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业教育理性剖析探讨论文

时间:2022-07-11 07:21:18

高校创业教育理性剖析探讨论文

摘要:创业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创业者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最大限度发挥创业者的个体特长和潜能。立足创业教育最关键最具成长性的阶段即高校阶段,就其内容和教学模式针性的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意识 创业思维 创业技能

创业教育是以最大限度发挥个体特长和潜能为目的,培养事业开拓型人才的一种教育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把创业能力问题称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要求把创业能力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教育同等的地位。创业教育包括“求职”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两方面的内容。论文百事通在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经验的基础上,从2002年初教育部在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其他高等学校也轰轰烈烈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其中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影响巨大。到目前,大学生们的创业活动还普遍停留在一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尚没有系统的创业教育体系支撑。虽有极少大学生创业成才的事例,但还不能真正反映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的系统化。事实上,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各种可利用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创业者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的综合素质,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业能力和主动创业的热情,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特长相结合,创造出自己所期望的价值。可见,如何创建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是目前高校的当务之急。

一、创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目标进行

长期以来高校培养的大多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他们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而高校的培养目标比较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很少考虑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的问题,即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对社会环境加以改造和斧正。从大学生就业情况可反映出高校培养模式滞后于当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创业教育就是要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岗位的创造者,因此,高校要摆脱传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模式,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除了知识、技能领域外,更应该侧重于创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创业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结构四部分构成,为此,创业教育应紧紧围绕创业基本素质培养目标进行,其中以创业能力为核心。

二、实现创业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渗透

现代教学课程的形态除传统的学科课程、实践课程、环境课程三种基本类型外,还应该引入创业实践活动课程模式,这样创业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就有了四种实施的载体。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虽包括主体性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及个性的发展与完善,但关键还得落实到课程设置上,创业教育强调和尊重学生参与课程设置的权力,所以较多地体现在学分制的课程设置中,以选修课居多。另外,创业教育课程应该在传统教育课程基础上突出创业,有针对性地新增一部分有助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培养,与企业密切有关的课程,如“创业社会常识”、“创业管理课程”、“创业企业设计”和“研发课程”、“创业指导”等。同时,创业课程的结构要与学科课程、实践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与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努力实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在四类课程中的渗透。

三、构建不同的创业教学模式,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1)“课堂+窗口型”教学模式,即创业教育不仅在学校的课堂进行,同时也通过学校的“窗口”,这个窗口相当于是一个传授专门知识的窗口和社会观察窗口,也就是给学生通过课堂搭建一个观察社会的平台,具体的操作方法是开设选修课、讲座,开办培训班和举办各种社会观察实践等。

(2)“课堂+社会实践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属于完全实践型的,主要特点是:择业和创业并重;专业和创业相结合,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边学边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拉近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3)“3+1”教学模式。在大学前三年完成课程学习,第四年以某种身份或是进入教研室,参与导师的科研、技术推广;或为社会做创业计划,进企业、做学习,学做“社会的人”,从中体验创业的,磨炼创业的意志,学习与人合作、学习团队精神。对自身进行定位,选准自我发展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向经验学习、向经验挑战,增加社会经验,力争走向社会后能真正实施创业计划。在此期间,学校应该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企业家现身说法、实例分析等,及时让学生们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认识现实和社会之间的差距,并通过第四年的创业实践活动将这种差距缩小,真正使每位大学生都能自如地走向社会,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四、结语

创业教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思想意识,只有意识得到了提高,才能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首先,加大宣传力度,让创业教育深入人心。其次,要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活动,进行创业计划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创业理念,形成尊敬创业者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形成在创业中去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最后,政府和社会要积极参与。政府的积极扶持,社会的大力支持,才能优化创业教育的社会大环境,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蔡楷有.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青年探索,2002(4)

2蒋义丹.创业教育——高校面临的新任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

上一篇:生物多样性 下一篇:生物工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