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原始农业

时间:2022-07-12 04:00:12

中国古代原始农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农业生产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农业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左右。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众多新石器农业遗址的发现证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在中国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经有了相当发达的原始农业。

公元前21世纪开始,地处黄河中上游的中原地区首先跨入了文明门槛,相继建立夏、商、周国家政权。这个时期,中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在那个工具缺乏和技术落后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开垦土地的呢?夏代的先民会先放火把地里的野草杂树烧掉,等到下雨之后再将收集的种子撒在地面,然后就让农作物自己生长,这叫“刀耕火种”。《旧唐书·严震传》就有记载“梁汉之间、刀耕火耨”。其实,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从事这种原始农业,祖先们在垦荒和耕种的过程中还发明了最早的农具——耒耜。河姆渡人用大型动物的肩胛骨来制作简单的骨耜。耒耜就是最早的犁,可以用来翻地,不但改变了土壤结构,增加了地力,还延长了土地种植水稻的年限。“刀耕火种”一两年后,土地肥力就下降了,收成也减少了,人们就丢弃原来的那块地,另外找一块新的土地放火烧掉野草,用同样的方法种植,一两年后又找新的土地。这种耕作制度叫“撂荒”或“抛荒”制。到了商代这种耕作制度仍然存在,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商代多次迁都的原因很有可能是“撂荒”。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独龙、拉祜、布朗、基诺等民族的部分地区,仍然不同程度地采用“刀耕火种”这种耕作方式。就算在现今世界,还是有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保留了这种原始耕作方法。

商代之后,人们就开始用原本制造兵器和礼器的青铜制造铲、锄、犁等农具,周代应用更加广泛了。商周时期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中原地区的“撂荒”制逐步被更为进步的休闲制、连种制所取代,并且出现了犁耕、整地、中耕、施肥、灌溉、灭虫等的精耕细作技术萌芽,实现了同一块土地连续多年种植,并且土地耕作1~3年会休闲1~2年继续耕作。

当时黄河流域河流经常泛滥,在平原地区想要发展农业就必须先开沟排水,于是产生了沟洫农业。修沟洫是大工程,不是单家独户可以完成的,需要组织众多劳动力进行协作。商代主要的生产工具还是木耜,需要多人合作才可以翻起土块,通常三人一组,这种协作方式被称为“协田”。周代由于金属农具使用的日渐增多,完成翻土工作只需要两个人,于是协田就变成了“耦耕”。

无论是商代的“协田”还是西周的“耦耕”,都是和沟洫农业紧密相连的。与协田、耦耕和沟洫农业相适应的是垄作制的产生。在沟洫农业中,泥土被翻到两旁形成高于地面的“垄”,垄在商周时期被称为“亩”,挖出的沟被称为“畎”。针对黄河流域旱地农业的环境条件,土壤干燥时将种子种在沟中,便于抗旱;土地潮湿时将种子种在垄上,便于防涝。由于田中的沟和垄的宽度一般相等,宽一尺,深一尺,逐渐地,人们就习惯用畎亩(沟垄)来计算农田的面积,三条沟和三条垄为一步,一百步为一亩。这就是土地计量单位“亩”的来历。《诗经》中提到的“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说的就是平整土地,划定疆界,开沟起垄,宣泄雨水。

夏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生态资源条件优越,所以这一地区成为中国农业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而到了商代末年,黄河流域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干旱低温期,导致水土资源严重流失,黄河流域的黑土开始慢慢向今天的黄土转变。黄土高原环境的变迁,有其自然的因素,但也有人的因素,原始农业时期人们对黄土高原森林的砍伐,草地的破坏,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土壤侵蚀,导致高原自然环境恶化。

上一篇:左脑谈情,右脑说爱!恋爱观角斗:哪种爱情思维最... 下一篇:厦门园博苑荷花的引种栽培与景观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