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2022-07-14 11:21:24

优化课堂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过程,教师是学习环境的组织者、探究者、引导者、合作者。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若不放弃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出题、学生练,是很难实现这一目标的。因此,新课改需不断深入,相应的考试制度也必须改革,以适应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要求。课堂教学让学生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是摆在教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就这一问题与教育同仁切磋。

一、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之中,只靠精彩的讲解、合理的课堂结构、多变的练习是不能实现的,更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而这种意识源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不愿学数学,就好比教师给一个端着杯底朝上的杯子的学生倒水一样,没有任何意义。

1.数学的实用性,是它的魅力所在。

数学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于生活。只有把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它才有强大的生命力。在教学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时,我事先选好了校园内一棵要放倒的高大杨树,问学生:要放倒它,用你所学的知识,写出放倒这棵树的最佳方案。这棵树东面2米是电线,南面1.5米是车棚,西面10.5米是教师办公室,北面31米是微机室。学生明确了任务后,他们自由结组测量,最后测出这棵树高约为15.6米,最佳方案是让这棵树往偏西北倒。

2.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快乐。

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课堂教学是一个允许出现错误和差异的过程。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难免有各自的见解。哪怕是与教师意图不相符合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让学生讲完,不要把正确的结论强加给他;或猜想他是怎么想的,才得出这样错误的结论,帮他走思路上的误区;或让他在同学们的讨论对比中,自己去体会、领悟正确的解题途径及最佳方案;或再出一道类似的习题,让他做对,使他带着一种成功的喜悦坐下。

3.设计好疑难问题的讨论与辩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学生思维困惑之时设疑,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例如,证明:“当a、b为实数时,a+b-2a+6b+11的值是正数?”我并没有向学生讲明解题思路,而是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问:“怎样的代数式才可能是正数?”几分钟后,其中一组汇报讨论结果:“把11拆成1、9、1,组成(a-2a+1)+(b+6b+9)+1的形式,因为(a-1)>0,(b+3)>0,(该组学生又补充了一句:‘肯定大于零。’)所以它们的和一定大于零,即为正数。”这时,第三组有一名学生提出反驳意见:“(a-1)与(b+3)也可能等于零。”一组同学听后,点头赞许,接着说:“即使(a-1)与(b+3)取最小值0,再与1之和也大于零即为正数。”这样的思考特别值得珍惜,因为它是同学们思维的真正成果。

二、营造震撼学生心灵、启迪学生智慧的思维环境,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散而神聚。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等于放学生不管,关键是教师点拨精妙。

1.设计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荡起学生思维的波澜。

如教学分式的基本性质时,我问:“等式=的右边是怎样从左边得到的?”学生说:“等式左边的分子分母同除以x,因为x是原式的分母,所以x不等于零。”“为什么=中c也是等号右边的分母,还要写c≠0呢?”学生思考一会没作声,我请学生再仔细读要求。这时一名学生举手说:“从要求中得知,左边的分式才是原式,而分母中不含有字母c,所以要强调c≠0的条件。”这样学生对基本性质的理解更加明晰。

2.给学生展示独特思维的机会。

每道题都有哪些方法可以解,教师要做到成竹在胸,一旦成熟,便可设疑,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在教学分式的乘方法则时,我先采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出了()=(n为整数),随后让学生回忆一下学过的相关知识,看还有没有其它方法。这时,又一个新的推理过程问世了:()=(a b)=ab=(n为整数),接着学生又说出了每一步的根据,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另一名学生有感而发:“我发现,新知识往往都是由一些相关的旧知识转化而来的。”可见,良好思维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教师。

3.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思考。

学生不善于去想,尤其是更深入地思考,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师自己造成的,怕学生提出难住老师的问题,使自己被“挂到黑板上”。特别是有领导和教师听课时,有些教师机械地让学生钻自己设计好的“套”。当然,领导听课评课也是一个重要的导向。教师怕有错,便束缚了手脚。为此,我立了一个特殊的奖项:谁能提出问住老师问题(尤其是有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时),他才是最优秀的学生。在这样的激励下,同学们提出了许多独特的问题。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的。一旦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意味着这种教育是成功的,成功的教育使教育成功。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捕捉教学资源,赋予鲜活课堂 下一篇:在人文关怀中诠释课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