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诗歌审美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2-07-12 11:31:10

培养初中生诗歌审美能力的策略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程要求,中小学语文要加强人文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一些优秀的文学精品,而诗歌这种文学样式,以其深邃的意境,丰富的感情,精炼含蓄的语言,生动的形象,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

关键词:诗歌教学 审美能力 培养策略

“现实中美的事物是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及个体对美的事物的态度体验和行为反应”。这说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学中,教师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不会提升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甚至概念也模糊不清,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因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文化传统更是一纸空文,所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培养这种审美能力,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

一.构建审美认知结构

张大均教授在《教育心理学》中谈到: “一切审美信息都是由审美认知进行加工和处理,审美认知是一切审美活动的信息加工基础,没有审美认知的作用,就没有个体的审美活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是对生活知识,历史文化以及书本知识的积累,这些日常成长中积累下来的各种信息当我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接触到美的事物时,能够自觉地进行审美的信息加工上,从而获得关于对外部事物或艺术品的审美经验或审美意义,为审美情感的产生打下认知过程。如熟悉小家碧玉的典故时,当我们阅读贺知章《咏柳》的过程中,“碧玉妆成一树高”的诗句时,脑海里会出现婀娜的杨柳与现实中亭亭玉立的姑娘联系在一起。还有,当我们熟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时,脑海中会出现春天盛开的梨花和下雪过后整个树上都披满了雪花,这两种景象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如果不完善,生活知识积累不够,个人现实经验不足,是不利学生的成长的,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德国伽达默尔说:“一切自我认识都是从历史地在先给定的东西开始的”,这就告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培养自己的审美认知。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结构

审美情感就是指个人在审美过程中形成的,与审美认知过程密切相连的,个体对外部事物是否满足个体审美需要而形成的心理体验,这种情感具体表现在: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褒贬善恶持某种态度,比如说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愉快,有一些事物让你感到悲伤,一些事物让你心潮澎湃,一些事物让你义愤填膺,一些事物更让你悲痛欲绝,这些都是伴随认识产生的审美情感。就诗歌而言,我们知道“愤怒出诗人”,“忧愁又思而作《离骚》”,这说明审美情感能刺激人的心灵,从而产生感情的流露,在审美情感培育方面,我们应该掌握不同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就这一情况,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审美情感的直觉美

审美情感是一种迅速而短暂的美感体验。看一场舞蹈会,听一首优美的诗歌朗诵所产生的那种,这是直接审美情感的横式。

2、形象性审美情感

这种情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记忆,想象而实现的审美情感。如我们读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通过已有对枯藤,老树,乌鸦,小乔,流水人家的知识积累,从而在脑海中产生各种意象,激发读者对诗词的充分想象和理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写道:“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我们仿佛看到在这优美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又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通过已有知识的记忆,每当读过这些语句时,脑中会出现在那遥远的时代,那种自由闲适的生话画图就会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

3、审美情感的理性美

这种理性美是对审美认知的评价,这种情感既是审美过程的产物,又影响审美过程的进行,比如我们通过对诗歌中的景物分析,品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等。如读杜甫的《闻军官收河南河北》时,我们透过那金子般的语言,感受到杜甫的博怀,体味到一个对祖国无比热爱的伟大诗人的立体形象,这是一种理性的分析。

三.注意审美心理的倾向性

张大均教授认为: “这一特性,主要包括审美需要、审美兴趣、审美理想、审美价值观等成分,它使个体倾向美的事物或回避丑的事物”。审美需要,是对美的实际和美的感悟的要求,是审美活动的源泉。 审 美 兴 趣 ,是对美的追求,向往,理解,是审美的过程。 审美价值,是对审美的事物的评价,这是审美者对所有审美的对象给予美与丑的定论。当然这种审美倾向是在正常心理活动中进行的。 以上这三种审美活动,其共同特点是促进个体审美活动的正常进行,形成了不同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感受和审美意识。表现在诗歌方面,就是要求学生在诗歌阅读方面的面必须广,理解层次要深,不仅要参与别人的认识评价,更应有自己的主张与见解,如对诗歌体裁、内容、作家、流派、时代都有自己的观点与评价,这是审美心理倾向的重要表现形式。

四.培养审美能力

刘永康教授认为: “审美能力就是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联想力与想象力、审美通感力。” “高山流水”讲的是琴师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管伯牙有多么高超的技艺,只有像钟子期这样的人才能听出“高山,流水之志”来,如果没有钟子期那种真正能欣赏音乐的人,伯牙就是有再高的琴技,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对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都具备审美的能力,充分领略美好的艺术境界,然后进行深刻的审美评价,成为真正接受美的知音,不然的话,我们的诗文再美妙绝伦,学生也会无动于衷。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这一能力呢?最主要的是在阅读实践中进行训练,激发学生对审美的欲望,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注意诗歌意象进行诗歌感知,培养审美意识,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风雨中,”通过对历史变迁的追忆,感沧海桑田变化,杜甫《望月》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给我们带来了那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的自信与狂放,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的豪迈与旷达等,而韩愈的《初春小雨》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后一句写春天草刚发芽,田地里似无却有的点点绿意,十分巧妙地写出春天的田野里草芽初露的情境,李白《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一句,通过写两岸拔地而起的青山以及水天相接、红日升起处,一只小船翩然而来,使青山,红日天空、白帆与水面构成了一副绝美的画图。还有杜甫《绝句之一》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这些意象高低远近,色彩分明,给人以明丽清新的形象感受,另外王维《山居秋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从动静来分析的。诗中蕴含的思想精华和情感魅力,使学生“畅游”于诗歌意外之意,体验到真正的美,感悟到美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言有尽而意无穷”之中,所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审美价值,激发他们借助外物寻求对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的追求,以及审美修养。

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把以上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学生提出合适的审美要求,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更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人,最终引领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

李国威,教师,现居广东河源。

上一篇:创造性阅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下一篇:通过对联感受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