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时间:2022-07-12 05:41:40

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

摘 要:本文基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运用Grubel-Lloyd指数及Bruelhart指数两个量化指标,分析了中美之间2000-2013年的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中美SITC 第7 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存在出口水平低,结构层次低的问题,因此需要大力提升科技含量并调整产业政策。

关键词:机械和运输设备;产业内贸易;G-L指数

引言:近年来,随着电子产业的高速发展,各国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电子产业的广阔前景和重要战略意义。中国在当今世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深入改革推动创新,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发展领域就是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起,全球电子产业的增速保持在8%~10%这一区间,为同期世界GDP增速的1.5倍左右[1]。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电子产品进出口迅速发展,2010年电子产品进出口总额突破万亿美元大关,一跃成为电子产品出口的第一大国。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在中国电子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美两国的贸易行为更是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十分显著的影响。特别是在近20年,中美双边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迅速提高,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类(SITC7)尤为突出[2]。现有研究中SITC第7类相关文献数量较少且年份较早,故本文采取最新的数据,对2000-2013年中美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SITC7)产业贸易的发展及特征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推动中美电子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更好地发展。

一、数据来源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采用的数据来自《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第三次修订版中的第七类机械和运输设备类。其下两位数分类又分为九章:71发电机械设备,72特殊工业专用机械,73金属加工机械,74一般工业机械,75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电信和录音设备,77电器机械,78道路车辆,79其他运输设备。SITC7该产品类别包括了绝大多数的电子信息类产品。本文图表皆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 DATABASE计算、绘制而成。

二、贸易现状

表1为2000―2013年中国对美国SITC第7类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来,SITC7的进出口额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到2013年,中国SITC第7类产品出口占中国对美国出口总额的49.59%,中国SITC第7类产品进口占中国对美国进口总额的41.68%,由此可见,SITC第7类产品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推动中美贸易发展的主导产品。

表1 中国对美国SITC第7 类产品进出口贸易表

三、实证分析

(一)产业内贸易水平测度指标。综合利用国内外学者的现有研究及笔者可搜集到的数据,本文选用Grubel、Lloyd等学者提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G-L指数)和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简称B指数)这两个指数,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系统地对SITC第7类产品――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在中美两国之间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和结构进行分析。

G-L指数由Grubel和Lloyd两位学者于1975年提出,是迄今适用最为广泛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方法。该指标能测定某一类产品某一年的产业内贸易情况,从静态的角度衡量该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但利用G-L指数测度产业内贸易时,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因G-L指数作为静态的测量指标,只能于某个单一时期适用。其次,该指标可能会发生一些偏差,依据

Rajan(1996)在区分产业内贸易程度(the Degree of IIT)和产业内贸易水平(the Level of IIT)的基础上指出,标准的G-L指数在存在贸易不平衡(Trade Imbalance)时不能准确的反映产业内贸易水平。为弥补G-L指数缺陷,即在现有水平上使用B指数。

1.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能够从静态的角度衡量某一年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标准的G-L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i为从71到79的整数,分别代表

SITC第7类产品下的2位数分类产品。表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代表第i类产品的出口值和进口值。GLi在[0,1]内取值,取值越大,表明产业内贸易水平越高。当GLi=0时,即有Xi=0或Mi=0,该类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间贸易,不存在产业内贸易;当GLi=1时,即有Xi=Mi,该类机械和运输设备产品的全部贸易都为产业内贸易。

2.B指数,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从动态的角度测量一定时间跨度的贸易增量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标准的B指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Bi表示第i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Xi和Mi分别表示一定时期第i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额增量。Bi在[0,1]内取值,Bi=1,说明边际贸易完全是产业内贸易;Bi=0,表示边际贸易全部是产业间贸易。

Bi>0.5,则在这一时期内机械和运输设备类产品贸易的增量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引起,反之则说明由产业间贸易引起。

(二)测度结果及分析。(1)G-L指数。根据G-L公式,计算得出SITC第7类产品2000-2013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表2(请见附录)。由图1可知,SITC71-79类产品的G-L指数及变化趋势有较大差异,现就变化趋势归类说明。

图1 中美在SITC 第7 类的两位数分类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图

71(发电机械设备)、77(电器机械)变化比较平稳,一直在高位徘徊,71基本在0.8以上,77基本处于0.6和0.8之间。这两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主要是由这些产品的品种多样性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引起的,反映了在我国这两类产品的生产已有明确的分工,这种分工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78(道路车辆)G-L指数从2004年起基本呈稳步上升,从0.2一直攀升至0.9,发展势头良好,贸易方式从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可见这类产品近年来受到政策引导,逐渐成为中美贸易的重点。75(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电信和录音设备)均为附加值高且科技日新月异的产品,两者的G-L指数变化趋势较为相似,2000-2001年,两者的G-L指数处于较高位,从2002年起,G-L指数不断下降,且降幅较大,近年来G-L值更是逼近0,说明这两类产品质量或多样性方面的竞争力不断削弱,贸易方式退回到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产业间贸易。79(其他运输设备)G-L指数一直在低位运行,说明此类产品竞争力并不强,产业间贸易占据主导地位,历年来都不是中美贸易的重要类别。

(2)B指数。表3是应用Bruelhart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公式对中美两国SITC7产品贸易增量进行计算所得到的结果,据此可以对中美两国2000-2013年SITC第7类产品贸易增量进行动态分析。各个时期的B 指数有一定的波动,呈现出以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交替的贸易增长形势。

表2 中美在SITC 第7 类两位数分类下的B指数

71 和77 的指数平均值大于0. 5,表明其贸易变化主要是由产业内贸易所引起。75、76的指数平均值趋向0,表明它的贸易变化主要是由产业间贸易所引起的。

四、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进出口额和测算指数可知,中美SITC 第7 类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71类(发电机械设备)、74类(一般工业机械)和77类(电器机械)的G-L指数及B指数平均值近年来均高于0.5,产业内贸易是强项,贸易变化也主要由产业内贸易所引起。但也应看到,中美SITC 第7 类产品产业内贸易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金投入高的产品上发展水平较低,如

75类(办公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76类(电信和录音及音响设备和仪器)的G-L指数及B指数则逐年下降,贸易方式逐渐退回到产业间贸易。说明中美SITC第7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存在出口水平低,结构层次低的问题。

以上情况的出现主要跟中国的特殊贸易方式有关,即“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虽然近些年情况有所改善,但这类低附加值的贸易仍占较大比重。中国只能向美国出口较低科技水平的电子产品,而对于那些高新技术产品中国只能单向地从美国引进。中国也曾在某些高新电子产品上具有优势,但一旦松懈了技术创新,技术开始落后,其对美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便随之下降。也正是如此,中美两国在高新技术水平上的产业内贸易无法蓬勃展开,一直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状态。

五、对策建议

(1)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技术的发展与创新能带动我国SITC第7类产品的产业结构升级,而产业内贸易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便是出口低水平、结构低层次,因此改善产业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美间的产业内贸易。必须提升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上的研发力度,提升我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此类产品产业内贸易的能力。同时,对于那些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也可以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提高技术含量,扩大优势,从而更好地发展产业内贸易。(2)调整国家产业政策,重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我国产业政策对于传统分工理论仍有较明显的倾向。在传统分工理论下,我们从事低层次、低水平产业的产业间贸易。必须摆脱传统分工理论的束缚,去尝试一些高新产业的产业内贸易并对这些产业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以促进其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杨欢进.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 经济与管理, 2008, (1): 73-76

[2] 林琳. 中美产业内贸易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 2006, (1): 33-39

上一篇:变电管理中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的应用 下一篇:Win10首个重大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