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思考

时间:2022-07-12 11:43:37

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思考

摘要:在十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那么如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提升技能人才素质的新需求,如何实现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的转型,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和着力思考的重大课题。本文将对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做深入分析,提出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战略和思路。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

一、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究竟是什么呢?通过查阅和分析相关资料,笔者以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技能人才也可以成为专家的人才观。

现代教育理论专家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化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按照加德纳教授的理论,个体的智能倾向是多种智能集成的结果。从总体上来说,可将个体所具有的智能倾向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抽象思维,一是形象思维。通过学习、教育与培养,主要能倾为抽象思维者可以成为研究型、学术型、设计型的专家,而主要能倾为形象思维者则可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的专家。由此可见,对“专家”这一概念的理解,应该有一个新的诠释。科学家、艺术家是专家,工程师、技工、技师同样也是专家。应该说他们是在社会不同工作岗位的专家,其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贡献都是不可替代的。

2、以培养复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观。

在现代社会,人生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一是劳动分工出现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这主要表现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跨越、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跨越、蓝领阶层与白领阶层的跨越。

二是技术进步导致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这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跨职业的本领;

三是信息爆炸催化一次性学习向终身学习跃迁。要求劳动者要具备不断开发自身潜能的本领,一次学习、受用终生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显然,以单一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现代职业教育既要为人的生存又要为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复合能力培养理应成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3、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所谓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4、突出“三性三观”的过程观。

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应突出“三性”与“三观”,即定向性与能力观、应用性与基础观、整体性与过程观。所谓定向性和能力观,是指教学过程,既要服从所服务行业特点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方向的实现,又要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所谓应用性与基础观,就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既有一定的专长,又有较强的适应性;所谓整体性与过程观,指的是注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要做到技能与知识、模拟与现场、结果与过程、学业成绩与能力评价等多方面的结合。

二、传统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照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理念、现代社会经济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传统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归纳为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狭窄陈旧

传统职教的培养目标是单一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忽略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当今社会是信息、知识化的社会,企业工作岗位富含高技术,需求的是知识型工人,他们不仅要掌握岗位操作技能,还应当具备综合职业能力。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抑制。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院校抑制沿用学年制系统,规定学生修业年限和应修课程,在规定的年限内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程,将是否通过课程考试作为能否毕业的教学制度。这种教学制度,教学目标比较明朗,教学管理比较简单,集体活动容易开展。但是,学年制存在明显不足:划一要求缺乏弹性,不利于发展学生个性和才能,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理论与实践失衡。

职业教育的教学结构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远远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一方面职业教育对理论基础的要求与高等教育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距,无需过多的理论基础的学习;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求有过硬的实践操作技能。尽管许多职业院校在这两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就目前职业院校的情况看,专业课实训量严重不足,过多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训教学。

三、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型的思路

1、树立现代职业教育人才观,为优秀技能人才的成长搭建阶梯。

现代职业教育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按照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能理论,技工、技师同样是专家。为此,我们就要改变过去单一的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职业教育新的培养体系,结合学校开设专业的实际和企业对技能然才的需求,依照学生自愿和智能程度,形成各个层面的阶梯式培养新体系,满足现代企业对不同层次技能人才的需求。

2、着力由单一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转变,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什么是职业能力呢?职业能力由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构成,其中专业能力就是适应岗位的能力,包括专业岗位知识、服务技巧、技术的娴熟程度、设备的应用能力、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经济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通用能力包括学习能力、信息能力和社会能力,学习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语言能力、方法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等;信息能力包括处理信息能力、判断信息能力、识别信息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等;社会能力就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包括与人相处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公共关系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会责任心等。

3、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实现技能人才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笔者以为,真正解决人才需求矛盾,校企合作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度合作:一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职业院校要建立劳动力市场分析机制,吸引企业行业人员参与到学校专业开发中来,为学校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使得专业设置贴近企业发展,确保学校专业新、精、专。二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校企合作以市场需求为驱动,通过高效整合学校和企业双方的教育资源,形成双向参与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实训教学基地,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并将其经营活动过程融合进去,使得学生在真实的经营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综合素质。四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师资。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学校培训专业教师,为其提供相关岗位,让教师直接利用在企业一线的岗位工作来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手动能力。学校可以对企业专业技能和服务技能强的人员经过有关教育培训后聘请他们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企业的技术骨干兼任学校的专业教师,及时在教学中补充在工作现场的新工艺、新技术,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4、探索和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新理念,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乐趣。

“行动导向教学”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于德国,是欧美职业教育教学的新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按照这种理念,可以创造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先讲理论,再举例说明,而是给学生创造一种仿真的学习环境,交给学生与所学专业内容相称的一个项目,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具体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教师只作为其行为的指导者,辅助讲解相关知识。其外,案例教学法、四阶段和六阶段学习法、谈话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都是行动导向为理念的教学法,为大家所研究和运用。

推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最主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体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教师在教案上由过去的“老师做些什么”变为“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案和学案同步设计。其次在时间安排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多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习、讨论、交流上,放在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真正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由“学会”转到“会学”上,使学生能获得独立自主地去探求和掌握新知识的本领,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实现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教学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参与式教学的转变,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式学习向深刻理解意义学习的转变。再次,组织形式上要体现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以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直至走出课堂,真正实现学生由“配角”到“主角“的转变。

5、构建全新的学生考核体系,科学评价学生优劣。

当前我们的职业教育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学校考试还是闭卷为主,学生过多的把课程考试分数作为评价能力大小的标准,严重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弱化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职业人才的迫切要求,职业教育需要重新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整体性评价体系。首先要转变观念,树立现代职教观;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可以是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再次是建立评价改革的配套措施。职教评价体系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彻底改变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得有赖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特别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条件的同步改革。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华东师范教育出版社,1999,4.

[2]谢安邦.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

[3]张家祥,钱景舫.职业技术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上一篇:太阳能光伏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建筑工程结构设计的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