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创新面临的风险

时间:2022-07-11 06:26:17

商业银行小微业务创新面临的风险

伴随扶持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作为重要的战略转型方向,小微金融创新实践在各大商业银行竞相开展。但时逢经济下行期,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整体上升,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平稳运行构成威胁。因此,本文对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主要实践进行简要总结,分析其潜在风险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创新的主要途径

我国现有的融资体系下,商业银行担当着社会资金供应主体的角色,理应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然而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及我国信用体系的不完善,限制了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小微企业资产规模小、人员少、存续期短,平均寿命不足三年,经营活动风险高;所有权、经营权高度统一,盲目追求规模膨胀、涉足多元化经营甚至高风险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容易积聚风险隐患;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不完整、不准确,商业银行难以客观判断企业的实际经营及现金流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较大,当遇到宏观形势不景气、行业低迷等不利情况时,其风险易快速上升、大面积爆发;受限于自身资产规模,大多数小微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导致商业银行缺乏风险缓释手段;融资规模普遍较小,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服务的单位成本较高等。此外,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缺乏商业化的信用评级机构提供小微企业或企业主的信用信息,同样对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用约束也较弱。

如何破解发展小微金融业务过程中的上述难题,商业银行开拓思路,基于收益覆盖风险的原则,打造批量化营销的商业模式,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项目及产品创新,为发展小微金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商圈是小微金融创新的重点实践对象

在依托商圈开展小微金融服务时,商业银行重点对商圈整体实力进行考察,包括商圈所在地理位置、辐射范围、所处行业、影响力、特色优势、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甄选出少量优质商圈后,挖掘其中的发展意愿强烈、管理水平较好、信用记录优良的商户,提供符合商圈特质的融资服务。由于商圈用户地理位置相对集中,商圈内商户同质化程度较高,标准化、批量化的授信方案能有效节约商业银行的服务成本,同时,通过开展资金结算等全方位金融服务,为商业银行带来了资金沉淀。

商会模式是挖掘利益、地缘关系小微客户群的重要手段

商会是一类重要的民间经济组织,无论是行业协会还是区域性的商会,商会内部企业之间都存在着利益、地缘等特殊的纽带关系,为商业银行批量开发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偏好那些有一定历史、经济当量、政治地位的商会,并关注其内部管理的规范程度、信息的透明程度、商会的信用情况、商会对内部成员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商会的发展前景等。借助商会成员之间的密切关系,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获取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资金流状况、是否对外涉诉、担保代偿等“软信息”,及时掌握借款人的风险变化,避免借款人道德风险的发生。

产业集群整体优势是推行小微业务的切入点

产业集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高集中度,集群内企业具有密切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既降低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交换成本,提高了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又具备了推广小微金融服务的天然条件。商业银行青睐那些具有区域特色优势、发展相对成熟、或发展前景看好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分工专业化程度高,相互关系紧密,单独一个企业虽不具备明显优势,但联合起来具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因此产业集群的内部稳定性较好,企业的根植性较强,相应的借款人的道德约束也较强,有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同时,伴随产业集群内的资金结算、薪资发放等各类业务的开展,也能增加商业银行的存款及中间业务收入。

产业链模式是小微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

产业链融资是将产业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产业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凭借核心企业到期付款的信用和实力,商业银行可以为核心企业上游的小微企业提供验货融资、发票融资、订单融资等服务;凭借核心企业的资信实力,并结合动产或权利质押等担保条件,商业银行可以为核心企业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未来提货权融资、保兑仓业务等产品。由于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与核心企业多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这类小微企业的授信风险远低于一般小微客户,加上商业银行可以对交易过程中货物及现金流进行把握,进一步提高了银行自身的风险防范能力。

采用联保方式弥补抵质押物缺失

小微金融在推广商圈、商会、产业集群、产业链等项目创新的同时,针对小微企业资本实力薄弱、普遍缺乏有效不动产抵押物的实际情况,推出了基于联保模式的创新产品。联保贷款适用于商圈、商会、产业集群、产业链中互相熟悉、行业相近、经营规模相当的小微企业,他们自愿组成联保体,联合向银行申请授信,联合对贷款提供担保,每名成员均需对联保体授信承担连带担保责任。虽然缺乏抵质押物,但联保体成员之间的连带债务机制在授信前能将信用水平不高的企业自动隔离在联保体之外,降低银行的客户筛选成本,在授信后促使联保体内形成有效的相互监督机制,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的难题。

小微业务金融创新过程面临的主要风险

伴随近两年外需疲弱、内需放缓,小微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加上原材料、人力成本上升、融资渠道有限、涉及民间借贷等问题困扰,商业银行小微业务资产质量出现明显下滑,虽不良贷款仍处在相对较低水平,但不良贷款的上升速度不容忽视。这虽部分归因于外部经济形势下行的诱发,更主要还是国内小微金融服务开展时间尚短,经验不足,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小微业务受行业波动影响显著

小微企业受限于自身实力,当所在行业出现波动时极易受到影响,因此在对行业周期性、产品供求关系、市场饱和度、国家未来的政策调整、是否存在环保隐患、生产安全隐患等问题估计不充分时,无疑将加大小微授信的行业风险。如近期备受关注的钢贸行业,受近年来钢材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下跌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惨淡、现金流普遍紧张,加上关联交易、虚假交易、多头授信、过度授信、信贷资金挪用等问题,使得各家商业银行钢贸行业风险明显上升。

小微业务对区域经济下行敏感

区域性商圈、商会、产业集群均具有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特性,这虽然为商业银行销售小微金融产品带来便利,但同时也加大了相关授信的区域性风险。例如,受城市建设对商业街区的调整,部分商圈的地理优势出现下滑,商圈内的小微企业经营活动普遍受到影响,导致商业银行投放至相关商圈的授信风险整体上升。又如民间融资活跃的江浙地区,区域性商会存在联合骗贷、抱团投资的现象,将从商业银行获取的信贷资金投放民间借贷市场博取利差,显著增加了银行风险。

批量开发中存在客户准入不严风险

批量业务是发展小微金融的突破口,但在严选授信项目后批量开发授信客户的过程中,往往出现放松对具体客户审查的情况。例如在商会项目下,银行的业务人员可以凭借商会出具的推荐函而放松对借款人准入条件的审查,忽视对第一还款来源的深入调查,放松对借款人资金用途的真实性、授信额度的合理性以及还款来源的可靠性进行认真调查、严格审核。产业链融资项目下,核心企业对整个产业链的管理和约束能力参差不齐,但这些问题往往在客户出现违约后才暴露出来。

复杂的小微产品多环节存在操作风险

无论是从营销还是风控角度出发,产业链融资都应是小微金融的重点发展对象,但由于其产品及流程的复杂性,产业链项目也是操作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它通过资金流、物流的全封闭操作,为核心企业上下游各环节上的优质小微企业提供符合企业需求、时效性高的金融服务,既满足小微企业快速灵活的融资需求,又能提高商业银行的综合定价水平,实现多方共赢。然而相对传统小微授信品种,产业链融资产品更为复杂,操作风险贯穿整个业务流程,合同面签、凭证保管和交接、巡核库管理、提货通知书签发、保证金管理等各环节都容易出现操作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安全构成隐患。再加上商业银行风控水平及人员综合素质平均水平距离精准的产业链融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基于产业链的小微业务总体发展速度尚不够理想。

联保方式易引发集体违约风险

由于联保体成员处于相同行业或产业上下游,相关度较高,受行业周期影响较大,因此当联保客户所在行业的经营环境出现恶化,联保体企业所在区域经济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出现下降时,联保体成员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可能同步受到影响,资金流普遍紧张,而当联保体中一家或几家出现违约时,其他境况稍好或者也不容乐观的企业往往难以再承担担保代偿的损失,原本互相监督、风险共担的联保体面临瓦解,甚至会增加担保体整体违约的可能,再加上抵质押物的缺失,严重威胁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提升小微业务资产质量的几点建议

严格项目准入条件

开展小微业务重点在于甄选优质项目,应加强对行业、区域风险的分析预判,优先选取受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区域优势明显、受经济波动影响小的项目。对于商圈类项目,优先选择经营周期相对稳定、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消费类行业,避免那些受经济下行和通胀影响较大的行业性商圈,如钢材市场、煤炭交易市场等。对于商会项目,选择具有合法资质、内部管理规范的商会,对温州等民间借贷活跃的区域商会采取谨慎态度。对于产业集群项目,选取弱周期行业、内部分工协作高效的产业集群,淘汰那些仅在地理空间上简单聚集、企业分工不明显、同质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对于产业链项目,既要关注核心企业自身实力,同时应注意核心企业与其上游企业的合作期限长短、关系稳定程度、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约束力等。

加强客户准入管理

批量开发项下客户时,应秉持认真审慎的态度,不能盲目追求规模效益而放松对单个客户的准入要求。对于商圈类项目,选择那些经营时间长、经验丰富、盈利性好、对商圈依存度高、信用记录优良的商户。对于商会类项目,优选商会内的龙头企业、以及规模相对较大、生产经营稳定、本土化程度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对于产业集群类项目,要优先选择行业经验丰富、有固定销售渠道和稳定销售收入、具有一定抗风险能力的企业,谨慎支持过度依靠外贸订单的委托加工类企业等。对于产业链项目,首先选择具有垄断或龙头地位、市场份额稳固、发展前景良好、对上下游企业管控能力强、与银行合作意愿良好的核心企业,而后在开发上下游小微企业时,优先选择获得核心厂商重点支持、与核心厂商有长期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及一级、核心经销商等。

审慎推行联保业务

联保业务由于缺乏可靠的风险缓释手段,因此对行业、区域的准入应更为严格。联保体客户数量应有合理控制,数量过少会加重客户代偿压力,数量过多会影响联保体内部约束力,降低客户担保代偿意愿。联保体整体授信额度及单户授信额度应设置合理上限,原则上不能超过相应的企业及家庭净资产。此外,开展联保业务应循序渐进,对于新授信客户,降低授信额度、提高保证金比例,而后根据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还本付息情况、结算产品的使用情况再采取差异化的续授信方案。

开展高效的授信后管理

小微业务客户数量大、单户金额小,传统大公司的授信后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对此,应结合客户的行业、区域、项目、产品、担保方式、还款行为等风险特征,制定差异化的贷后管理方案,对风险监测重点、贷后检查频率等进行区分,提高授信后管理的效率,并节约相应成本。同时,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开发差异化的客户评价模型,定期对所有小微授信客户进行批量化评价,圈定风险变化较大的项目及客户作为重点监测对象。

放宽核销、重组的限制条件

大多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不充裕,如遇到货款回笼较慢等情况容易造成欠息、逾期等情况,降不良贷款的可能性高于一般公司客户。对此,应放宽小微贷款的重组条件,令商业银行可以对经营正常、信誉较好、产品适销对路、不良贷款形成时间较短的贷款通过部分还款、追加担保等方式进行重组。此外,现行的核销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对单笔贷款在500万元及以下,经追索1年以上,确实无法收回的中小企业和涉农不良贷款,可按照账销案存的原则自主核销”,对此应结合小微业务复杂性,给予商业银行更多的核销自,细化小微贷款的核销标准,并适当简化核销申报所需材料,提高不良贷款处置效率,促进商业银行小微业务的稳健经营。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流动站中国民生银行)

上一篇:美国银行战略管理体系初探 下一篇:中国银行业国际化的前景与路径