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伦之旅》解读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时间:2022-07-07 01:52:15

从《天伦之旅》解读中美家庭观的差异

[摘 要] 电影是文化的产物,也是文化的“使者”,通过国外电影我们可以了解其国家的文化和人民的生活。影片Everybody's Fine通过讲述一位年迈的老人孤身一人前往四个不同城市看望孩子的感人故事,折射出美国人民的家庭观。据此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中美两种家庭观所反映的家庭文化进行了剖析,以便广大的电影爱好者能更好地进行影视欣赏,英语爱好者能更加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中美;家庭观;差异

影片Everybody's Fine(译名《天伦之旅》)翻拍自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1990年的同名影片,由美国影坛杰出表演大师罗伯特·德尼罗担任主演,并荣获第13届好莱坞电影节年度男主角奖。影片讲述的是年迈的Frank(罗伯特·德尼罗饰)退休前是给电线涂保护层的工人,他的工作使他的肺功能和心脏状况都不尽如人意。平时都是妻子和孩子们通电话,妻子过世后,他便开始和孩子们联系。Frank邀请在其他城市闯荡的儿女们来过周末,但是孩子们都因各种理由来不了。Frank很失落,打算去探望孩子们,给他们一个惊喜。他给每个人都写了封信,带上自己的药,于是开始了这趟“天伦之旅”。影片以其对家庭的细腻演绎而触动人心,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好评。影片之所以获得成功不仅在于朴素感人的故事情节和罗伯特·德尼罗杰出精湛的演技,更重要的是故事背后,那触动人心的隐隐的酸楚和生活的现实所折射出来的关于对家庭的认识和思考。

一、家庭结构的差异

家庭是社会组成的最小单位,但却是任何一种文化的缩影和折射。基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家庭结构模式。在中国,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由共同生活在一起、有血亲或婚亲关系的几代家庭成员组成,称为扩张型家庭或大家庭。相比之下,美式家庭称为核心家庭或小家庭,由父母和孩子们组成。有人把“家庭”的英文单词“family”解作“father and mother,I love you”,这其实很好地诠释了美式家庭结构。影片中Frank的四个孩子长大成人后分别在不同的城市生活,Amy和未成年的儿子Jack同住;Robert自己一人独居;Rosie带着自己未婚先孕出生的宝宝和她的“男朋友”一起住,他们都有自己的小家庭,而不是寄生在父母家里,这是由于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这种促进了个人的解放,但也会导致家庭成员的分离和关系的冷漠。所以,在大多数美国人眼里,祖父母、父母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儿女,都只是“亲戚”而已,并不是家庭成员。

二、家庭责任的差异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对于中国人而言,家庭也是他们生活最重要的部分。而美国人的家庭生活深受个人主义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每个家庭成员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个体。在Frank知道儿子Robert其实不是乐队指挥而只是一名鼓手时,Robert对父亲坦言道:“这是打击乐,很适合我,压力小,我喜欢这点。我可以旅行,挣钱也不少,也没有牵挂。”可以看出Robert所代表的美国青年是追求自由的,他们关注的是自身的独立性和个人价值,而不是大家庭的。离开David住处后,在一家汽车餐馆里,一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美国老人对Frank讲起了他的孩子们:“他们都很忙,碰到了困难,也不愿找人帮忙。如今,就是和别人握手,也生怕别人拿去你一根手指头。”美国人所崇尚的个人主义思想教育孩子很小就要学会将自己视为独立的个体,要对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命运负责;而不将自己视为紧密联系、相互依赖的家庭中的一员。所以他们喜欢充分表现个人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于家庭援助。相比之下,近几年在中国出现了一群“啃老族”或“傍老族”,年龄都在23~30岁之间,他们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动放弃了就业的机会,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从小依赖父母和家庭,失去了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独立自理的能力,缺乏家庭责任感,因而长大了还只会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当然这只是少数现象,但足以给我们敲响警钟,值得我们深思。

三、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有着与生俱来的爱,这是中美两国家长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影片很好地诠释了作为父母对子女的那份期盼和良苦用心。在影片一开始我们就看到年迈的Frank精心地打理着自己的花园,去超市采办食物,买上好的牛排和最贵的酒,还花了600美元买了一台多功能的烤炉架,期待着和孩子们度过一个愉快的周末。但孩子们都因各种的忙而来不了,老人很失落,他不顾医生的劝告,“只是想见见我的孩子”,于是独自踏上了拜访四个孩子的旅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中美两国父母的教育方式又是不同的。第一,中国人更看重骨肉亲情和亲子关系,家长把孩子当做自己的一部分,给孩子无限关爱和过度保护。这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血浓于水的宝贵亲情,但这也使孩子会过分依赖家长。美国家长对孩子的有限照顾则锻炼了孩子的主动性和独立性,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导致亲子关系的冷漠。第二,中国人讲究家长制,强调家长权威,孩子的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做决定的,这不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美国家庭提倡民主的教育氛围,他们认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包括两岁的小孩,都是自由独立平等的个体。外孙Jack嘲笑Frank不会打高尔夫,不会用筷子,Frank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长辈而将自己的位置摆在孩子之上当众教育批评孩子,而是对此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孩子平等交流。因此这种教育方式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独立性极强的美国青年。

四、对待“老”的态度

尊老是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当然在“没大没小”的美国也有着尊老敬老的文化,如Amy多次打电话和Rosie商量关于David的事情,她们担心父亲知道后伤心;Rosie专门找了一辆加长车去车站接父亲,只希望父亲能舒服些。只是在中美两国,子女对待“老”的态度和老年人对“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第一,子女对待“老”的态度和“孝顺”的方式。《孝经》说:“孝也天之经,地之义,德之本,教之由所生。”中国孩子从小就被教导要尊敬长辈。在美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独立的基础上的。当Amy的丈夫Jeff在见到自己的岳父Frank打招呼时,直呼其名“Hey,Frank”,Frank并没有生气,相反而是跟他热情拥抱。这在中国是认为大不敬的;但在美国,长辈与子女之间,子女相互之间会很平等地称呼对方的名字。当然,家庭关系个人化也造成了家庭成员的进一步分离和老年人越来越孤立。第二,老人对待“老”的态度。中国人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儿女们赡养父母是被认为理所当然的。中国老人认为最好的安度晚年的生活是衣食无忧,儿女绕膝,子孙满堂。而在欧美国家中,70%以上的老人单独生活。他们认为“老”意味着生命的尽头和对社会的无用,所以为了继续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他们会越老越不服老,越老越努力珍惜。影片开头,Frank在超市挑选葡萄酒时对服务员说想买几瓶贵点的酒给孩子们,服务员觉得很不解地告诉他“小孩子是不能喝酒的”,Frank微笑解释道孩子们都不小了。在他的心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他也似乎还是当年那个硬朗的小伙子,永远都不会服老。

五、夫妻关系的差异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在传统婚姻观上,中美两国在夫妻关系的看法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如妻子都要从属丈夫,夫妻要恩爱,传统的夫妻分工都是男主外女主内。影片的主人公Frank曾是一名给电线涂保护层的蓝领工人,在外辛苦工作,妻子则在家照顾家庭。妻子去世后他决定去看望儿女们,临行前,Frank在床上收拾行李箱,他自言自语跟不存在的老伴说,“我要去看孩子了,我会少坐飞机,多坐车”。出门前老人嘴里不停地念叨,钥匙带了,钱包带了,药带了。妻子虽已去世8个多月,Frank就好像她还活着一样,跟她诉说着自己的情况,好让深爱他的妻子放心。尽管两国在夫妻关系上有很大相似,但对此的说法差异很大。在中国,妻子伺候丈夫是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在美国则更多体现的是夫妻之间爱的亲密关系。

在现代社会,中国年轻人的爱情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深受中国传统婚姻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等的影响。他们认为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婚姻,还是两个家庭的婚姻。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允许和支持,夫妻的婚姻会比较艰辛。在美国,婚姻多是由男女双方两人共同决定的,与双方的家庭或者父母无关,这种婚恋观源于其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男女双方在择偶时更多地关注双方的性格和兴趣爱好,而不是过多关注其外表、工作、学历、家庭背景及社会地位等。同性婚姻在中国更是不能接受,同性恋者会遭到来自各个群体的压力。在美国,很多民众是赞成同性婚姻的。就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2年的大选中也公开支持同性恋,赞成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影片中Frank对Amy貌合神离的不幸婚姻并没有干涉,当知道Rosie是同性恋后也没说什么。影片的最后,当我们看到Amy的男朋友Tom和Rosie的“男朋友”Jilly和其他家庭成员团聚在圣诞节的餐桌旁,高兴地说笑着,享受着快乐的家庭聚餐时,Frank在内心里是完全赞成儿女们选择的恋爱对象的。看到这欢聚一堂其乐融融的景象,Frank不禁开心地笑了。

以上我们对影片Everybody's fine所折射出来的美国家庭观与我们传统的中国家庭观进行了对比,从五个方面解读了其中的差异。不难发现,中美两国人民在家庭观上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两国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要想避免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就应该认真了解学习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来化解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冲突的因素,从而加深交际双方间的理解和信任。在全球化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我们要尽量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尊重彼此的传统和文化,使彼此间的交往更加融洽和谐。

[参考文献]

[1] 麦高温.中国人生活的明与暗[M].朱涛,倪静,译.北京: 中华书局,2006:229.

[2] 谢利君.中美家庭观的差异[J].语文学刊,2010(09).

[3] 全国梁,斯琴.美国家庭观与中国家庭观的对比——美国的个人独立与中国的集体主义(英文)[J].语文学刊,2010(05).

[4] 田彬华,余艺芸.电影《画皮》的现代爱情家庭观解读[J].电影文学,2008(24).

[5] 郑维佳.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安顺学院学报,2009,11(05).

[作者简介] 刘学(1986— ),女,山东章丘人,硕士,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旅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及语言文学。马强(1982— ),男,山东定陶人,硕士,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旅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和英美文化。

上一篇:窥探《简?爱》中女权主义的表现 下一篇:卜魁戏剧《龙沙剑传奇》的道教文化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