目是综合的,它不仅能有效地综合技能,也能有效地综合理论知识。项目完成时需要大量的智慧技能,这些技能的获得都需要以理论知识作为基础。

当然,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学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从现有工作任务中分析出来的理论知识。前者应大于等于后者,因为实际岗位中的工作任务是十分复杂、多变的,我们不仅要给学生目前任务需要的知识,也要给他们未来任务可能需要的知识,所以,并非所有职业教育课程都需要项目化,允许保留的一部分理论课程便弥补了项目课程的这一不足。

怎么样才能将知识内容负载于项目课程里,使个体获得职业能力并得到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这是项目课程的目标,也是开发和实施项目课程较为困难的一点。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确定项目课程中项目的知识的依据。

课程开发过程中,将知识内容进行清晰描述的是在设计项目教学方案这一环节上,这时,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每个项目应当让学生学习那些知识,而项目中知识选择的基本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与要求”。

“知识内容”和“技能内容”分析是编写项目课程标准非常重要的部分,尽管课程开发所依据的思路是项目课程,但知识和技能分析依据的不是项目,而是工作任务。如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中“结构分析”工作任务的内容分析,根据本专业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职业能力,经过筛选后,其技能内容与要求是:(1)能依据具体款式拆分包括外表和内在的服装裁片数量;(2)能准确分析裁片之间的缝合关系;(3)能依据季节、风格、材料、穿着对象要求判断服装的松紧程度,(4)能进行省道转移和结构分割;(5)能依据省道功能选择使用不同的原型结构。

确定技能要求后,我们就要逐条针对每条技能,确定要获得这条技能学习者应当“知道、理解”的内容,即知识内容及其要求,“结构分析”工作任务相对应的知识内容与要求是:(1)熟悉结构分析的流程;(2)深刻理解省遭的作用及其数量对立体效果的影响;(3)了解服装缝制工艺流程;(4)能描述结构分析所包括的内容;(5)理解对造型影响的因素。

其二,结合项目课程的项目把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实现课程标准中的知识到项目教学方案中的知识的转化。

项目课程的知识可划分为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指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必需的应用知识,如操作步骤、工艺、工具设备名称等。理论知识指完成该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解释性知识,用于解释“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在休闲外套结构设计模块的项目教学方案中,我们可将包括以上的知识内容分析结果具体化,转化为更可操作的内容。相关实践知识:(1)原型各部位修正步骤和方法;(2)省道处理技法;(3)围度加放与缩减方法;(4)运用原型设计结构的步骤;(5)结构线的定位;(6)领子结构分类与设计方法;(7)袖子结构分类与设计方法。相关理论知识(1)领型设计原理;(2)袖型设计原理;(3)省道原理;(4)造型与结构之关系。

其三,设计实践性问题,将理论和实践知识有效衔接。

在传统课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是相互割裂的,而项目课程要求整合这两类知识。如果以工作任务为逻辑核心,是否就可以顺利实现这两类知识的整合呢?其实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工作任务”仅仅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这一框架确实有效,也是唯一的,因为只有在工作任务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才有可能,也有必要整合到一起;但仅有这一框架也是不够的,因为要真正实现两类知识的整合,还必须找到它们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否则两类知识的关系仍然是机械的叠加,并不能达到整合的目的。

整合的技术就是设计实践性问题,从问题中引申出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逻辑纽带应当是实践性问题。这一问题既不是教材上的思考题,也不是从事理论研究所提出的学术问题,而是产生于工作实践中的,需要在工作实践中进行思考的问题。通常存在两类实践性问题。第一类问题是建立在对技术实践过程反思的基础之上,是出于对技术实践,这类问题可用“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诸如此类的形式来表述。如上述结构设计中领型设计在工作过程中可提出“领脚线是上弯、下弯还是直立”、“领子的上中下三条线的长度发生什么变化”、“与人的颈部形态比较出现什么效果”。第二类问题则是技术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常规方法不能解决的困境,如当领子按原理设计出来后穿在模型身上打不到预期效果,则可提出“可增加或缩减哪一条线的长度则可改变效果,平面结构是哪一种类型”。当然,设计实践性问题是一个创造性活动,既要具备较专业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还要不断地改造这些问题内容。

影响项目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因素,既不是知识是否系统,更不是知识是否抽象,而是知识的范围,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不能仅限于从现有任务中分析出来的知识。采用工作任务分析法开发课程内容,优势是能增强知识与岗位要求的关联性,不足是这些知识只是现有任务需要的知识,而学生就业后所面临的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多变的工作环境。要增强学生对这种情境的适应能力,必须扩大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范围,给学生一些未来工作情境可能需要的知识,这些知识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插入到项目中,也可以单独把它们组织成课程。对课程内容的这种处理,可以很大程度地克服项目课程可能带来的能力窄化问题。

上一篇:教育中的智慧 下一篇:幼儿园档案袋评价的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