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

时间:2022-07-12 08:12:36

数学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

以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各级各类学校。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与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国家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标准促进探究式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科学探究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然而,探究式学习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它所需要的教育环境条件,特别对教师观念转变、理解水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农村初中数学教师,我认真研究了当今的数学教学,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革课堂教学入手,探索了把数学教学过程真正变为学生学习探索创造的过程,从而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适应时代和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那么怎样才能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创造的过程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设计问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定理结论”。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良好的问题设计,丰富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阶段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思维活动的程度。教师从直观的、容易引起想象的问题出发,让数学知识包含在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与学生已了解的或学习过的数学知识相关联,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勾股定理”这一内容时,我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分钟后,没有学生举手,我就让学生画出一个任意的直角三角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三条边的长度,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时学生忽然有所悟,我觉得时机成熟,就请学生针对“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相互交流,完善结论,并探讨此结论的证明方法。同学们根据数据平方的特点,用作正方形计算面积的证明方法得出了勾股定理,这样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然后利用多媒体,我介绍了我国《周髀算经》和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证明方法。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当一个数学家、创造家的乐趣。这样的教学活动始终让学生自己分析思考,猜想发现。学生通过独立猜想、合作交流、相互弥补、概括表述等方法逐渐认识事物的实质,使创造欲望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既培养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促进了交流合作意识的形成。

2.引导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谋划“解题思路”。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说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认识活动,那么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得到智力发展方面都是有效的。”因此,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自然形成,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时,他们的创造性学习才能成功。

如在学习“统计初步”时,我要求学生解决“调查初中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问题时,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要求,再引导他们进行解题设计。设计分两步进行:

(1)调查设计:班级情况周围情况个人情况。这由学生自主调查,自我归纳,自我整理,自我完善,得出结论。

(2)对策设计:学生根据调查的结论进行自主的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多种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合理化建议。

建议一: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提高体育课的质量,从而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建议二:认真做好广播操和眼保健操,做到每一个动作规范有效。

建议三:确保活动课时间进行有效锻炼,不利用活动课时间完成学习上的任务。

建议四:上学、放学步行或骑自行车进行锻炼。

……

通过全班同学的合作交流,此题的解答过程得以充分完善。

再如,在学习《画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我让学生把熟识的生活用品搬进课堂,如:热水瓶、茶壶、茶杯、篮球、铁盒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物体,拉上窗帘,用手电从不同的侧面照射这些物体在墙壁上的影子,使全班学生看到物体的“左视图”、“右视图”;然后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体验,来掌握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情形。在课堂中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来安排教学活动。这样的合作探索,把有限的课堂变成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学生由于自始至终参与了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和解题程序的设计过程,因此认识到了要获得数学学习的发现与创造,需要刻苦钻研,不断探索,孜孜以求的踏实作风才能赢得其“收获”。

3.营造氛围:把“评判机会”留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由施展。

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充满活力与生机,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是一种“享受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让学生来分析和评判,以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评判能力。

在学习初二数学“平方根”这一概念时,我将学生容易产生错误的一个内容作为判断题展示出来:=±2,然后请学生判断分析。片刻,一个同学回答说:“这个答案是正确的,因为4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而2的平方等于4,所以=±2正确。”我肯定了他的快速反应能力,让同学们继续观察,结果有赞成的,有疑惑的,也有说是错误的……整个教室呈现出一股浓烈的“研究”气氛。这时我进一步启发:“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经一番议论,大家终于发现了问题:是4的算术平方根而不是平方根,所以=2而不是±2。是一个正数,怎么能等于一个负数呢?这样做,对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和发散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思维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必须结合各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自主地去探索、发现和创造;激励学生参与创造,把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放开手让学生学得生动、学得活泼,使课堂教学充满创造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实践、创造的主人。这种过程正是学生学会学习创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52.

[2]郭思乐.数学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98-104.

[3]金含芬.国外中小学教育.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上一篇:凸显主体特性,开展有效互动 下一篇:克服数学概念教学抽象性的几点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