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临证要点

时间:2022-07-13 06:13:10

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及临证要点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性支气管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为特征。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高,病情反复,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甚至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临床上将伴有气道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以及小气道的其他阻塞性病变等合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因极为复杂,至今还有许多因素不明。目前认为,大气污染、吸烟、病原体感染及过敏因素等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发病后的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直接和(或)间接影响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和发展。因此探讨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辨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病一般属于中医学咳嗽、喘证、痰饮等病范畴。中医辨证一般分为风寒袭肺证、表寒里热证、外寒内饮证、痰热郁肺证、痰湿蕴肺证、阴虚肺燥证、肺气虚弱证、肺脾两虚证、肺肾两虚证9个证型。急性发作期以实证为主,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临床缓解期以虚证为主,缓则治其本,重在辨治本证,治在肺、肾。重视辨证,结合整体,灵活运用;临床辨痰是辨证的重要一环,注重肺、脾;喘辨虚实,也辨寒热,实喘治肺,虚喘治肾,此为常法,不可执一,临床需灵活变通。

辨证论治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以实证为主,其治主要在肺,治予祛邪利气,区别寒、热、痰、气、饮之不同,采用温宣、清肃、化痰、化饮、理气等法。临床缓解期以虚证为主,缓则治其本,重在辨治本证,治在肺、脾、肾,培补摄纳,针对脏腑病机,采用补肺、健脾、纳肾、益气、养阴等法。慢性迁延期,虚实夹杂,下虚上实者,当分清主次,权衡标本,适当处理。

风寒袭肺证 咳喘痰多,恶寒肢冷,痰稀薄、色白、多泡沫,痰易咳出。次症:咽痒,不发热或低热,口不干渴,鼻塞,流清涕,尿清长。舌苔薄白,脉浮。治从疏风散寒,宣肺。

拟方:三拗汤合杏苏散加减。麻黄5g,杏仁10g,苏叶10g,前胡10g,桔梗10g,陈皮6g,生姜3g,茯苓10g,生甘草5g。若咳嗽较盛者,加金沸草15g,紫菀10g,宣肺止咳;咽痒明显者加蝉衣、防风祛风利咽;肢体酸痛者加羌活以疏风活络;鼻塞明显者加辛夷宣通鼻窍;若寒痰阻肺可加半夏、橘红、苏子、白前等化痰顺气;若得汗而喘不平,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和营卫、宣肺气。

表寒里热证 咳喘痰多,痰黄或白黏难咳出,发热,恶风。口干咽痛,有汗或无汗、口渴,便于尿黄,鼻塞流黄涕。苔薄白罩黄,舌边红,脉浮数。治从清热解表,宣肺平喘。

拟方: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6g,杏仁10g,生石膏30g(先下),甘草5g。若肺热重可加黄芩、知母、鱼腥草或加重石膏用量以清肺热;里实热结便秘者加凉膈散或用宣白承气汤泻火清金;风热表盛加金银花、连翘解表清热;痰多喘甚加葶苈子、射干泻肺平喘;咳痰黄稠加瓜蒌、贝母清化肺热;内热外寒,或肺有郁热,风寒束表,或表寒未解,内已化热,热郁于肺,肺气上逆,息粗鼻煽,胸部胀痛,痰黄黏稠,仍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有汗重用石膏,无汗重用麻黄。

外寒内饮证 气喘,咳嗽,痰多稀薄,恶寒发热,背冷无汗,渴不多饮或渴喜热饮,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治从温肺散寒,解表化饮,

拟方:小青龙汤加减。桂枝10g,白芍12g,干姜6g,炙麻黄5g,法半夏10g,细辛6g,五味子6g,甘草6g若痰鸣,咳喘不得卧者,加葶苈子、射干、款冬花泻肺逐饮;烦躁面赤,呛咳而咳黄痰者,加生石膏、芦根清肺化痰;饮郁化热,烦躁口渴,口苦者,减桂枝,加石膏(先煎)、黄芩、桑白皮;肢体酸痛者,加羌活、独活;头痛者,加白芷。

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粗,痰多黄稠,口干口苦,烦躁不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从清泄肺热化痰。

拟方: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10g,黄芩10g,贝母10g,焦山栀10g,杏仁10g,苏子10g,半夏10g,黄连6g若身热者加石膏、知母;痰多黏稠加海蛤壳,或黛蛤散;喘不能卧,痰涌便秘,酌加葶苈子、大黄、玄明粉;痰有腥味配鱼腥草、薏苡仁、冬瓜仁、芦根。

痰湿蕴肺证 咳声重浊,夜重日轻,痰黏量多,纳少肢重,面部虚浮,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缓或滑。治从健脾燥湿,化痰降气。

拟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0g,甘草5g,炒苏子10g,炒白芥子6g,炒莱菔子10g,厚朴8g,杏仁10g。如痰湿较重,痰多,脘闷明显,加厚朴、薏苡仁以加强燥湿化痰之力;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如久病脾虚,神疲乏力,酌加党参、太子参益气健脾。

阴虚肺热证 久咳无痰,或痰少难咳,鼻干咽燥,口干,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或午后潮热,盗汗,口干,神疲。舌红少津,苔薄而干或少苔,脉细弦数。治从滋阴润肺,化痰止咳。

拟方:桑杏汤合沙参麦冬汤加减。桑叶10g,杏仁10g,南沙参12g,麦冬10g,花粉15g,玉竹10g,百合15g,川贝粉3g(另冲),阿胶珠12g。若燥热现象明显者,加知母、石膏清肺泻热;若津伤较甚者配玉竹、生地滋养肺阴;若咳嗽明显者加紫菀、百部止咳;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气;阴虚潮热,酌加生地黄、地骨皮、知母、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阴虚盗汗,加乌梅、瘪桃干、浮小麦收敛止涩;热伤血络,痰中带血,加丹皮、山栀、白茅根清热止血。

肺气虚弱证 咳声无力,日重夜轻,多为单咳或间歇咳嗽,痰量少稀白。恶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治从补肺益气。

拟方:玉屏风散合补肺汤加减。生黄芪15g,党参10g,防风10g,白术10g,紫菀10g,五味子6g,熟地黄12g,陈皮10g,甘草5g。若咳痰稀薄,时觉形寒,为肺虚有寒,可加干姜温中,便溏可合用参苓白术散;若进食即便,便溏并有气坠为中气下陷,可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以升提下陷之气。

上一篇:穴位注射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对突发性耳聋患者短... 下一篇:为什么要把自由还给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