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发展――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时间:2022-07-11 09:55:10

创新与发展――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

[摘要] 区域旅游合作从20世纪80年代出的提出至今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笔者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多种学术数据剧的检索结果,对20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述,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指出,未来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一是改变政府的双重身份问题,二是如何进一步协调好政府、企业以及市场这三组关系问题。

[关键词] 区域旅游合作 发展

一、引言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新事物,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方面值得探讨。笔者基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多种学术数据剧的检索,近二十年涉及到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文章有350多篇,硕博论文20多篇。本文这些研究为基础,对20 世纪8O年代以来我国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评述,根据这二十多年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特点与重大事件对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进行了发展阶段的划分,总结了各个阶段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研究内容与进展,分析了各个阶段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二、国内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历程

依据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内容、方法与结果等,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逐步深化的阶段。

1.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源起阶段:1980年~1993年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旅游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市场分割、过度竞争、旅游资源重复性开发、破坏性开发、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偏小、旅游品牌单薄、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旅游管理秩序混乱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旅游界就出现了旅游区域合作的构想。与此同时,1980年7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推动经济联合的暂行规定》,希望通过各地的经济联合消除计划经济体制下地域间条块分割、相互封闭的种种弊端,促进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实现区域间经济互动,发展生产力。作为对该项政策的呼应,于80年代中期起,中国旅游业开始从分散的、封闭的、无序的发展向区域合作的模式转移。各地区相继成立了一些旅游区域合作组织,如华东旅游协作区等。但由于缺乏联合的基础与动力经济利益与市场机制,全国各地区不同层次的旅游区域协作绝大多数一直处在分散化、低水平状态,许多旅游区域协作有名无实,有始无终。

此阶段的研究特征是:(1)提出区域旅游合作思想,杨时进等于1981年明确要提出将区域旅游合作作为一种改革思想。(2)形成创立区域联合发展机制的思想,王大悟在对华东区域旅游联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合作方在旅游资源、客源方面的合作条件进行分析时,提出了该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机制改革建议。(3)提出大旅游思想,强调旅游业发展的关联性与全面性,范家驹指出树立“大旅游”观念对于旅游业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益发展的重要性。

2.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发展阶段:1994年~2002年

在此阶段,区域旅游的热潮已经形成,但是大多数的合作还主要是重形式、重研讨、重宣言、重宣传,许多观念还多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仍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该阶段的研究特征是:从理论上开始重视区域旅游合作问题的研究,(1)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问题的关注,如,涂人猛从理论上探讨了区域旅游形成的基础,探讨了区域旅游形成的动力机制。唐德鹏指出旅游区域协作,只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才有可能得以发展。(2)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的合作原则问题,宋家增、王兴斌等人从区域旅游合作的实现方式角度出发阐述了区域旅游合作应该注意的原则。(3)重视区域旅游合作的操作性问题,王衍用,提出“阴影区”理论,认为近距离的旅游资源雷同,导致了旅游资源的“减值效应”,建议区域联合开发,对资源重点、空间格局、市场方向、产品功能、最终目的等作统一设计,以避免这种现象。郑耀星认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打破地方局限性,突破行政区域,走区域旅游合作发展之路。并就区域旅游合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目标和内容、对策和保障等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3.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提升发展阶段:2003~现在

2003年长三角地区的《杭州宣言》引领的新一轮区域旅游合作开始拉开了帷幕,从“15+1”到“20+4”,中国区域旅游合作出现了新的高潮,不但在力度、广度和深度上有所突破,而且合作主体更加积极,合作层次更加深化,合作内容更加全面。同时来自学术界的关注也更加热切。

该阶段的研究特征是:(1)对过去二十年来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思想与研究进行了审视和总结,如:尹贻梅,邢相勤,刘志高回顾了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我国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布描述及区划旅游空间结构演替和区域关系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等领域。王对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现状进行了量化分析,并分别从政治经济学、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及生态学和系统学角度对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2)对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走向进行展望,如: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认为未来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入研究呈现出以下走向:在空间形态上,跨区域(行政)合作的特点鲜明;在产业结构上,跨行业合作的特点日渐成形;在资源类型组合上,多样化合作特色突出;在经营体制上,融资渠道多元化、资本合作化道路逐步显化。(3)对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外部形态特征、区域协调机制等综合特征的分析归纳,并在理论上开始对区域旅游合作的一般原理进行探讨式总结。如:吴泓,顾朝林运用共生理论,对跨越行政区域旅游地的旅游竞合模式和机制进行了探讨。秦学通过对旅游业区域合作的内在机理、外部形态特征、区域协调机制等综合特征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了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般原理。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从地理学空间视野提出了区域旅游合作的5种结构模式,并从模式的内在结构和外部形态两方而进一步分析模式动态演化的5种趋势。张建探索性提出行政区划调整、自然区域型旅游规划、跨政区旅游产品创新、打造无障碍旅游大市场等四项措施解决行政旅游区问题。郭寻,吴忠军探讨了现阶段地方政府在共同发展区域旅游的合作中所存在的制度障碍,提出建构制度化的多层次组织机构以制定统的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政策,建立区域旅游利益共享机制,重建地方政府竞争秩序以及完善政府合作原则等对策。

三、研究内容

1.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研究

(1)合作-竞争博弈机制

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旅游合作主体利益的博弈过程。作为旅游合作第一主体的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是地方利益最大化(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而作为旅游合作第二主体的旅游企业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渴求区域间和谐的,有序的市场机制。因而,地方政府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达成区域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安排,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框架。而旅游企业之间的博弈会形成竞争-合作的内在机制。

(2)区域利益驱动机制

由于区域间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以及不可移动性,因此,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说进行跨区域的旅游合作是可行的。同时,就各行政区域来说追求区域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发展也是其共同的目标。因此就形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区域利益动力机制。

(3)多因素综合驱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时代动因;而旅游空间的相互作用是区域范围内或不同区域之间旅游合作发展的基本动力;区域经济学中的比较优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揭示区域旅游合作的内在机制。

2.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就区域旅游合作模式而言,学者们常常提及的有“长三角模式”、“粤港澳模式”、“京津塘模式”等。经学者的总结归纳,目前主要存在几种类型的区域旅游合作理论模式:

(1)根据区域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提出的区域旅游合作的三种空间模式理论:核心――腹地型、等级――序列型、多核――共生型。

(2)根据国内外旅游业区域合作的现实情况,从旅游业区域合作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区域对象、主体分布、内容形式、合作机制等形态要素的综合)两方面出发形成的四种模式理论:①内容单一化合作模式,以旅游业某个领域为内容、特定目的驱动下的单一化旅游业区域合作;②行业综合型合作模式,以旅游行业为主要内容、企业为主体、市场推动下的全行业合作;③多元化全方位合作模式,众多产业参与、主体多元化、综合机制协调下的全方位旅游业区域合作:④关联性区域合作模式,非以旅游业发展为目的、但对旅游业有促进作用的区域合作。这四种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之间的关系是渐进式,逐步深化的。

(3)以“哈格特空间结构模式”和“冈恩的目的地地带模型”为基础,吴必虎等将区域旅游发展模式分为凝聚模式、放射模式和扩展模式三种模式理论。

(4)从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出发,杨荣斌等在对我国区域旅游结构模式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理论:①点――轴发展模式,区域经济水平落后,旅游业发展缺乏区域经济的有力支撑,区域旅游合作以旅游资源(点)的整合为基础,沿交通干道(发展轴)延伸并向两侧辐射,形成中长线的特色旅游产品,构成点――轴发展模式;②单核辐射模式,区域旅游资源、市场分布不均衡,单项优势突出,以城市(市场))区域资源或资源)市场空间关系为特征,以出游人数多、承载力大的单个大城市或某个具有大尺度吸引向性的旅游景区为核心,以旅游经济联系(包括旅游交通)为纽带形成的区域旅游合作模式;③双核联动模式,该类型为双核心,以城市―城市或资源―资源空间关系为特征,不管是城市还是资源,双核在区域中的地位和等级相当,形成市场共轭或资源互补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合作关系;④核心边缘模式,该类型形成于区域旅游合作水平比较高的时期,是单核辐射模式与双核联动模式的后续发展阶段,呈现多级圈层结构,不同圈层的旅游功能有差异,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由核心向边缘的渐降次序,而区域整体水平高,竞争力强;⑤网络型模式,该模式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理想形态,区域经济发达,旅游业一开始就受到区域经济活力的强有力支撑。区域基础设施完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发育,城市间往往互为市场,互为资源,并且度假、商务、节庆等专业层次旅游活动所占比重较大。以上5种模式中,核心边缘模式和网络型模式是比较成熟的模式,是单核辐射模式与双核联动模式发展的高级阶段。

四、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对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有四个方面特点与问题:

其一,虽然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早期就开始对区域旅游合作问题比较关注,但缺乏理论指导,多数研究集中在区域旅游合作的可行性与意义问题上,而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合作机制与模式问题研究起步较晚,发展时间很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

其二,针对某些特定区域的旅游合作问题研究较多,且都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但对中国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研究较少。

其三,对区域旅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障碍问题认识不清,甚至还有些误区,大量研究者将当前中国区域旅游合作难以深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与行政区划形成的制度障碍。这既是对行政区划的一种误解也是对区域旅游障碍的误解。

其四,在区域案例研究上缺乏对国外区域旅游合作成功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西方欧盟国家间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已形成成熟的框架体系,而我国学者对其认识尚有距离。总之,中国对区域旅游合作的深化发展还未真正深入到理论意义上的系统探讨,区域案例研究缺乏普遍性指导意义。

五、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研究展望

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是由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实践是政府、企业、市场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最重要的合作主体,政府的双重行为常常使区域间发生经济关系和行政关系的交叉与重叠,这是影响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障碍。因此,如何对政府、企业、市场这个最基本的三角关系加以优化,如何发挥政策的外部调控作用,以及如何处理区域间旅游业发展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等都是需要在进一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中的深入探索的。

参考文献:

[1]杨时进等:区域旅游公司的体制伯得提倡[J]. 财贸经济丛刊,1981.( 2):31~34

[2]王大悟:发展华东区域旅游业刍议[J].社会科学,1985.(4):20~22

[3]范家驹:树立大旅游观念[N].社会科学报,1987-05-07

[4]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83-88

[5]唐德鹏等:以区域旅游为主的接待方式将成为我国旅游接待的主体[J].浙江学刊,1987, (4) 99~101

[6]宋家增:发挥整体优势加强区域合作――环渤海地区旅游协作之我见[J].旅游学刊,1994.1,41~43

[7]王兴斌:发展浙港旅游合作,促进旅游大省建设[J]. 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1997.78,23~27

[8]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地理,1999,19(2):116~119

[9]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一一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29~32

[10]尹贻梅邢相勤刘志高: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J].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4:55~58

[11]王:竞争与整合:中国区域旅游发展与合作态势分析[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6.1,5~11

[12]王雷亭王学峰潘华丽崔凤军: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J].泰山学院学报,2003.25.5

[13]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 经济地理,2004.24.1 104~109

[14]秦学:旅游业区域合作的一般模式与原理探讨―兼论粤港澳地区旅游业合作的模式[J].商业经济文荟,2004.5 98~102

[15]杨荣斌郑建瑜程金龙:区域旅游合作结构模式研究.2005.21.5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95~98

[16]张建:重视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中的行政区划因素[J]. 科学?经济?社会,2005.98.1 55~59

[17]郭寻吴忠军:区域旅游发展中政府合作的制度障碍及对策思考[J].人文地理,2006.87.1,73~76

[18]黄金火吴必虎: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的模式与优化――以西安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05.24.1 116~126

上一篇:浅议体育经济与城市发展关系 下一篇:论主体功能区在区域规划与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